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号航空母舰1920年,rì本海军在浅野造船厂又开工建造了本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并于1922年12月建成服役,由于该舰在航母发展史中第一次使用了岛状上层建筑,因而被称为第二代航母,以区别于第一代“平原型”航母,它在“外貌”上已经颇像现代航母了。凤翔号航空母舰(rì本语:ほうしょうこうくうぼかん)是rì本海军于1919年(大正8年)12月16rì在浅野造船鹤见造船所开工建造的航空母舰,1922年12月27rì于横须贺海军造船厂竣工。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凤翔”名来源于凤凰飞翔的意思。
一战后的rì本,作为战胜国正在谋求建设大海军,当获悉英国建造真正航母的消息后,马上意识到建造世界上第一艘航母对于确立其海军在世界上的地位的重要意义。就在“竞技神”号开工两年多后的1919年12月,rì本也开工建造一艘名为“凤翔”号的航母。为了赶在英国“竞技神”号之前完成,rì本船厂夜以继rì、紧锣密鼓地施工。
凤翔号是世界上第一艘专门作为航空母舰来建造的军舰,虽然开工比英美的航空母舰晚,下水却早几个月,因此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的桂冠就带了它的头上。二十年代时,为rì凤翔号航空母舰本海军航空母舰战术和甲板飞行训练积累了经验。
“凤翔”号全长168米,标准排水量7470吨,航速25节,搭载飞机21架。该舰在甲板前部有大约5度的下倾斜坡,有前后两个机库,两部升降机沿飞行甲板中线布置。为用于水面交战,还安装了4门140毫米舰炮。
它打破了第一代航母的“平原型”结构,一个小型岛式舰桥被设置在飞行甲板的右舷。三个烟囱可向外侧倾倒,以免影响飞机起降作业。但是经过试验,rì本海军发现“凤翔”号的岛式结构并不是很合适。由于该舰的飞行甲板比较狭窄,岛式建筑在起降时显得非常碍事。为了保证舰载机的安全起降,rì本海军于1924年又拆除了岛式建筑,由此,世界上第一艘“纯种航母”又恢复成为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这从发展上讲是一种倒退。历史
凤翔号航空母舰“凤翔”号航空母舰是rì本海军利用海军支援舰的舰体的基础上专门设计的,于1919年开始建造的航空母舰。由于英国于1918年开工的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建造工程进度缓慢,1922年底竣工的“凤翔”号一般被认为是第一艘完工服役的专门设计的航空母舰,不过由于是rì本第一艘航空母舰,因此很多设计都有实验xìng风格。采用岛式舰桥位于全通式飞行甲板的右侧;三个铰链式烟囱设在右舷,可向外侧倾倒,以免影响飞机起降作业;另外飞行甲板起飞段向下倾斜15度让飞机得以有更高的加速度。
1923年(大正12年)2月22rì“凤翔”号在东京湾进行舰载机起降试验。首次试飞是英国海军上尉飞行员乔尔丹驾驶10式战斗机进行的。接着3月16rì,rì本飞行员吉良俊一(rì本语:きら
しゅんいち)大尉驾驶10式战斗机再试验,也取得成功,东乡平八郎元帅亲自视察了着舰试验。最初的试验为“凤翔”号rì后个改装提供了数据,也为rì后建造航空母舰提供了帮助。
1928年“凤翔”号航母和“赤城”号航母一道编入联合舰队第一航空战队。
1932年1月28rì夜“凤翔”号航母和“加贺”号航母驶到我国海域以舰载机支援rì本帝国陆军进行陆上作战。2月又出动飞机袭击我国杭州空军基地。2月6rì其舰载一三式舰载攻击机击落了中国的飞机,是rì本海军舰载机首次击落战绩。
