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欲速则不达,但是庞煌依旧给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一次又一次的加大了训练强度,回想各种记忆深处的训练方法,一遍又一遍的训练,自己亲自带队,使用了各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所谓的速成。
虽然亲卫们疲惫不堪,但是进步却是明显的。只要有进步,那就好,庞煌要的是,在八月之前,至少能让这些亲卫派上用场。
这是一个秘密,八月,大明会对辽东的蒙古部落有所行动,现在计划之内,就是由于主帅始终没有敲定,所以没有透露出来,不过朝廷已经严令辽东都司、北平都司、陕西都司和山西都司,严格训练边陲的兵卒,这一点,相信几个都司的指挥使应该可以看出来。
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皇帝的决心,庞煌就是想在这次行动中,做出一些成绩,那时他才能向朱元璋交代很多事情。
北平海关的收入,真的把庞煌吓了一跳,可能大明锁国太久了,把一帮商贾都憋出了毛病,北平、辽东这边稍微放出一点点缝隙,都蜂拥而来,特别是江南的一些大商家,通过运河将货物源源不断的运输到北平来。
老老实实的报关缴税,等待这互市的开始,蜂拥而来的商贾,将北平海关的收入推到了一个最高峰,截止到三月,海关税收一百二十万贯,这个数字出来之后,让庞煌沉默了好久,然后只是让账房把出入账记好,但是总数绝对保密,暂时不想外面公布。
然后通过激励亲卫的手段,慢慢的将这个数字说出去,庞煌知道自己的亲卫队伍里,肯定被老朱安排了不少密探性质的亲卫,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说不定都会被记录下来。放在老朱的御案之上。
他觉得先不给老朱汇报的比较好。先通过这些线,给皇帝打些提前量。以后只要数字没有出入,应该就不会有大问题的出现。
因为庞煌害怕啊,害怕朱元璋知道这个数字之后,忍不住会把海关关税的使用权收回去,那样可就悲催了,在各地建立海关衙门、训练特种兵是最花钱的地方。而且手里有了余钱,庞煌还可以办很多事情。
庞煌还计划在承德、广宁、大宁等地,相继建立互市交易市场,这些都是花钱的地方,如果朱元璋此时抽走了北平海关的收入,他绝对变成一个连军饷也发不出的穷光蛋。很多计划都没有办法施行。
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大明一年的税赋收入才四百万左右,老朱作为皇帝,穷的连点几支蜡烛都要斤斤计较,别说看见这个香馍馍了。
而且,就算朱元璋说话算话,暂时不收回海关关税的使用权,那这个数字要是让中书省知道了。自己也免不得落个桑弘羊的骂名。引起大臣们的群起攻之。
所以暂时不能奏报,只能通过一些暗地里的途径。透露一些消息给朱元璋,让他有个思想准备,相信朱元璋能明白自己的意思的。
一路上练兵,以实战为目的,从难从严,由巡抚大人亲自指导并考核的拉练计划,从二月底开始,由北平出发,首站居庸关,次站北口城,然后沿着一直往东,将军石、喜峰口和山海关,这功底,现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远远还不足。
但是比起刚穿越那会,文化普及率至少要高个十几倍吧。
既然开始想了,那就立即去做,庞煌还要跟随亲卫一起巡视,一起训练,但是他派了二十名文化教员回北平,只捎回去一句话,给正在北平居住柳若秋的一句话。
“开始办报纸!”
然后命令这二十名文化教员完全听从柳若秋的差遣。因为办报纸的计划,在三四年前,庞煌就对柳若秋说过这个想法,但是两人合计后,都觉得时机不太成熟,但是却把具体的操作计划确定下来。
只要庞煌说出那句话,柳若秋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马上就会利用手中的财力去完成这件事情。
庞煌只用在回到北平后,确定好报纸的版面和内容就行了。对于操作具体事务方面,特别有关商业方面的事务,说句心里话,庞煌的确还不如瞎了眼的柳若秋。
柳若秋开始操作,庞煌继续他的巡视工作,原来被限制在北平一府之地,现在终于有机会在辽东周边转一转,了解一下具体的民生民情。好实施下一步的计划。
在此期间,庞煌又让亲卫们以宿为单位,分批前往关外了解地形,部落的分布,就近的路线等等,一是为了军事用途,二来也是一种训练。
前去了解地形,远近不限,但是要绘制地图,要标注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也是庞煌特别强调的,他要求这些亲卫必须要保留着性命,必须活着回来,如果遇到危险,随即返回。
半年的训练,庞煌对于这些亲卫也有了一定的感情,甚至视这些亲卫是自己的一部分,因为他投入的太多了,无论金钱,还是精力活着是感情。他舍不得放弃任何一个人。
因为这些人,可能就是他未来的希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