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牢记 ) ( 请牢记 ) 紫禁城。 无弹出广告文本小说站
两百三十位贡士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走进了京师的中心地,被称之为皇宫的地方。
此次科举,只取两百三十人,这两百三十人除了走在最前头的李翔,基本上可以说是从万千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
面临他们的是人生仕途上至关重要的一关,殿试。
殿试是由武则天创建的,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只要身为进士,即可直接为官。如果淘汰,将会打为原形,一无所有。
李翔身为会元,会试第一,在一瞬间名满京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此次状元的大热门。
今日来到皇宫门口等候的时候,人人都亲热的上前打这招呼,但大多都存有忌惮之意,只要上了考场他们就是以毛笔对战的敌人了,而且在他们眼中李翔算是劲敌。
李翔对于这种目光,心底除了苦笑还是苦笑:今日他来这里完全是赶鸭子上架。论才学他这个四书。
李翔看着地面的金砖,恶意的想着:“早知道偷偷带点工具来,就算没考上就地挖一个小洞,也发财了。”
他们一行人在殿前列队站着,随着一声轻响,只听尖利的太监嗓音传来:“皇上驾到……”
殿内的所有官员贡士在第一时间跪了下去,唯有李翔一人鹤立鸡群的站着,犹豫了会儿,忍气跟着跪了下来,低着脑袋只用他一人听得见的声音低声叫道:“康麻子早死早死早早死!”
康熙箭步坐上那由雕镂金漆的龙椅宝座上,高声道:“诸位平身!”
殿中众人这才站了起来。
李翔抬头想瞧瞧康熙究竟长得什么样子,看着龙椅上身穿龙袍的人第一个印象就是年轻,其次是脸上的麻子,再次是他的个子,好矮。初步目测一下,估计就是一米,以作题目。
李翔的小心肝砰砰直跳,看着摆在眼前的题目,意外的松了口气,有两道题目,一文一武,一道是说某地水患频繁,收成底下,如何若为官,因如何处理。另一道是说地方叛乱,应该如何妥善因对。
李翔见题心道:“难怪鳌拜信心十足,原来殿试考的不是文采,而是实干。”
清朝科举完全沿袭明朝,科举制度首创于杨坚,盛于唐朝,经过近乎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朝已经非常合理了。童生试、乡试、会试考的是文化水平,而殿试则考实际干略,便是为了选择拥有相当文化水准又有实际干略的人才。
能够参加殿试,文化水准都不低,都是博士水准的,再考四书五经,没有意义。
李翔看着第一题,脑中突然想到后世的一首农谚歌谣,提笔便写:“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冬耕无早,春耕勿晚。春耕抢墒,秋耕抢时。先耕高亢,后耕淤洼。先耕白塘土,后耕淤泥头……挖地如挖粮,整地如修仓。要想收水稻,田埂先修好。种稻靠埂,种麦靠沟。挖塘修坝,旱涝不怕。水利不修,有田也丢。打井修渠能防旱,丰收靠人不靠天。种不好庄稼一年穷,修不好塘堰一世穷。有地有井人当家,有地无井天当家。只靠双手不靠天,修好水利万年甜。靠天吃饭饿断肠,脑勤手勤粮满仓。旱年收不收,全在井和沟。种地不修沟,好比遭贼偷。春天不开沟,夏水无处流。田间开条流水沟,旱了涝了都能收。求天不如挖地。常向天上望,不如地下挖个塘。有田无塘,好像婴儿没有娘。旱田变水田,一年顶两年。小麦连年收,就怕偷懒不挖沟。旱田靠沟,水田靠埂。地堰开了口,跑了粮一斗。东逛西串,不如挑沟垒堰。明排暗浇有三利,防旱防涝还增地……一年富,拾粪土;十年富,种树木。种树十年,强似种田。栽树忙一天,利益得百年。一代栽树,辈辈幸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种树。搞好四旁绿化,风沙旱涝都不怕……治山治水不栽树,有土有水保不住……”
这谚语是后世根据中国古人千年的智慧经验编出来的,包含了农耕治水栽树防水的道理,简单易懂。不过其中的一些无关紧要以及超时代的东西,都给去掉了。
至于第二题,李翔根据历史上康熙对付三藩的手段,洋洋洒洒也写了一通。
殿试要考一天。李翔发现自己才一个时辰就写好了,检查了一下无错,无聊的玩了一会儿毛笔,哈哈一打,瞌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