1934年时本舰已经成为二流战舰。1935年9月26rì昭和十年度海军演习中,凤翔所在的第四舰队于本州岛东北水域遭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史称“第四舰队事件”。凤翔号在事故中飞行甲板前半部被海浪击塌,不得不进行飞行甲板支撑柱加强和机库加固工程。1937年中rì战争爆发后,凤翔所在的第一航空战队再度前往中国参战,在广东击落过中国空军的霍克战斗机。此后该舰由于舰体过小,载机数过少转入预备役,长期停泊在横须贺作为海军飞行学校起降作业练习舰。
太平洋战争前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延长了飞行甲板以搭载新式战斗机。中途岛海战时作为山本的主力舰队中一员参战。1943年再次延长了飞行甲板,飞行甲板加长至180.8米,宽度增加至22.7米,但这次弄得太离谱以至于无法再进行远洋航行,其后一直充当训练舰。1945年在吴县军港被攻击但幸免于难,战后稍加修复用来运送马绍尔群岛、新几内亚等地rì本海外侨民和战俘,1947年5月1rì由rì立造船筑港工场解体。总共服役了23年。改装
经过试航后发现飞行甲板较窄,为保证飞行安全1924年拆除了岛式舰桥,由于没有装备弹shè器,因此之后的新型战机无法在凤翔号上起飞;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进行现代化改装,为搭载新式战机延长了飞行甲板。中途岛海战后又再度延长以及加宽飞行甲板,由于飞行甲板过度延长,导致第二次改装后的凤翔号航海xìng能不佳;只能在内海航行作为训练舰。但也因为如此在rì本战败投降后此舰是唯一一艘没有受损的rì本航空母舰。xìng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7,470吨,满载排水量10,600吨
尺寸:舰长165米、宽18米、吃水6.2米
动力装置输出功率40,000马力,航速25节,续航力8,000海里/15节
武备:4门140毫米口径火炮,现代化改装时增加30门25毫米口径高shè炮。
舰载机:21架
赤城号航空母舰赤城号航空母舰的命名源自rì本关东北部的赤城山,这与大部分是使用飞翔的动物作为命名的其他rì本海军航空母舰有点不同,这主要是因为“赤城”号原本设计是一艘战列巡洋舰,中途改建为航空母舰,却没有再行改名而沿用原本的巡洋战舰命名所致。简介
赤城号(あかぎ/Akagi)航空母舰是rì本帝国海军建造的大型航空母舰概况
根据rì本帝国海军制定的“八八舰队计划”,赤城号最初是作为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二号舰于1920年12月6rì在吴港海军船厂开工建造,由于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1922年2月5rì暂停。1923年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rì本将停建的巡洋战舰“赤城”号改建为航空母舰。
从战列巡洋舰改为航空母舰时,主甲板以上全部重新建造,设有双层机库。最初“赤城”号安装3段飞行甲板呈阶梯状分为3层,上层是起降两用甲板,全长190米,宽30.5米,中、下两层与双层机库相接可供飞机直接从机库起飞,中层甲板供小型飞机起飞,长约15米,下甲板层较长供大型飞机起飞,长55米,宽23米。上层飞行甲板前端下面是横跨舰体两舷的舰桥。后来实践证实短距飞行甲板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而且舰桥位置太低,不利于观察和指挥。为了消除烟囱排烟对飞机着舰造成的不良影响,锅炉的废气从右舷伸向舷外并向下弯曲的烟囱排出。赤城号完工时安装了10门200毫米口径火炮,用来打击巡洋舰等水面目标,其中两座双联装炮塔并列安装在舰桥之前的甲板上,单装炮廓式炮组分别装在舰体后部两侧。赤城号航空母舰1925年4月22rì下水,1927年3月25rì完工。标准排水量29500吨,航速31.7节。
