第053章:来龙去脉
作者:快舟      更新:2019-07-29 19:47      字数:2452

呵呵!

几位年轻的工程师为了表现自己,希望以此博取美人关注,自然也就不怠以最恶劣的说辞来摸黑中华共和国的运载火箭产品,虽然他们自己心里很清楚,其实长征系列火箭并不算差,毕竟那曾经也是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差点儿就击败了欧美运载火箭的存在。

如果不是后来各种问题碰到一起,恰好让美国政府抓住机会,玩了杀一儆百的套路.....

要说起来,这也都是些老套路了:

一方面是九十年代接二连三的火箭发射失败,直接导致长征火箭的口碑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发射失败次数过多,导致卫星发射保险公司的保费也随之提高,从而直接抹掉了长征系列火箭在成本上的优势....

以上这些,其实都属于火箭本身问题所导致,大多是由于商业发射经验不足所导致。

九十年代前中期的几次重大航天发射事故,其实也从侧面给国内航天界敲响警钟,从那之后才严格规范了质量体系。

新的质量体系效果显著,成就了后来十多年超高发射成功率,一举打造出好几款金牌火箭。

而自打1997年后,重做了技术升级的长征系列火箭可谓浴火重生,接连好几次成功的火箭发射也使得客户们恢复了对长征火箭的信心,国内航天商业发射市场前景看似一片光明。

然而....

技术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整改解决,那商业竞争问题就彻底没辙,而这才是长征火箭商业航天发射任务量急转直下的根本原因。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卫星制造国,在九十年代对中华共和国执行了越来越严格的出口控制政策,并多次以各种借口对长征火箭的发射服务实施制裁,直到1999年,美国完全禁止使用长征火箭发射美制卫星或者采用了美国零部件的卫星。

由此一来,这直接导致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apr-3卫星、韩国星、意大利星发射服务合同被终止,“中星8号”发射服务合同也面临着被终止的境况。

此时,长征系列火箭的对外发射服务基本停滞。

时间拨回1998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组建一个9人的特殊委员会,其任务是调查美国对中华共和国的航天技术转移,议员克里斯托弗·考克斯被任命为特别委员会主席。

1999年5月25日,特别委员会不负众望,公布《考克斯报告》。

该报告声称,中华共和国通过商业发射美制卫星,特别是通过各种故障调查来不择手段地“窃取”或非法“获得”美国卫星技术、导弹技术、运载火箭整流罩技术和智能分配器技术来增强自身的军事航天能力,进而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

自此以后,除非有美国总统特批,美国政府将全面禁止美国制造以及含有受美制卫星部件的卫星用中国火箭发射。

此禁令一出,最先跟长征系列火箭开展发射服务的休斯公司被指控在将卫星运至发射台的过程中对卫星保护不力,为了洗清嫌疑,休斯空间与通讯公司果断地停止了跟长征火箭的合作,将发射合同转交給rb火箭执行。

休斯公司收手较快,算是善始善终,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然而,上文提到的“中星8号”却是中华通信广播卫星公司以近2亿美元的价格跟劳拉卫星公司购买,其附加条件是该卫星必须使用长征火箭发射升空。

为了继续“中星8号”订单,劳拉公司想尽了各种办法,反正就是没有及时收手.....

好家伙,美国政府回手就是一记大耳刮子下去,就因为这“中星8号”事件,美国司法部直接在2002年给出最终判决,罚了美国第二大卫星制造商劳拉公司接近2000万美元!

为禁止西方卫星供应商把发射任务交给长征火箭,美国政府都不惜对亲儿子下毒手,这甚至还间接导致了劳拉公司在2003年宣布破产.....

当然了,这次破产程序的执行到底是不是为了赖掉“中星8号”和“亚太5号”两款卫星好几亿美元预付款而做出的幌子,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反正劳拉公司这套破产组合拳打出来之后,确实也很有些诡异。

总而言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九十年代确实是各种麻烦不断。

话又说回来,若美国在九十年代末期不出手的话,现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中,应该早就已经被长征火箭划走大部分发射任务了。

至于美国本土的商业运载火箭,那肯定只会比现在更惨。

但归根结底,人家美国才是国际商业卫星制造与消费大国,手握终端市场需求,如果不使用这一优势来遏制可能因此崛起的对手,那肯定就是傻子!

至于运载火箭跟弹道导弹之间的关联,那是更不用多说,基于国防安全考虑,美国要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可以理解......

作为nasa的雇员,这些工程师自然对中美两国在世纪之交围绕着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展开的系列交战有所耳闻。

而现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他们这些小喽啰过过嘴瘾也无妨。

也正是这些舔狗们疯狂输出的时候,旁边美女雇员却笑了,看看手中参赛火箭资料统计。

自言自语到:“又来一枚液体火箭,刚才诺.格公司的火箭残骸甚至都还未冷却,就是不知道这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是否会稍微靠谱一点儿”

没错,之前那枚爆炸的火箭是来自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所资助的工程师雇员队伍,甚至连那枚探空火箭本身的技术来源都可以考究一二,作为内行人,其实大家只看外形就知道,那玩意儿绝对是通过给aim-54不死鸟导弹增加了一级助推器而拼凑出来的两级探空火箭。

但让人想不通的是,这帮工程师居然捣鼓了一款液体助推器出来,用以配合aim-54本身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嗯,好像有点诡异.....

于是乎,也就出现了让人有些难以理解的“液体助推+固体上面级”火箭设计方案。

至于火箭为什么会在发射架上爆炸,这章昭就不得而知了,毕竟诺.格公司并没有运载火箭、导弹研制经验,这次很大可能也不过是玩票罢了。

就连那枚aim-54导弹,也都是当年诺.格测试f-14战斗机用过的教练弹改装而来,而这几枚教练弹的研发者,正是休斯飞机公司和雷声系统公司,两家公司分别负责了弹体和导引头。

归根结底,诺.格是肯定没有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发经验。

如此一来,作为匆忙拼凑出来的破烂产品,要直接在发射场炸掉,好像也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