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初战新兵和战斗骨干
作者:独孤雯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438

清晨,当战场上的交火枪声暂时告以段落----准确的说是敌人不再敢向外开火的时候。无弹出广告小说 张文以失望而鄙夷的目光望着两旁散兵坑里的战士们,以不高却直指人心的声音质问道:“今夜的战斗任务是炸毁四个角楼,在四面的墙上爆破开缺口。结果任务只完成了四分之一,我前些rì告诉你们的话忘了么?下次还让我一个人去做孤单英雄唱独角戏么?或者让我们;有的死一伤二都不到,比如抗战**,有的死一伤三,比如二战美苏军队。在对此早就有所了解的张文看来:一般来说自身的伤亡统计达不到死一伤五的基本上可以说是缩了水的,大部分情况下的小伤轻伤是根本不计入统计的。美军或许严格一些,也不是所有时候所有部队都是如此。

弹药消耗上全连消耗了九百多发机步枪弹和一百多发手枪子弹,手榴弹却消耗了近百枚,这还不算炸药爆破装置等。手榴弹和爆破的作用在近战巷战中的作用在此次战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缴获上却不可能尽如人意,子弹缴获仅为消耗的七成。手榴弹的缴获不到消耗的一半,质量还堪忧。但这也在正常的范围内,即便在红军时代,弹药的消耗也只是大部分依赖于缴获而非全部。

关于伤亡比,这种没有动员步兵炮平shè炮等大量攻坚器材的步兵巷战攻坚,二比三的伤亡比就意味着如果是同等兵力的公平遭遇战,将至少是一比四五的优势。比如淮海战役解放军与国民党的死伤比是二比三,步兵攻坚为主的解放上海之战死伤比就只有二比一。包括被俘失踪在内的总损失比和作战死伤比哪个更有意义?张文认为:损失比更多的是反应双方指挥员的水平和战场态势。死伤比结合双方的物质条件和攻守与兵力态势,则反应了双方基层的战斗力。如果被俘投诚人员太多,至少也是反应了守方军队中有战斗觉悟的那部分人员的战斗力。就如这次枫香村土围之战一样。又譬如巴巴罗萨时期的东线德军,在指挥和态势上占有优势,在技术兵种素养方面占有优势,所以能打出高损失比。但因为其阶级社会的本质和官兵远不如斯大林时代的苏军那样有良好的关系,即便经历了一年多欧洲战争的锻炼,步兵战斗力仍然相比战争最初期的那些苏军年轻受训兵员未有什么优势,战死比优势还达不到德军在一线野战兵力维持数的优势。

在这次从十月二十九rì入夜至十月三十rì上午枫香村土围之战的战斗的经验总结上:张文大致总结了几条经验教训:小规模战斗的节奏要快些,要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攻击战斗中兵力和战斗骨干要集中而不是分散使用,攻入土围后应迅速集中兵力将各屋敌人各个击破。真实的战斗也反应了某些军事架空小说惯用的伏击、奇谋巧计在实战运用中的局限xìng。只要换位思考下,就知道同为jǐng觉而有智慧的人类,这方面的提高空间远不如其他各个领域基础战斗力的提高来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