1928年,rì本帝国海军名将——山本旗,6艘航母同时拉响了战斗jǐng报,这支rì军航母编队进入了战斗状态。
6时15分,南云中将命令第一攻击波出动。由空中指挥官渊田中佐直接指挥的49架水平轰炸机首先从“赤城”号航母起飞,接着共有183架战斗机、轰炸机、鱼雷攻击机分别从6艘rì本航母上起飞,编队完毕后直扑珍珠港。
在黑压压一片机群中,飞在最前面的是渊田中佐座机,其身后是由49架水平轰炸机、40架鱼雷攻击机、51架俯冲轰炸机、43架零式战斗机组成的第一攻击波编队机群。7时40分,rì军第一攻击波编队机群飞到了珍珠港上空,渊田中佐在座机里用望远镜看见了停泊在港内的美**舰,他喜出望外,美国舰队毫无准备。渊田中佐用信号枪向舱外打了一发信号弹。
偷袭珍珠港的战斗开始了!俯冲轰炸机马上拉开距离,对着珍珠港内的机场、航空站进行俯冲投弹。美军机场、机场上停着的战机,瞬间被摧毁。接着,第一攻击波编队机群中的水平轰炸机、鱼雷攻击机对停泊在珍珠港内的战列舰和其他军舰进行狂轰滥炸。rì军的零式战斗机由于没有空中作战对象,开始对美军地面目标进行疯狂扫shè。
第一攻击波结束后,又进行了第二攻击波的攻击。rì本航母编队第二攻击波的171架也是从6艘rì本航母上起飞的,第二攻击波的攻击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使得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灭,太平洋战争的战火由此燃烧起。
历代舰长
梅津良太郎大佐(1925年12月1rì就任)舣装员长
小林省三郎大佐(1927年12月1rì就任)
山本。
后期因为信浓的作战需要发生改变,又改为20架战斗机和27架攻击机机,一共47架。
虽然为了提高整舰的防御能力造成舰载机数量较少,但是这些飞机的xìng能已经有大幅度的进步,一定程度弥补了数量的不足。
战斗能力强大的战斗机在外围防御,近距离则有大量的舰载高shè武器,信浓号的防空火力是值得称道的。
至于攻击能力,强有力的流星高速攻击机也是能够满足需要的,其高速让其很容易摆脱美军的护航机群。
但是,舰载机数量的不足,严重的限制飞机xìng能的发挥,面对庞大的美军护航机群,单靠18架攻击机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流星
单发舰基攻击机,既可以俯冲轰炸也可以携带鱼雷进行攻击,这是世界上大多数舰载机根本无法做到的。它采用全金属结构,机身坚固。该机rì本在战争中最后、xìng能最先进的舰载鱼雷机,由于装备大功率发动机,速度高达567公里/小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鱼雷轰炸机中速度名列前茅。它的航程可以达到3040公里,机翼上配有2门20mm
机炮,还有一挺13mm后shè机枪,可以携带800公斤鱼雷或航空炸弹,该机xìng能相当不错。
烈风
烈风的机动能力十分优秀,基本和零式相当(直到今天零式的优秀机动xìng仍然为各国飞行员所认可)。装备二挺13.2mm机枪和20mm机炮两门
或者是4门20mm机炮,火力超过零式。
另外,还装置了自封油箱,座舱装甲,防弹风挡,解决了零战防御力极低的问题。
它的速度达到速度达到628公里/小时,这是螺旋桨飞机可以达到的极限了。信浓号航空母舰xìng能表
动工
1940.05.4
下水
1944.10.8
竣工
1944.11.19
建造地点
Yokosuka海军船厂建造
标准排水量
62000吨
满载排水量
71890吨
全长
266.6米
舰宽
36.3米
型深
18.92米
吃水
10.31米
飞行甲板
长256米,宽36.3米
载机
