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朱元璋第二次感觉到中书省对于自己的制约了。无弹出广告小说
第一次,只是象征性的设了一个通政司衙门,不过是一种试探性的举动。但是这第二次,只是相隔的不到一年,就**裸的想要剥夺中书省的部分权力了。
刚刚回到北平,庞煌第一件事情,就是翻阅李潜送来的几份邸报,看后心里这么想着。对于朱元璋定都南京这件事,他不感到稀奇,本来历史的发展就应该是那样的。
但是长久的远离政治中心,让庞煌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朱元璋和胡惟庸的争端,以至于朱元璋最后废除了绵延于华夏历史几千年的首相制度。
也不算是庞煌忽视这个制度,只不过是他一直不愿意在这个事情上纠结,自己和胡惟庸的关系不算很好,而胡惟庸近几年甚至有了针对自己的迹象。说句心里话,在自己远离京师的情况下,有这么一个丞相,的确不符合庞煌的利益。
有的时候,庞煌真的想洪武十三年快点来到,那么胡惟庸就可以下台,说不定自己就可以施展一下拳脚,至少那样不用担心有人在后面作梗。
但是今天看到这几份邸报,引起了庞煌的深思,朱元璋为什么这么着急的对中书省下手呢?
是对于绝对权力的渴望,又或者有什么原因呢?
尽管庞煌所熟知的历史上,对于朱元璋终结丞相制度提出很多假设,众说纷纭,怎么猜测的都有,有的说是为后代除刺,有的说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更有人说胡惟庸想要造反自立为帝等等很多种说法。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几乎没有一项能成立的,首先说为后代除刺之说,别说朱元璋现在还正是春秋鼎盛,身体还健康的很。就说太子朱标在官员中的人望也是极高的。根本不劳朱元璋操心,再让朱标经营个十余年,那成就更是难以估算。至少朱标好文,亲近士大夫一条,就带走了大部分读书人的忠心。
再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胡惟庸算是哪门子的功臣呢?虽然是最初跟着朱元璋起兵的人之一,但是庞煌仔细调查过胡惟庸的履历。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
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继而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一个小吏出身的胡惟庸。根本一直就是后勤行政人员,之前一直是默默无闻,甚至连汪广洋的履历也比胡惟庸要光鲜一些,根本没有必要嘛。
造反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一个文官造反,打死庞煌也不相信。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胡惟庸虽然是个丞相。还是脱离不了读书人的范畴,大明兵权集中在朱元璋一人之手。怎么造反。
如此以来,只能推断是朱元璋出于对绝对权力的渴望了。如果要是这一点,那谁也没有办法。
谁敢说让皇帝放权?估计没有人敢,毕竟现在是家天下,而不是国天下,皇帝视大明就是自己的,你让一个家长放权,那不是开玩笑吗?
就算是再过几百年,那些家族企业,你也不敢说让他放权给外人,而不用自己人啊。
在庞煌的内心深处,出于对胡惟庸没有太大的好感,甚至巴不得朱元璋废弃了这个丞相,现在仔细一想,胡惟庸毕竟是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任丞相,真的没有了,谁来约束君权呢?
但是,有丞相,就一定能约束君权吗?
汉、唐、宋,哪一个没有丞相,但是也没有耽搁亡国啊。
庞煌在这个事情上纠结了半天,公主遣人过来请他一起用膳,都被他忘记了,以至于来了三次,才把庞煌请过去,让公主好生的埋怨他一番。
到底是有丞相好,还是没有丞相好呢?
想着这个问题半晌,才发出自嘲的一笑,不论有没有丞相,估计都不是自己能插手的吧,朱元璋会听自己的吗?
要是会听,估计那就不是朱元璋了。
用过晚膳,和临安公主小别胜新婚的缠绵了一番,舒舒服服的在床上睡了一觉,近两个月的连续奔波,对于他不算强壮的身体,的确是一个锻炼,也是一种折磨。
翌日,他去报社选好的位置看了一下,顺便确定一下版面问题,柳若秋虽然很理解自己的心意,但毕竟他看不见,庞煌看了之后,果然有些出入。
字太大,报纸的一个版面,最多只能容纳几千个字,这怎么能行呢?
庞煌指导着黄子澄,将字体缩小至半厘米左右的样子,反正工匠有怀柔请来的,只要是怀柔工匠,都知道庞煌所规定的尺寸。
而且他们从山东请来了专业的印刷人员,那里盛行使用木质的活字印刷,再行刻字也不算太难,而且庞煌没有点头,所储备的大活字并不太多,在报纸的某些标题部分还是能用上的。
然后就是纸张问题,新闻纸庞煌不知道是怎么造的,但是眼前选用的纸张明显的吸水性不太好,要换,多换几种,先不计算成本,就找吸水性、柔韧性较好的纸张就行了。
确定了这些,内容就先不忙着确定了,光是这些,估计都够黄子澄忙半个月了,而黄子澄现在成为内定的报纸主编,以黄子澄的才能,还有他的那个性格,估计做个报纸主编还是不错的。
如果就此能把黄子澄长期留下来,那就更美妙了,自己也可以少操心,黄子澄和自己的出身不一样,政见肯定也不一样,与其以后说不定成为政敌,不如将其先留在北平,做报纸的主编,少参合一些政事,对于黄子澄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庞煌决定有机会了,会把方孝孺也拉进报纸这个行业里面来。潜意识里,庞煌觉得这些人做起学问那是一等一的人才。思想也比较纯净。够耿直。但是如果要是去玩政治,估计那就是间接祸国殃民的人了。
能不让他们参与政事,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比如叶伯巨,原来参与政事,在另外一个历史中被活活饿死,而现在自己把他招揽过来。作为清华义学的训导,那可是头等的人才。干的让庞煌十分满意,除了一些决策性的东西,根本不用插手。
确定好报纸的细节问题,黄子澄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那就是这报纸多长时间出一期?该起个什么名字?
