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一夜过去,黎明降临,一轮红日从海平面上缓缓升起,照亮了大地。
初春的海水依然冰冷彻骨,沿着滩涂地的海水里,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倭寇,而海岸线上则是全副武装的官军,拉成了一条横线,持盾横枪,还用车辆隔着一段地方便起了一道防线。
忙活了一整夜的官军们虽然个个疲惫不堪,可是却个个精神亢奋,谁都知道这一仗他们打赢了,三千人不到打赢了一万多的倭寇,这可是泼天的功劳啊!
哪怕是平时里那些最为怠惰的军士都知道这个时候绝不能出半点差池,所以哪怕是困得上下眼皮打架,他们仍旧是努力瞪着眼看着那些泡在海水里的倭寇,生怕他们有什么异动。
林河和戚继光并肩走在海岸线上,这时候他们的后方,官军里留守的火头军已经在生火造饭,然后戚继光要组织官军分批次用饭,同时派遣飞骑前往平湖县城报捷。
如今这海里还泡着大约八千多的倭寇,到底要如何处置,都得等胡宗宪这个直浙总督的命令,林河知道戚继光是手上兵力不足,才不敢大规模的收拢这些俘虏,要知道这年头的倭寇可都是极为凶恶的,鬼知道放了他们上岸,万一有人发动叛乱,同样疲惫不堪的官军还挡不挡得住这些为了活下去而拼命的倭寇。
“这一仗过去,南塘兄怕是能位列当世名将了!”
林河看着一脸意气风发的戚继光,却是在一旁恭维道,不过他这话也不算拍戚继光的马屁,毕竟这一战虽然能取得如此泼天的战果,有着诸多巧合和偶然在里面,但是从最终的结果看,都是戚继光用三千兵马打下了近一万五千人的倭寇大营。
遍数东南剿倭这些年的大功,只怕连朱纨俞大猷剿灭双屿港也比不上这次戚继光所获得的战功,眼下的大明正处于军队的低谷期,朝中拿的出手的名将几乎没有,除了一个俞大猷外,林河也实在不记得还有哪个将领能比得上眼前的戚继光了。
“惊仙谬赞了,此战能胜,也实在是侥幸,非我之功。”
戚继光虽然心情大好,但是脑子仍旧清醒得好,这一战他能全歼倭寇大营,终究还是因为倭寇内讧,尤其是陈金泉那厮居然说动了那个右门卫三郎杀了徐海,才是他能够获取这番大胜的主要原因。
“要说此战功成,也少不了惊仙你的谋划之功!”
戚继光说得是心里话,这夜袭的计划出自林河之手,那挑起内讧的手段也是林河想的,虽说常威兄弟临机决断,成功挑动了广东倭寇和福建倭寇内讧,但是那打黑枪的主意是林河出的,却是如何也抹杀不了的大功。
“南塘兄说笑了,我不过是胡乱出点主意,可当不得什么功劳,南塘兄不必在战报上提及我的名字。”
林河明白戚继光是想为他向朝廷请功,不过他并不需要这份功劳,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最近风头已经出的够大,实在不需要再多这么一笔鸡肋的功劳到身上来,更何况他如今的身份还是一个白身读书人,难免会遭小人嫉妒。
“我知道了,只是可惜了。”
戚继光不是那种普通武将,对于文人里面的那点弯弯绕绕也是清楚得很,他知道林河要避讳的事情,只是不免为林河感到可惜,不过他也清楚,林河若是去参加科举,只要考中进士,以他背后陆家的关系,就是想留在京师也是简单得很。
“没什么可惜不可惜的,我要走的路,和别人不一样。”
经过这场大战还有几日的相处,林河和戚继光之间的关系已然不错,有些事情林河也没有瞒着戚继光,当然名义上他自是寻了别的能让戚继光接受的理由。
“只是不知道这番大胜,会不会让那刘远逃过一劫!”