47架(最多可载120架)
防空武器
双联127mm高平炮8座,三联25mm高shè炮37座
动力
主锅炉12座,蒸汽轮机4台,150000马力
轴数
4轴
航速
27节
续航力
10000海里/18节
舰员
2400人
结果
1944.11.28被美国潜艇“shè水鱼”号击沉信浓号作用
信浓号最早是作为快速装甲航母来设计的,但是航母一定要形成战斗群才能够形成战斗力。
所谓航母战斗群就是以大型航母为核心,集海军航空兵、水面舰艇和潜艇为一体,是空中、水面和水下作战力量高度联合的海空一体化机动作战部队。
二战期间的航母战斗群除了二艘以上的航母以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快速战列舰,重型轻型巡洋舰,还有数量众多的驱逐舰,扫雷艇,鱼雷艇和炮艇,还有后勤补给船,油轮等等。
而在信浓号第一次试航之前,rì军已经在莱特湾海战中损失了全部4艘航空母舰。而单靠信浓号一艘航母,是无法形成战斗群的。
同时,此时rì军大中型战列舰和巡洋舰也损失严重,就算已经有数艘航母服役,rì本海军恐怕也找不出能够足够的舰只护卫航母,没有完整空海保护的航母是极为脆弱的,根本无法有效作战。
当时世界第一巨舰大和舰,最后也只能作为神风自杀的武器,最终连一艘敌舰也没有看见,就被美军飞机击沉。
rì本海军领导人也深深知道这点,既然无法形成战斗力,那么只能把现有的航母作用重新定义。
作为本土决战,对待美军的空军,主要依靠的是rì本陆基航空力量。而航母只能作为辅助手段,配合陆基飞机作战。
所以该舰被迫变为为航空母舰的海上物资补给舰,作为一个浮动的弹药飞机补给基地,除了自身具有相当的攻击能力和防御力以外,还携带其他海陆军航空战队所需的炸弹,鱼雷,燃油,淡水食品等等,还可装载多余的飞机用来对海上的其他航母和陆基飞机场进行补充。(除了本身的47架飞机,信浓号还可以装载另外70架备用飞机)
这种设计也是无奈的举动,毕竟航母的主要作用在于进攻,以击毁对方的主力舰为目的。而信浓号担负的角sè显然是很尴尬的,而且难逃最终覆灭的命运。覆没之旅
[1]由于海军方面严令信浓号必须在1944年完成,该舰虽然在11月19rì下水加入现役,但是仍然有很多重要的细节没有完成,还需要好几个月仔细建造和调整。
同时由于rì军在莱特湾海战中损失了一万海军士兵,信浓号的水兵基本都是新兵,素质很差,要他们能够成功的使用这艘军舰也需要数月的时间。但是时间并不等人,此时美军已经开始大量使用B29战略轰炸机轰炸rì本本土,东京湾附近是美军重点的轰炸目标。
虽然B29的高空轰炸往往不能击沉重型战舰,但是重创还是没有问题的。rì本海军方面考虑到这点,在信浓号下水的8天后,命令该舰立即开往吴港的造船厂完成躲避美军的轰炸,同时完成细部舾装等收尾和舰员训练的工作。
1944年11月27rì,信浓号满载官兵和造船厂工人总计2500多人奉命出发,开始了它的处女航,离开东京湾驶往吴港。由于害怕遭到美军潜艇的袭击,信浓号由滨风、雪风、矶风三艘驱逐舰护航。由于是秘密行动,四舰都没有打开舰灯,乘着夜sè高速航行。开始比较顺利,但是到了19时15分,信浓号的检测官向舰长阿部俊雄海军大佐(他曾经是rì舰“大淀”号的舰长,有比较丰富的战斗经验)报告,发现了美军舰船的雷达信号,从脉冲频率上判断,应该是一艘潜艇。舰长阿部认为这件事情很奇怪,既然是美军在潜艇在东京湾附近危险区域航行,按照一般的基本战斗常识是绝对不会随意使用雷达的。阿部判断,很可能美军已经通过情报部门得知了他们的计划,集中了一定数量的潜艇准备攻击他,而这个雷达波多半是美军潜艇故意采用的诡计,目的是想引开为信浓号护航的驱逐舰,然后由另外的潜艇进行攻击,这也是二战多艇攻击的常用策略。阿部命令不要理睬它,继续高速前进。同时为了避免被美军潜艇定位,阿部下令关闭四舰的雷达,舰队间联络改用灯光信号,并严令护航的驱逐舰要紧靠信浓号航行,没有它的命令即使发现潜艇三舰绝对不能私自行动。
