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时空飞越――异域纵横记(新)
第九十一回:大司徒令旗一挥,小校尉横刀立马(下)
由于房简之的言语,海都自以为得计,暂时按下中军不发,派人回撒马尔罕催送火炮,并令人传告八剌稍待两日。海都认为,赵矜回归不可能那么快,就算再等几天也没什么;却不知,何安平并没有期望主公回归,而是利用八剌性情急躁之弱点,故意让房简之拖延海都,哪怕一两天也好,让对方前军与中军距离拉大,不能按计划会合,这样,便可以先以炎汉东线全军决战八剌所部。至于火炮,就算房简之不“提醒”海都,海都自己迟早也会想到。
此战确实是“国家大事在此一举”,战机来之不易。如果汉军不能在苍岭关一线歼灭一部分敌军以打击其全体士气,等到海都军大举兵临安汉城下时,看看难打,再回头去调炮,本也不是难事!
八剌率领前军两万人马,先头进发,原本的任务是负责开路――如果遇到汉军小股兵马阻挡,就将其击溃;如果遇到汉军大部队,就等待全军会合,再发起总攻。
接到海都指示前军稍待的命令之后,八剌心中急躁,觉得凭自己的兵力已足以攻破苍岭关,恨不得马上开过去,建立头功。但父王之令不得不遵,于是八剌只得令本部扎下营来。
不料,营帐尚未扎好,就有前哨来报:一支汉军居然胆子不小,不在苍岭关内坚守,反而赶来迎战。
八剌再问之下,得知这支汉军人数不少,估计是炎汉镇东都督辖下的主力。
这个判断完全正确。至于为什么能够判断得到,其实也不足为奇。炎汉与海都两国相邻,彼此都重视探听对方情报,使节又常常往来,海都那边大致知道炎汉东部边境常驻有一万来人。如今见有七八千人迎上前来,不是主力却是什么?
天色还早,听到汉军主力开来迎战,八剌差点儿就要忍耐不住,但想了又想,终于没有下决心改变命令去攻击汉军。
汉军见海都军不应,便在相距四十里处下了寨。
当天晚上,八剌几乎一夜无眠。他传承了海都的剽悍与勇猛,平时为众军士所敬服,上次迎击元军,便想大显身手,但是大汗只令他留守。这一次好不容易做了前军主将,汉军迳自来到面前,怎么可以龟缩不出呢?
究竟是要趁势决一死战,还是严格遵照大汗的指示停留等待?八剌实在拿不定主意。第二天正准备亲自出营察看究竟,斥候来报,汉军竟然趁着天色未明就拔寨撤退了!
为什么来了又去?八剌摸着跟海都一样光滑的脑门想了想,突然大笑起来。这时军中四员上将:阿木海、完颜思虎、俺都剌、也罕的斤,正要来找太子请战,此时便一齐愣住。
八剌为何发笑?原来他对于此事认为是汉军胆怯,终究不敢跟本军决战,昨日虽勉强下寨,但是将军们弹压不住恐慌的士卒,于是今早便不战而退。想战而又不敢战,如此举动,岂不可笑?
当下也不用将军们请战了,八剌传下号令――拔营追击!
阿木海、完颜思虎、俺都剌、也罕的斤,都是海都汗国中有名的将领,个个勇猛,其中阿木海与完颜思虎更为海都袭杀默阔帖木儿立下了汗马功劳,平时在国中骄横跋扈,到了战场上,脑子哪能冷静?
