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电是rì本海军开发出来为迎击盟军的重轰炸机编队所使用的高速拦截机,动力系统采用二次大战中少见的推进式。机首配置了4挺30mm机炮,对付B-29绰绰有余。在投降前仅做了三次试飞。据说rì本海军在掌握了喷气发动机的技术后,打算帮震电换装喷气发动机,但此计划随着rì本战败而成为泡影。研究构想
1942年到1943年间,rì本海军航空技术厂(“空技厂”)飞行机部的鹤野正敬大尉试图摆脱过去传统并且为了能大幅度提高xìng能开始勾画了一种前翼式鸭翼战斗机。一般的设计都喜欢把发动机,螺旋桨和武器装备都集中放在飞机机身的前面,从而使得飞机的尾部显的相对空旷。新型的战斗机废除了过去的水平尾翼,而把其挪到了主翼的前面。武器被留在了前方,但是发动机和螺旋桨都被设计在了飞机的后部。这样子的布局从某种程度上尽量利用了全部的空间,同时也尽量缩小了同等装备机体的体积。另外一个考虑也为了减少前方的空气航空画家小池繁夫笔下的震电阻力从而为了达到过去普通设计所达不到的速度优势。
虽然当时不少世界其它国家也作了前翼式飞机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美国柯蒂斯莱特的XP-55“上升者”,意大利安布罗西尼的SS-4,和英国玛尔斯的M.35/39“蜻蜓”,但是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投入实用。海军航空技术厂内的不少研究人员也批判了这种设计,部分人则指出“这种自然界都没有的形状肯定有它自身的缺点,鹤野他却没能注意到这点”。但是为了对抗美国的新型机体,大部分人也只能同意了继续开发这种过去从没试过的飞机。
1943年8月,震电的模型首次在风洞中进行了测试。1944年1月末,作为样式机的小型滑翔机“MXY6”完成了从一千米高空的滑翔测试,至此完成了初步基础研究任务。此时的rì本海军也大致预测到了美国轰炸机群将不断来袭击rì本本土的事实,同年2月开始了制作震电试作机的计划,并且把开发任务同时委托给了刚刚完成陆上反潜巡逻机Q1
翼展:11.11m
机高:3.55m
翼面积:20.50平方米
空重:3525kg
正常重量:4950kg
最大重量:5272kg
起飞距离:560m
降落距离:580m
最大速度:750km/h(高度8700m)
巡航速度:425km/h
升限:12000m
航程:1000~2000km
发动机:一台三菱ハ43-41(MK9D)18缸星形风冷发动机(起飞出力2130hp)
螺旋桨:定速6叶
武装:4门30mm航炮(每门备弹60发),2门7.9mm训练枪,1门照相枪,4枚30~60kg炸弹
乘员数:1人
生产数量:2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