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信浓号发现的是美军的shè水鱼号潜艇。
美军潜艇shè水鱼号(USS
Archerfish,SS-311)在1944年11月11rì离开塞班岛基地,开始其第航行。发现了目标,舰长恩赖特十分高兴,经过仔细观察以后,恩赖特根据它的巨大身躯判断是rì军的一艘油轮(航母的外形特殊和油轮比较相似,因为当时rì军已经没有大型航母,恩赖特自然不会想到)。潜艇对付油轮是手到擒来的活,恩赖特下令潜艇全速形式,追击该舰。
此时信浓号仍然保持Z字行前进,很快就被shè水鱼号赶上。22时45分,信浓号的瞭望手发现右弦发现一艘美军潜艇,此时,为信浓号护航的‘矶风’号驱逐舰也发现了shè水鱼号,它随即离开编队,以35节的高速向潜艇方向急速驶去,并且让shè水鱼进入了它的火炮shè程,这是潜艇和rì军舰只的第一次遭遇。恩赖特此时才发现这并不是一艘油轮,而是一艘大型航空母舰,并且它还有数量不明的驱逐舰护航。他立即下令潜艇下潜。由于当时声纳技术比较落后,shè水鱼凭借着夜sè是有很大机会可以躲避rì军驱逐舰的袭击的。但是此时的阿部舰长仍然判断美军可能在诱敌,它认为不应该和美军潜艇多做纠缠,高速开走就可以了,它随即命令‘矶风’号立即停止攻击返回编队(其实此时该驱逐舰和美军下潜的潜艇只有:Yaaru))航空母舰,为二战时期rì本联合舰队所属航空母舰。是rì本海军为增强空中攻击力量的产物,它的前身是民用邮轮“八幡丸”(rì本语:やわたまる)号。
“云鹰quot该船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被rì本海军征用。1939年11月送入吴海军工厂着手改造,次年5月完成,8月入籍。至此“八幡丸”改头换脸,由商船变成航母,更名“云鹰”号,成为联合舰队的一员开始执行任务。
技术数据
标准排水量20,000吨(改装后)
动力25,200马力
飞行甲板长度183.7米
航速21节
主火炮127mm火炮8座
防空火炮25mm8火炮座
标准舰载机27架
舰员850人[1]
云鹰号航母舰史
由于先天不足,航速过低,无法进行高机动作战,“云鹰”在入役后一直屈居二线,充当飞机运送船的角sè。从昭和十七年(1942)九月到昭和十八年(1943)十二月十五rì编入海上护卫总司令部前,云鹰号一直在太平洋上进行各种运输任务,包括了飞机和各式物资的运输。
随着战争的深入,为了弥补兵源不足及抑制美军潜艇的攻击,昭和十八(1943年)年九月“云鹰”号在吴港再次改装后(主要是增加武装)被编入第一海上护卫队,搭载97舰载攻击机12架,执行护航和反潜的任务。谁料事与愿违,在1944年(昭和十九年)9月17rì“云鹰”反遭美军潜艇SS-220
“石首鱼”号击沉于中国南海东南部,成为了军国主义墓穴中的又一殉葬品。[2]
云鹰号三面图飞鹰号飞鹰号
太平洋战争开战初期,rì本海军为弥补航空母舰的不足,开始把两艘快速邮船改装为航空母舰,就是飞鹰级二舰:隼鹰(Junyo)和飞鹰(Hiyo)。
飞鹰级于1942年改装完成,航速25节,在建成后编入同一航空战队,其航速不足以跟上第一,第二及第五航空战队的主力航母。但由于中途岛海战中rì本海军主力航空母舰损失殆尽,飞鹰级两舰反
而成为战争中后期的主力航空母舰,多次出现在战场上。
1942年6月,“隼鹰”号和“龙骧”号编入北方部队,参加了阿留申群岛攻略作战。在南云的机动部队四艘航空母舰被击毁后,山本一度打算急调这两艘母舰南下支援,考虑到时间仓促而放弃。两舰遂继续执行原计划,轰炸了荷兰港和临近的美军基地,支援北方舰队占领了阿图岛和基斯卡岛。
1942年10月,两舰编入近藤信竹海军中将指挥的前进部队参加了圣克鲁斯群岛海战。10月22rì,“飞鹰”号主机故障由两艘驱逐舰保护返回基地。随后的海空战中,“隼鹰”号的舰载机击沉了美航空母舰“大黄蜂”号。这次海战也是rì本海军最后一次取得航空母舰大战的战术胜利,但损失的舰载机比美军还要多,而且与美军不同,rì本已经再也经受不起如此惨重的损失了。
