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内府梅瓶
“到底是什么物件?”秦学兵还是第一次碰到造型如此怪异的瓷器,干脆拿起来看了一会,没有新出炉瓷器那种贼光,包浆自然,色泽柔和,表面也没有做旧的痕迹,倒像是老物件。无弹出广告小说
不过秦学兵的判断也仅限于此,甚至连物件的名称都说不出来,只能大致感觉到,这应该是一件装酒的器皿。
“这件瓷器既然能让元气产生感应,那应该与元气有关。”秦学兵心思一动,元气顺着手指进入瓷器,竟然发现瓷器内部纹路中竟然也有一股气,不过这股气并不是元气,它非常独特,充斥着岁月的气息。
“或许,可以称之为旧气。”秦学兵私自给这种气命名,而几乎在同一时间,旧气与元气交融在一起,顺着手指回到经脉中,又进入大脑,被玉笔吸收。
不过玉笔并没有像吸收元气一样只进不出,很快又释放出旧气,令旧气顺着经脉又回到瓷器中,紧接着玉笔又开始动了起来,如走龙蛇,写下几个数字:912年。
“912年,难道是说这件瓷器出产至今912年?”秦学兵越想越觉得可能,玉笔是根据旧气进行分析的,也就是说这些旧气产生912年。
可仔细一想,秦学兵又觉得奇怪,912年的物件有旧气,十年八年的东西也有旧气,三年侮辱它黑釉瓷的身份啊。
“跟瓦罐也差不多,拿回去给老爷子装酒正合适,老板你开个价吧。”秦学兵反正是认准了黑瓦罐一说,不然可就不好砍价了。
“小哥真想要的话,就给这个数。”地摊老板伸出两根手指。
“两百?老板你也忒黑了,就这破瓦罐要我两百块?”
“小哥,是两千,两百,你卖我找几个。”
“就这破瓦罐,一百块还差不多。”秦学兵早观察过黑釉瓷瓶摆放的位置,属于最外围,也就是说,在地摊老板心里,它属于最不值钱的一类。
这并不难理解,潘家园鱼龙混杂,难免有小偷,所以地摊老板都会把值钱的物品放在身边,避免被偷,而越不值钱的就放在越外面,就算被偷了也没多少损失。
所以,秦学兵根本不可能花高价买入。更何况,古玩也不是年代越久远就越值钱,这个黑釉瓷瓶造型古怪,做工也不精细,算不得精美,谁知道能值多少钱。
“小哥,你还真敢就地还钱。”地摊老板哭笑不得,他算是闹明白了,今天碰上菜鸟了,这种人是最不好忽悠的,因为买东西全凭感觉,只要觉得贵了,任你怎么忽悠也无济于事。
反倒是那些半吊子最好忽悠,因为这类人介于懂与不懂之间,只要能有合理的说法就很容易动摇他们的判断,从而卖出高价。
“那还不是你漫天要价。”秦学兵不满道,就算把他扒光,也拿不出两千块。
“小哥,这可是正宗黑釉瓷,两千块一点不贵,不过你真想要的话,我可以便宜点,一千。”地摊老板又道。
秦学兵摇了摇头,还给地摊老板两根手指:“两百,这破瓦罐最多值这个价,要不是想给老爷子买个装酒瓶子,一百块我都舍不得。”
“看来小哥也是个孝顺孩子,那我再降降,,递给秦学兵:“把合同签了,我把钱转到你账上。”
钱货两清,秦学兵长松了口气,有了这十二万就能租一套大点的房子,让老爷子有个好点的居住环境,也不用再为接下来两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担心了。
正想着,体内元气又一次产生感应,秦学兵回头一看,是一位老太太抱着一个纸箱子走了进来,问道:“你们这里收古董吗?”
钱贝贝连忙迎出去,扶着老太太:“奶奶,您贵姓?”
“姓刘,你们收古董吗?”老太太又重复问了一句。
“收,刘奶奶,您先把东西拿出来,我看看。”
“好,我这就拿出来。”
刘奶奶放好纸箱,拿出一个白色泛青的梅瓶,应该是用青白釉制作成的,瓶身采用暗雕的方式凸显出纹理,十分精美,瓶肩上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写着两个楷书大字:内府。
“明永乐内府梅瓶。”秦学兵被震撼得无以伦比,像金磁州窑黑釉铁锈斑纹梅瓶他听都没听说过,但对于这款梅瓶他却不陌生,甚至稍微了解过瓷器史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
内府一词在明代专指宫廷,且只有明永乐时期的梅瓶才会是这种款式,不过这种梅瓶存世量非常稀少,迄今为止只发现字体包满,青花发色纯正,色料深入胎骨,应该有一定年份了。
且全器满施泛青白釉,釉质肥厚,莹润如玉。足际胎釉交界处火石红明显,圈足矮浅,砂底细密,局部有极浅淡的火石红色,与明永乐内府梅瓶的描述完全一致,几乎可以断定这是一件真品。
“难道真的撞大运了?”钱贝贝不可置信地又看了几遍,反复观察后,终于看到一丝古怪,就是梅瓶的瓶口,那种材质让她感觉非常熟悉,与店里的民国仿制品非常相似。
不过钱贝贝并不敢下定论,她清楚自己的眼力有限,要是判断错误,可就要错过一件传世重器,于是站了起来:“刘奶奶,我有些看不准,您等一下,我让我爷爷,也就是这里的老板下来看看。”然后咯噔地跑上楼了。
“看不准,就是不看好,她不会认为这是仿品吧?”秦学兵心里暗暗激动,如果四方阁错过这件内府梅瓶,那自己是不是有机会低价买进呢?
