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合将在全国进行的整顿军队行动,让退役军人能够顺利从军户转变成民户,天启在年前让圣学院考虑两大关系,就是百姓与土地的关系、百姓与官吏的关系。开 心 文 学 天启认为只有把百姓与土地的关系理清楚了,才能保证所有人吃饭和穿衣的问题;只有把百姓与官吏的关系理顺了,才能保证官员做到上下一致和言行一致,从而保证政令的贯彻实施和民意的准确反映。
这两个要求看似很简单但是仔细想起来就会觉得很难,大明帝国经过两百多年的运转,大多数的土地都被兼并在少数人手里,而且这种土地兼并趋势还在愈演愈烈。没有土地只能租借土地耕种的农民除了交税还要交租,朝廷收了税还会修河道和养官吏,那些靠收地租过活的寄生虫只会在家中啃食劳动成果而没有一点付出,使民力和国力都受到极大的伤害。
虽说也有一些人拥有自己的土地,但因为身份不同使得待遇也不同,大量兼并土地的仕绅不用交税,没有仕绅身份的农民必须交税,这样下去农民被迫失去土地只得租地来种是迟早的事,这种百姓与土地的租借关系肯定是不会长久的。天启后来要求所有人都要交税,不许家有而已。想到他们马上就要退休离开,臣弟害怕他们一走政务院的事务会受影响。”
天启点头说:“为兄也知道用熟了的人用起来顺手,不过生老病死是逃不掉的规律,老臣退休进圣学院也可以继续为国效力,假如老人霸住位置不走,年轻人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和提高,真到了青黄不接时就更麻烦。不过现在就要留意一些够条件够能力的人,让他们慢慢参与一些事务,到时候做到平稳过渡读书阁。”
进了监政院开会的大厅里,天启让大家都坐下然后问刘宗周道:“刘大人说在百姓与土地和百姓与官吏之间的关系上,你们圣学院已经有了结论,刘大人就说说有些什么结论大家商讨一番读书阁。”
刘宗周说:“皇上,去年年底时讨论这两个关系的起始原因是皇上要整顿军队,要让大明上百万没有战斗力的疲兵弱旅有个转变,其中就牵涉到不愿意再当兵或者没有能力再战斗的士兵退役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圣学院该考虑的就不是两种关系而应该是三种关系,在百姓与土地和百姓与官吏的关系之外,还要考虑一下军人与普通百姓的关系。”
天启想了想说:“看来刘大人考虑得很周全啊,那就说说你们是怎么考虑的读书阁。”
刘宗周说:“这三种关系都是有联系的,而且每种关系都能分析出三个不同,让臣慢慢说出来皇上看可恰当。首先说百姓与土地的关系,这一年多以来皇上坚决要求所有人不分读书人和普通人都要按田亩上税,并且严格规定家有都不愿意听,他给刘宗周使了个眼色,刘宗周会意点了点头对天启说:“皇上,在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上圣学院确定出了其中的三种权利,这三种权利的确立在最低目标上可以做到平等让耕者有其田,在最高目标上可以让绝大多数农民也感受到幸福和自由。”
天启一听大为惊奇,问道:“有哪三种权利快说来听听。”
刘宗周说:“首先是所有权,古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说天下的土地都是皇上你的,因为皇上你拥有天下所有土地的所有权,所以你才可以坚决要求所有人都交税。人们都遵从皇上的命令交税并不仅仅因为皇上有无上权威,也不仅仅因为皇上带头上税,皇上拥有天下所有土地的所有权才是真正的最大原因。”
天启想了想说:“是啊,朕拥有天下土地的所有权是最根本的,没有人可以说什么除非他要造反,还有两种是什么权利呢?”
刘宗周说:“第二种权利就是使用权,国家中每个人的分工都有不同,不可能都必须花钱花时间才允许其赚钱,在其它可以通过投资稳当赚钱的行业出现之前,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是无法限制的事。这种买田收租的行为得到国家允许之后,买田的人就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正是因为地主有土地的使用权他们才可以收租,否则的话就是抢劫。”
天启点了点头说:“在地主的眼里土地只是赚钱的工具,拥有使用权就有权收租,这个分析也有道理。”
刘宗周说:“第三个权利就是生存权,这是专门对百姓说的,百姓要生存就必须有饭吃,要吃饭就必须通过种田来获得粮食,也就是说对百姓来说生存权就是对土地的耕种权。”
天启皱眉问:“没有土地的人又该在哪里行使耕种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