此后的一年rì本收缩防线,改组舰队以备大战。
1944年6月飞鹰级两舰编入第1机动舰队第2航空战队参加马里亚纳大海战,因为飞行员技术的低劣rì军再次惨败,20rì下午“飞鹰”号被击沉,“隼鹰”号中创返回rì本大修,也因而没有参加莱特湾海战而幸存到战后,1947年被解体。基本信息
标准排水量26,949吨(改装后)
动力127,400马力
飞行甲板长度812英尺
航速最大25节
主火炮5英寸火炮12座
防空火炮25mm高shè炮76座,13mm高shè机枪28座
标准舰载机53架
舰员1224人
神鹰号简介
原为德国豪华邮船沙恩霍斯特号,Dechimag,
Bremen船厂建造。开工时期不明,1934年12月14rì下水,1940年4月30rì完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沙恩霍斯特号停在rì本,rì本将它买下后,按照大鹰型的图纸对其进行改装,在吴市海军船厂改装为航母,1943年12月15rì完工。和其他护航航母一样,改装较简单。只有一个小型机库和相对较短的飞行甲板,没有岛式上建,弹shè器和阻拦索。船体加宽以增加稳xìng,只用于训练。
1944年11月17rì在中国黄海济州岛以西被美国锹(Spadefish)号潜艇击沉。
基本参数
排水量17,500吨(标准)/20,586吨(满载)
飞行甲板长621英尺(199米)
航速21节
续航力8000海里/18节
动力26,000马力
火炮127mm8座、25mm30座
标准舰载机33架
舰员942人海鹰号航空母舰海鹰号航空母舰
海鹰号航空母舰于1943年11月23rì改造成功。1945年3月19rì在吴县军港中,遭到海鹰号航空母舰盟军空袭命中一弹,事后被拖到别府湾作为自杀飞机用的靶舰,同年7月24rì再次遭到盟军攻击,被逼搁浅。直到战后结束都没修复好。战后1946年9月被美军下令解体。舰船简介
rì本在中途岛损失4艘主力舰队航空母舰,使rì本在太平洋战区只剩下两艘翔
海鹰号航空母舰鹤级重型航空母舰。rì本决定建造5艘重防御的改进的大凤型(又称5021型)航空母舰和增加15艘云龙级航空母舰。并且征用民间6,000吨以上商船来改装航空母舰。于是在1942年,征用大阪商船公司所属的客货轮8,000吨级“阿根廷丸”号,正式改造成13,600吨的全通型轻型航空母舰,主机由柴油机改为阳炎级驱逐舰上的蒸汽轮机。航速由原来的21.5节增加到23节。二战经历
1939年,大阪商船公司(今三井商船)完成了2艘用于南美航线的12755吨豪华客轮阿根廷丸与巴西丸,建造过程中得到海军的船舶助成金资助。设计者和辻chūn树博士为新船选用了2台8250马力的11缸MS柴油机,航速高达21.4节,投入运营后神户-桑托斯线的46天航行时间缩短了整整10天。1941
年9月,由于南美航线已经中断,巴西丸被海军征用作为特设运输船。中途岛海战后,两船被加入“航母增势计划”,但由于巴西丸8月即被潜艇击沉,实际只有阿根廷丸自当年12月开始改造工程。
1943年12月到1944年12月,多数充当飞机运输舰和训练舰。莱特湾海战后由于缺少航空母舰,rì本将“海鹰”号编入第1航空战队序列。1945年3月19rì在吴县军港中,遭到盟军空袭命中一弹,事后被拖到别府湾作为自杀飞机用的靶舰,同年7月24rì再次遭到盟军攻击,被逼搁浅。直到战后结束都没修复好。战后1946年9月被美军下令解体。基本数据
标准排水量(吨)
[1]13,600主炮口径(毫米)
-
满载排水量(吨)
17,500副炮口径(毫米)
-
舰长/宽/吃水(米)159/21.68/8.2高shè炮口径(毫米)
8x127
动力装置4x锅炉2x叶轮机
高shè机炮口径(毫米)
24x25
轴数(轴)2-
动力输出(马力)52,000鱼雷发shè管口径(毫米)
-
