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率教护送高第回到京里已经是八月上旬,本以为皇帝会询问高第的病情顺便问一下贵州平叛的状况,谁知道只有军务院来人简单问了下情况,问的时候都是心不在焉有点走过场的意思。无弹出广告小说 当然对高第还是作了关心,让三名御医集体讨论轮流看护,并说了皇帝的旨意让高第回府静养不要管杂事影响病情。高第本来年近七十染上疾病又加上一路颠簸,一般人早就一命呜呼了,幸好高第身体素质不错看似奄奄一息但也没死,一直到第二年春才算好利索。
赵率教接到命令休息两天就去运河边跟他的部下汇合,这些人从辽东到贵州奔波了好几年,年纪大了也累了该彻底休息了。按新的兵役制度二十六岁没当上百户的都该无条件退役,军务院的意思是赵率教把一般士兵安排在运河边早已经选好地盘的众多村庄里,就在那里跟家人团聚修建属于自己的房屋和道路。赵率教本人和其他军官们就在运河边重新招年轻人准备修河,这些年轻人多为老兵的子弟,算是他们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
军务院没有多关心贵州的事并不是认为那里不重要,而是认为做什么事都要掌握节奏,原来敌我双方处于相持阶段不好轻率动手,怕一招出错全面落败。现在既然已经把叛军牢牢包围住又一时不好下口,那就该稳定局势消化已经占据的地盘和人,修路修房也好安置惊疑不定的百姓也好都需要时间。等一切都理顺了水西和织金的叛军也应该跟现在的高第一样奄奄一息了,到时候费不了多少工夫就能平定叛乱。
这世上很多事都在于一个缓与急之间,在古代很多例子中都属于当缓不缓想急切间解决问题,结果后继乏力成了当胜不胜之局。就像三国中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样,人数多的一方总以为自己大手一挥敌人就会应声而成齑粉,结果当缓不缓被敌人以少胜多功亏一篑。假如官渡之战的袁绍和赤壁之战的曹操都不把几十万人屯于野外想一鼓作气打败敌人,而是分兵把守各要道和城池,其他人在城池和要塞的掩护接应下与敌周旋,历史也许就会改写。
当然军务院还有一个考虑就是趁此机会彻底解决土司制度,云南、贵州、四川还有广西等地土司多如牛毛,这些人当土皇帝当久了感受到没有人约束的好处,自然会想某一天过一过当真皇帝的瘾。这些土司平时花天酒地积蓄力量蛰伏待机,一旦国家国力衰弱或者有外敌入侵无暇兼顾,他们立即起兵造反自立为王。对这些长在国家身上的毒瘤必须趁这次机会全部摘除,否则的话谁也不敢保证今后不会再作乱。
当然,军务院想稳定一段时间再说也有其它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天启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还不好医治,这事得从年初说起。
正月十这事上得到相应报酬。
龙华民和邓玉函开始一听不住皱眉,不过想了想有些喜出望外,这皇帝和大臣不好说服难道老百姓也不好糊弄吗?教小孩念书识字不就是培养小教民吗?于是两人立即表示同意。
既然南北两地的战乱和内部隐患已经不用操心,就可以安安心心处理内政,不过天启是一个非常懒的人,以前隔几个月还要上一次朝,现在他把上朝这事全部丢到脑后了。原来他为了自己方便就在乾清宫上朝,那地方离自己的住处近很方便,偶尔开个朝会还没什么,后来乾清宫地震外带被火烧,朝会就改在外面的皇极殿里,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天启没有给大家说,就是乾清宫原来毁损的房间里还有座塔,压着那块神秘的黄玉。
自从天启把中央钱庄和造币厂迁入皇城内的紫光阁旁边后,他接着又在皇城东边的重华宫建立了培训所,专门培训宫女和有兴趣的官员家女眷,让她们在重华宫学习包括医术、刺绣、烹饪、银作等技术。加上原来军务院和政务院占据的文华殿和武英殿,还有监政院占据的慈庆宫,整个皇城和紫禁城的前半部分就变得热闹异常。为了避免出现安全隐患,天启命人将紫禁城拦腰隔断,从慈宁宫、养心殿、乾清宫、奉先殿、仁寿宫开始隔断任何人不许进出。
天启自己也不偷懒,每天白天心情好就搬到文昭阁念书,对面的武成阁里摆置了很多健身器材让他锻炼身体,他知道身体好才是真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