戚继光听着林河的话,也不由笑了起来,他知道了林河最近在捣鼓的那个什么嘉丝联,是日后为直浙总督衙门提供军费的,换句话说只要他还在东南剿倭,搞不好以后胡宗宪发下来的军饷,便是林河提供的。
见戚继光忽然说道自己那位顶头上司,浙江总兵官刘远,林河却是不以为意,虽说按照大明官场的规矩,戚继光这番大胜,刘远身为浙江总兵官,也能分润一二,不过这厮先是恶了胡宗宪,然后又等于得罪了整个平湖的士绅,再加上锦衣卫也掺和了进来,他是绝对难逃一死的,戚继光这次功劳越大,他就死得越快,他相信徐渭写奏折的本事。
“南塘兄放心,刘远这厮上任以后,尸位素餐,克扣军饷,之前又违抗总宪大人的命令,私自调动水师移防松江府,贻误战机不说,还让倭寇大掠平湖,早就惹得天怒人怨,他死定了,神仙都救不了他。”
林河朝戚继光笑着说道,他此时心情轻松了不少,随着徐海倭寇集团的覆灭,戚继光威名大震,只要胡宗宪最后能运作得当,让戚继光就任嘉湖道分守参将,那这嘉兴府接下来几年必定固若金汤,民生安泰,正适合他和项家大搞建设。
“这刘远早年倒也不至于如此这般不堪,没想到如今竟成了……”
想到刘远这个浙江总兵官只怕马上就会被夺职下狱,戚继光不免有些感慨,说起来刘远这厮干的事情,几乎是如今大明军中高层将领都会干的事情,“这旧式军队当真不足以为朝廷所用!”,戚继光心里闪过了这样的念头,他不由又想到了之前林河评点前朝军队,对秦汉最为推崇,认为如今的大明军制比起秦汉之际差的太远,哪怕军队人数远超秦汉,但是这战力却是远远不如。
……
平湖县城,随着日头的高升,街市上仍旧萧条得很,毕竟徐海这个大倭寇近两万大军盘踞在乍浦和沿海海面上,城里的士绅百姓自然是害怕徐海会再度兵临城下,不见不少士绅此前都是拖家带口去了府城所在的嘉兴县避难。
要不是胡宗宪这个直浙总督一直在平湖县衙里面坐镇,只怕平湖城里的情形还要坏上几分,就好比屠应坤,原本他是打算和俞家沈家一块去陆府拜访项元汴,问一下那个低息贷款的事情,可是后来传来徐海大军盘踞乍浦的消息,他们又都熄了那个念头,毕竟不管项元汴他们要干什么,若是倭乱不靖,平湖地面上民生不安泰的话,他们那什么低息贷款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笑话,到时候只怕连撒出去的银子都捞不回来。
城门口,几个守城的军士无精打采,原本按照有些人的意思,既然徐海大军就盘踞在乍浦,离县城不过三十里的距离,为保安全还是索性把城门关闭,等到徐海大军退走了再说。还是胡宗宪听了徐渭的意见,坚持仍旧像平时那样打开城门,不禁百姓出入,以免人心惶惶。
不过饶是如此,这城门口里进出的人也不多,这时候远处官道上响起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这才让那些守城门的士兵打起了精神,一个个如临大敌,甚至恨不得城墙上的上官立刻关闭城门。
城墙上,刘存义这个平湖县令,几乎是都吃住在了上面,胡宗宪这位总宪大人坐镇县衙,他这个守土有责的县令父母官,自然得上城墙督战,更何况他素来在县里有威名,城墙上驻守的都是县衙的衙差和征调的民兵,没有他亲自在城墙上压阵,他自己也不放心。
此时刘存义也看到了远处官道上疾驰而来的骑兵,看到身旁几个官军将领还有手下衙差慌乱的神情,不由大声呵斥道,“乱什么,那是官军的骑兵,没看到他们身后的背旗么?”
随着刘存义的喝骂,原本还有些骚动的城墙上立时便平静了下来,只不过所有的士兵还是有些忐忑,不知道这飞马而来的骑兵带来的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那骑兵到了距离城门不远处的地方终于放缓了马匹速度,接着便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在马上大喊了起来,“我军大捷,戚将军已击破倭寇大营,徐海授首,官军歼敌一万五千众!”
“我军大捷,戚将军已击破倭寇大营,徐海授首,官军歼敌一万五千众!”
那报信的骑兵一路放缓马速,一路不停地喊着,那声音里满是自豪,便是喊破了喉咙,他也要叫这满城的百姓知道官军的威风。
城墙上,等那报信骑兵近了听清楚他所喊的内容之后,刘存义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惊喜,而是以为自己听错了,要么那喊话的骑兵是在谎报军情。
“三千破一万五,这怎么可能?”
刘存义喃喃自语着,戚继光那里的情形他又不是不知道,之前还在向总督衙门求援,哪怕是徐渭和林河都劝了胡宗宪,但是胡宗宪在派出林河去戚继光军中之后,还是忍不住城中那些士绅的压力,行文调动河朔军过来增援,可这才两三天的功夫,戚继光居然就打赢了,不但斩了徐海这厮,还全歼了倭寇大营的全部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