航速(节)23
载机(架)24
舰载燃油量-舰载雷达
21型对空
续航力(海里/节)-舰员(人)
829
海鹰(Kaiyo):1938.02.05作为游轮阿根廷丸(Argentina-Maru)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38.12.09下水,1939.05.31竣工。1942.12.20开始改造为航母,1943.11.23竣工。1944.11.17被美军潜艇击沉于济州岛以西海面。1945.07.24在别府湾触雷搁浅,战后浮起解体。
模型状态:富士美(Fujimi)最近新开了该舰的模型(400808),为1944年状态。此外,富士美将该舰的前身阿根廷丸(400815)和先前被美军潜艇击沉的同型船巴西丸(400822)也一起开了模型。隼鹰号简介
为了迎接1940年东京第十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rì本邮船会社(NYK,NipponYusen
Kaisha)在30年代后期计划建造9艘大型高速邮船,以便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运动员接到rì本。虽然没有建造英国法国那样的八万吨级巨型豪华邮船、或是德国意大利那样的五万吨级大型豪华邮船的雄厚财力,rì本还是决定建造两艘“rì本有史以来最大”的邮船,投入横滨--旧金山航线。
(Kashiaru)和出云丸(Izumo
Maru)的设计吨位为27500吨,航速24到25节,乘客890名左右。同rì本邮船或东洋汽船那些寒酸的“南美移民船”相比,这两艘船最大的特点就是内部装潢的档次和乘坐的舒适xìng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是真正国际标准的邮船。rì本人自豪地称其为“わが国空前の大型客船”。
此时期,rì本已经陷入了侵华战争的泥沼,军部一切事物都要以“服从战争需要”为最根本前提。这两艘邮船的建造也不例外。在设计船体时,rì本军方就以出资60%为条件,设计时就考虑在战时改装为航空母舰的能力。船体内的水密隔舱是按军舰的标准来布置的,一些大型的舱室壁板比较厚,空间也很大,拆掉隔断后可以作为航母的机库、弹药库、航空燃料库使用。在改造中上层的客舱可以拆除掉,装上飞行甲板。烟道也可以偏向右侧,以方便舰岛建筑的设置。1939年3月20rì,橿原丸在长崎三菱船厂开工。同年11月30rì,出云丸在神户川崎船厂开工。
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东京奥运会被取消,第十二届奥运会决定交给芬兰的赫尔辛基举办(由于苏联入侵芬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终未能举办)。1940年rì本军方宣布征用这两艘邮船,在船台上被就地改装为航空母舰。1941年6月,两舰先后下水。橿原丸号改名为隼鹰号,出云丸改名为飞鹰号。因为晚动工九个月,没有那么多客船专用设备要拆除,飞鹰号反而提前两天先下水。改装后的隼鹰号和飞鹰号排水量24100/28300吨,航速25.5节,可搭载53架战机。由于是客船出身,在防护、速度等方面比不上正规航空母舰。
飞鹰级于1942年改装完成,航速25节,在建成后编入同一航空战队,其航速不足以跟上第一,第二及第五航空战队的主力航母。但由于中途岛海战中rì本海军主力航空母舰损失殆尽,飞鹰级两舰反而成为战争中后期的主力航空母舰,多次出现在战场上。
1942年6月,“隼鹰”号和“龙骧”号编入北方部队,参加了阿留申群岛攻略作战。在南云的机动部队四艘航空母舰被击毁后,山本一度打算急调这两艘母舰南下支援,考虑到时间仓促而放弃。两舰遂继续执行原计划,轰炸了荷兰港和临近的美军基地,支援北方舰队占领了阿图岛和基斯卡岛。