这一点可把庞煌难为了一下。定位本来每天一期,庞煌原想叫做“北平日报”呢,但是明显的每天一期太过于频繁,按照现在的购买力定价为三个铜钱的价格,估计除了一些大户,没多少人能买得起,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人是最没有钱的人群之一。
考虑了一下。庞煌说道:“每月四期。暂时定为每七天发行一期吧,就叫做‘北平时报’你们觉得怎么样。”
黄子澄耸耸肩。表示没有意见,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巡抚大人让自己做,就是害怕自己不甘心在北平府衙当幕僚,所以才给自己找个事做吧,反正风闻科举快要恢复了,虽然只是传言,但却也给黄子澄带来了希望,就算是为驸马都尉这几年对自己的欣赏的一种回报吧。
于是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由于庞煌心里还有别的事情,所以就离开,直奔房山军营。经过半年的征用,再加上蓝玉给自己的建议,现在房山军营已经不叫原先的名字了,而是改成了房山军训处,以免和军队扯上什么关系,犯了忌讳。
拉练回来之后,他倒是会,但是让他写作战计划,非让他哭死不行。
“写不出来,你就不用去了,不会写,你还不会说吗?有柳苏帮你呢?”
“那小子,我拿他没撤,现在还没有让他开口呢,我才发现,这小子除了吃饭,别的时候嘴都不张开一下,也不怕憋出毛病来。”
“多事!顺便找你舅舅也可以商议一下,怎么袭击蒙古部落,他应该也有经验,但是别人就不要找了,注意保密。”
庞煌摇摇脑袋,努力不去想这些关系,他一直都很纠结,怎么排辈的。
朱标和常茂都喊他妹夫,都喊蓝玉为舅舅,偏偏自己和蓝玉算是兄弟相称,有时候说话都别扭,但是蓝玉偏偏不让改正过来。
又嘱咐了几句,庞煌才回北平,他不想插手军事太多,因为那毕竟不是他擅长的事情,插手太多,顾虑也就越多,会给士兵带来困惑的。
这次写得不错,一看就知道是柳苏的字体,但是至于内容嘛!庞煌这个在大明没有受到系统教育的人,都看的呲牙咧嘴的。
但是也没有办法,这估计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作战计划吧,耐心看完,觉得没有什么纰漏,符合现在五百亲卫的作战能力和需要,所以也就勉强点头了。
有这一份作战计划,让庞煌想到了成立军校,成立参谋部的构思来,如果成立军校和参谋部,朱元璋会不会放弃杀功臣呢?庞煌这么想着,但是毕竟要把胡惟庸的事情搞的透彻明白一些,才能下一步的计划。
庞煌点头之后,常茂就兴冲冲地带着五百亲卫,于两天后出发了,他们暂时没有计划坐飞舟,第一亲卫们的驾驭水平还有问题,第二这两个部落距离大明边陲也比较近,过了北口城关隘,只有六百余里路程,正好在路上可以训练一番。
他们计划此次出征为期一个月,来回在路上耗费二十天,然后剿灭两个部落耗费十天,对于这些常茂他们自信满满的,庞煌也不好插口多言,毕竟他是门外汉,特别针对实战来说。
常茂出发了,公主府的护卫,换上了由怀柔借调过来的三十人,都是怀柔保安团出身,现在北平范瑞的安保行做事,庞煌自然是信得过怀柔保安团出身的人,而范瑞对于巡抚大人用自己的人,也没有什么意见。
一切仿佛恢复了平静,就在六月初一的那天的早上,庞煌给临安公主打个招呼,说是要去通州运河畔查验一批货物,然后呆了郑虎一个人,两人微服出行,直奔通州而去。
在运河码头转了一圈,便进了通州城内,来到一家名为“百草堂”的医馆门口,警觉的看了看周围,正是午饭时间,街上的人本来就少,现在更是稀稀落落的只有几个小贩在叫卖,进了百草堂,有个伙计正在抓药,听到有人进来,头也不抬的问道:“客官,有什么需要?”
郑虎听见声音不由一笑,说道:“来二斤龙肉,有没有?”
那伙计抬起头来,正是被庞煌派去江南的刘彪,现在却在通州当起了医馆的学徒。(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