想了下,秦学兵开口问道:“刘奶奶,这件梅瓶很精美,是祖传的吗?”
“是我公公留下的,要不是……”刘奶奶仿佛找到倾诉对象一样,倒起苦水。
刘奶奶老俩口年轻时响应人多力量大的基本国策,一口气生了三儿一女。
可没曾想儿女多了,养老反而成问题了,除了小女儿每个月会来看老两口,三个儿子连赡养费都不愿意出,如今老两口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这才想起公公留下一个据说是古董的梅瓶,准备拿出来卖掉换点钱。
这种说辞在潘家园每天最少能听到一百遍,不过秦学兵却能看得出刘奶奶说的是实话,因为就算不动用玉笔,他也能从刘奶奶的面相上看出老人家多儿多女,晚年凄苦。
“刘奶奶,这件梅瓶很漂亮,应该值不少钱,你有没有找人看过?”秦学兵又随口问了一句。
“小伙子,你在这里工作?”刘奶奶有些警惕,她确实找人看过,但评价都不好。
“我跟您老一样,刚才也卖了一件梅瓶。”
秦学兵把手里的合同拿给刘奶奶,老人家看过之后,叹了口气,小声说道:“小伙子,不瞒你说,刚才我就去了几家店,他们都说看不准,愿意用几千块钱买下来,可几千块钱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我就留着,再看看。”
正说着,钱贝贝从二楼下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老人和一个中年人,老人手中把玩着一枚古钱币,想必就是四方阁老板钱正泰,至于中年人,应该就是钱正泰的生意对象。此时,二人脸上都挂着微笑,应该是达成了一笔双赢的生意。
“应该瞒不过钱正泰的眼睛吧?”秦学兵暗暗叹了口气,钱正泰可不是钱贝贝,浸淫古玩几十年,肯定能看出内府梅瓶的真假,这个漏是落不到自己头上了。
“造假者就是个白痴,这件东西我们不收。”钱正泰看过之后摇头叹息,梅瓶的造假手段一流,如果不是瓶口有一些破绽,谁都会认为这是一件真品。
但梅瓶最大的破绽其实不是瓶口,而是瓶子本身的问题,明永乐内府梅瓶太经典太少见了,任谁看到一件新冒出来的都会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出手。可如果换成其它比较常见的梅瓶,或许购买者就不会有这么多顾虑,那以这件梅瓶的造假工艺,足以让很多人打眼。
“怎么回事?连钱正泰这样的行家也认为是假的?难道是元气的感应出错了。”秦学兵暗自嘀咕,并不排除这个可能,元气只是产生感应,并没有经过玉笔鉴定,只能说明这是一件老物品。
而在古玩这一行,可是存在古仿古的物品,单是元气产生感应,并不能说明这就是打开门的明永乐内府梅瓶。
“应该用玉笔鉴定一下。”
秦学兵认为很有必要,如果是假的,就当浪费一些元气,可要是真的,可就赚大发了,上千万啊:“刘奶奶,我能看看吗?”
古玩市场上,没有交易双方同意,第三方是没有资格介入的,所以秦学兵也直到钱正泰拒绝买入之后才开口询问。
这样做也获得钱正泰的好感,于是提醒了一句:“小伙子,可要看清楚了。”
“谢谢钱老板提醒。”
秦学兵抱起梅瓶,元气渗入,马上就知道为什么钱正泰会将其断定为仿品了,于是说道:“刘奶奶,我很喜欢这件梅瓶,你就卖给我吧。”
“小伙子,你能出多少钱?”刘奶奶问道,要是秦学兵也只出几千块,那她肯定不卖。
“十万。”
“秦学兵,你疯了。”钱贝贝虽然郁闷没能在秦学兵身上捡漏,但还是忍不住提醒,毕竟双方达成了一笔双赢的买卖,这点仁义还是有的。
PS:七夕,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单身的尽快找到对象,顺便求收藏、推荐票,谢谢大家,你们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