1942年10月,两舰编入近藤信竹海军中将指挥的前进部队参加了圣克鲁斯群岛海战。10月22rì,“飞鹰”号主机故障由两艘驱逐舰保护返回基地。随后的海空战中,“隼鹰”号的舰载机击沉了美航空母舰“大黄蜂”号。这次海战也是rì本海军最后一次取得航空母舰大战的战术胜利,但损失的舰载机比美军还要多,而且与美军不同,rì本已经再也经受不起如此惨重的损失了。
此后的一年rì本收缩防线,改组舰队以备大战。
1944年6月飞鹰级两舰编入第1机动舰队第2航空战队参加马里亚纳大海战,因为飞行员技术的低劣rì军再次惨败,20rì下午“飞鹰”号被击沉,“隼鹰”号在返回途中被一发鱼雷命中舰首右舷中创返回rì本大修,也因而没有参加莱特湾海战而幸存到战后,1947年被解体。基本数据
建造所三菱长崎造船所
起工昭和十四年三月二十rì
下水昭和十六年六月二十六rì
竣工昭和十七年五月三rì
基准排水量24140吨
公试排水量27500吨
全长219.32m
飞行甲板210.3mx27m
格纳库2层
速力25.5节
轴马力56250马力
飞行机48~53架
兵装12.7cm高角炮连装六基共12门12cm二十八连装喷进炮三基(1944)
昭和20年(1945)11月30rì除籍冲鹰号冲鹰号(Chuyo)是rì本第一型护航航母,由17000吨级的豪华邮轮改装而来。主要用于训练和飞机运输。经过简单改装。机库较小,增加了相对较短的飞行甲板,没有岛式上建、弹shè器或阻拦索。战争期间,rì军为弥补反潜护航力量的不足而改装,载机20-30架,航速较低,不能跟随战斗编队出战。建史
大鹰级一共有三艘,大鹰、云鹰、冲鹰,于三菱公司长崎船厂(Mitsubishi,Nagasaki)建造,战争爆发后分别改装为航母,均在战争期间为美军击沉。
冲鹰号大鹰号开工rì期不明,1940年9月19rì下水,在佐世保(Sasebo)海军船厂改装为航母,1941年9月15rì完工。服役期间只参加了一次战斗部署,其余时间主要是执行训练和运输任务。1944年8月18rì在菲律宾吕宋岛西北被美国海军“红石鱼”号潜艇击沉。
云鹰号开工rì期不明,1939年10月31rì下水,完工后被军队接管,在吴市(Kure)海军船厂改装为航母,1942年5月31rì完工。服役期间只用于运输和训练。在1944年9月15rì在中国南海东沙群岛东南被美“石首鱼”号潜艇击沉。
冲鹰号开工rì期不明,1939年5月20rì下水,在舾装期间被军队接管。在吴市(Krue)海军船厂改装为航母,1942年11月25rì完工。服役期间只用于运输和训练。1943年12月4rì在rì本伊豆群岛八丈岛以东被美“旗鱼”号潜艇击沉。
大鹰Taiyo1940年1月6rì动工1940年9月19rì下水,1941年9月15rì改装竣工。
冲鹰Chuyo1938年5月9rì动工1939年5月20rì下水,1940年3月23rì竣工1942年11月25rì改装竣工。
云鹰Unyo
1938年12月14rì动工1939年10月31rì下水,1940年7月30rì竣工1942年5月31rì改装竣
工。具体设备
云鹰号改装前标准排水量17830吨
武备单管120毫米高炮4座,双联25毫米炮4座(“冲鹰”:双联装127毫米高炮4座,三联装25毫米炮10座;“大鹰”、“云鹰”在1944年间改装后增加单管120毫米炮2座,三联装25毫米炮约4座)
总长180.24米
宽22.5米
型深23.5米
吃水8米
动力蒸汽轮机2台,主锅炉4座,25200马力,双桨(140转/分)
飞行甲板长162米,宽23.5米(“冲鹰”:长172米,宽23.7米;改造后的“大鹰”、“云鹰”:长180米,宽23.5米)
航速21节
载机战斗机11架(含预备机2架),攻击机16架(含预备机2架);“冲鹰”载机30架(含预备机4架)
续航力8500海里/节
舰员747名(“冲鹰”约8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