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百度了不少东西,又瞻仰了一下别人的文章,看了好久的八股文,想自己是不是写一篇看看,得出的结果却是做梦,就这样了,本周最后一天,请一如既往的支持,周点击差不了多少。开 心 文 学
第二百二十四章乡试(二)
好似这边刚睡着那边就被叫外面的营兵叫醒一般,“相公快快起来,题目纸要到了。”
贾宝玉听了赶紧的坐了起来,看了看身边的环境感叹自己还不曾被那好rì子完全腐朽,不然这样的环境定然是不会睡得,此时天才蒙蒙亮,出来看了一下已经是轮流去拿考题纸了。
过一会就见那营兵拿着一张一尺见方的考题纸过了来,纸有些发黄,比之贾宝玉素来用的那些上等宣纸差得远了,不过倒也没什么,贾宝玉也是有用这样的纸练习的,贾宝玉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事情这些时rì都做的差不多了,整个贾府都是很上心的。
接过来看时,上面印着七行字,正是首场七题,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这是必答题;《诗》、《易》、《书》、《chūn秋》、《礼记》,应试者应在这以上。因此,乡试的第一场需完成七篇八股文,考察应试者对儒家四书印刷,随即分发,这样是为了防止泄题,当然真有门路的也是有办法的。
看到题目,贾宝玉先前所有的不安、忧虑、忐忑、焦躁都烟消云散了,贾宝玉临场有些怯场是常情,但是到了真正开始的时候贾宝玉是不会有半分的犹豫的,首当其冲便是破题,这个决定了一半的成绩,尤其是对贾宝玉而言。
贾宝玉思路敏捷,知识广而杂,若是没有一个好的破题边会显得没有重点,但若是破题好了再围绕起去写便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佳作,这不仅是贾宝玉自己的看法,国子监的老师、贾政、甚至于宝钗、黛玉都是那般说的。
七题只看了一眼贾宝玉便全部记住了,依着以往便回立即思索,但是这次贾宝玉特意的多看了一会,心里又印证了一下确认无误才把题目放下,放下之后贾宝玉轻轻摇摇头,实战果然和演练是不一样的,不过感叹的时候却是面露笑意,贾宝玉喜欢这种紧张感。
首题是最为重要的,若是首艺不好便回自然而然的在阅卷官的心中有一个差评,大家都是过来人,不会有人强求每一个制艺都极为出sè的,首艺过去了其他的不是太差也就是了,每一题都很好的便是三家的人选了。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这应该算是烂大街的题目了吧!便是后世除了教科书从不读古文的中学生怕是也知道,因为所谓论语十则里面是有这个的,但就是这样的题目才最难出奇,因为大家是都做过的。
既然到了乡试没有一些自己的观点那么必然会淘汰的,贾宝玉可没自信把那些别人都说的熟透了的观点再说一遍,还能说出新意,剑走偏锋却是不会,不过也要有些出奇。
思量了许久贾宝玉在心里有了一个定论,有了主意那一切便是好的,记xìng好的人也不需要去写下来,记在心里便好,三不写的话难免会让人多想,无谓的麻烦贾宝玉是不要的,贾宝玉倒也刻意的涂涂画画,如此才像一个演草纸。
这只是第一篇,前后加起来是一个时辰,若是篇篇如此的话时间肯定是不够的,单单时间这方面就已经淘汰部分人了,贾宝玉不急,早饭还没有吃那,后面的题目已经在构思着了。
炉子什么都带过来了自然是要煮些东西的,家里什么都有但是能带过来的却是不多,一些现成做好的东西别人是不让带的,在这里只能熬粥。
贾宝玉已经闻到隔壁八宝粥的香气了,这个东西贾宝玉喜欢喝,但却不喜欢做,因此贾宝玉熬得是小米粥,加了大枣、红豆、红薯。莲子、百合这些东西,一起合计下来却是超过八个了,果然还是更喜欢混杂的东西,倒是有些前后矛盾了。
第二题是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第三题、孟子曰:yù贵者人以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已耳弗思耳,趁着煮粥这么些时间贾宝玉磨墨,磨着墨又在思考着破题,这次是打算一次搞定两篇的,粥煮好了两篇文也有了一个定论,比不上第一个但贾宝玉也自认是不错的了,平均水平,甚至于还在之上,贾宝玉是喜欢临场发挥的人,往往会有所突破。
喝了一小碗的小米粥,身上坐久了的不适感也退去了一些,这小屋子施展不开不然贾宝玉说不得会打上一遍太极,加上《抱朴子》的话一遍之后就神清气爽了,可比现在舒服得多。
不饿了就要继续开工,贾宝玉一点也不懈怠立即开始作第二篇,贾宝玉下笔如飞,有错了那更好,免得在故意修改,一篇文章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只半个时辰便做好了,第三篇紧随其后,一样的顺畅流利,写的比第二篇还要快上一些,状态着实是好的。
饿了便吃上一些东西,吃好了便继续做,四题chūn秋题,六月齐侯来献戎捷。庄公三十有一年是要避讳的,如此种种检查了足足一个时辰,申时一刻才算完结了,又新磨了一砚墨,开始在誊在真正的试卷上,端端正正的小楷,虽然说不上很好,但让人看起来还是有舒适的感觉的。贾宝玉写字快,哪怕是故意压缩了速度,也只是用了用一时一刻就将这些完全的誊好了。
最后才在卷头写上姓名、年甲、籍贯、三代、本经,这样,贾宝玉生平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参加的乡试的第一场考试算是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