于是八剌的命令无人反对,二万军马,即刻开进。
海都军的二万人马,蒙古精兵占了一半,其余仆从军亦是训练有素;汉军虽然也有二万,但是战斗力怎能相提并论?这一战,虽不是以寡敌众,险恶程度却不逊于李文忠面对数倍敌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要调度有方,另一方面,便要奋力死战,才有胜利希望!后者须得看将士们表现;前者,何安平作了这般安排:四千步弩兵分成两半,由周伯荣、素迷独二将各领一部。高敬和领一千长枪兵、一千刀盾兵负责保护周伯荣所部,杜由亦同样领领一千长枪兵、一千刀盾兵配合素迷独。弓里敖、潘景各领一千骑兵,置于弩兵之侧。以上各部合计一万人马,组成迎战的中坚。齐劲率骑兵六千,是为左军;夏瑶质率骑弩兵二千,萧贤思、萧隆运各率骑兵一千,是为右军;陶意辛、欧述兰各率骑兵一千,是为左游击、右游击。另外,何安平于后押阵指挥,手下有一千余人,是为后军。汉军总兵力共二万三千余人。
以这二万三千余人,便能够战胜对方将近二万精兵吗?显然是很困难的,于是,战术显得分外重要。
中午时分,齐劲率领负责诱敌的左军、左右游击军八千人,已退到指定地点,后面可以望见海都军众骑奔驰的一线黑影,距离尚远。前面,便是阻击阵地。以何安平的安排,汉军第二次苍岭大战,便是要在这关外进行。
打yezhan?不依托苍岭关?这固然出乎汉军将士的意料,不过他们士气旺盛,以古语来说就是“咸思效死”,知道国家大事在此一举,对大司徒的号令无有不遵。而对于海都军来说,根本没想到汉军竟要在关外决战,因此放胆追击,缺乏决战的准备。
齐劲望见中坚部队,立即指挥左军奔到中坚之后,下马休息,恢复体力。陶意辛率左游击军向北、欧述兰率右游击军向南绕过步兵,远远弛去,执行下一步作战计划。
好一片战场!西面,是汉军的阻击阵地,有若干低矮的小丘在只余下枯草皮的草地上起伏,高度大多不过数米。北面,遥远处有一道较高的丘陵,还有一些零散的小树林。南面,主要是平坦的草地,有一个不大的湖泊,在这个季节已经干涸。东面,同样是草地,海都军各部正汹涌开来,彼此拉开着较大的距离。
追击中仍拉开距离,可见海都军训练有素。这样的话,即使猝然遭遇阻击,因为阵线之宽度,容易反包抄对方;因为阵线之纵深,后面的部队容易反应过来,可以机动应变。
因此,当周伯荣、素迷独率领的弩手从临时挖掘的壕沟内现身时,第一阵齐射,所对准的不过是百来名海都军冲在最前面的骑手。这些前锋虽然纷纷落马,但后面的大部队即已察觉了汉军!
为了来个突袭,汉军没有摆容易被发现的拒马。更主要的原因是:本次战役,汉军的大部分亦是骑兵,拒马会阻碍自己人。
海都军冲在最前的是阿木海所部,东北方向上还有完颜思虎所部正在疾速赶来。阿木海吃了个小亏,虽然惊讶,也不介意,当即下令朝向汉军弩兵阵地冲击。
弩机射程虽远,射速却远远不如弓,汉军弩兵的数量不足以在海都军逼近之前就将其消灭,若要对射,汉军本当处在劣势;但是赵矜开国以后治军的一项策略,就是重视工事。因此周伯荣、素迷独指挥下的弩兵一旦射完,便伏下身体,在壕中完成装填。长于攒刺的长枪兵与先砍马脚后剁人的刀盾兵则布置在弩兵之间,除非敌军逼近,否则不出壕沟,这样安排,使得敌军弓箭难以发挥作用。
海都军见此,便不与汉军对射,冒着弩矢之雨,只管快马加鞭冲来。阿木海纵马奔驰在突击的队伍之中,海都军士气旺盛,眼看就要冲进汉军阵地。
阵地上,壕沟本有四道,弩手们分为四列来轮流射击;这时情势危急,上了膛的弩手们纷纷发出最后一箭,给海都军一次集中打击,便伏倒在沟底。壕沟较深,伏倒之后便能有效躲过骑手的攻击。依何安平之号令,本次战役可能会被海都军反复侵入阵地,这时弩手务必以保命为重,除非万不得已,不可弃弩出击,将应战交给担任护卫的长枪兵、刀盾兵。
弩手刚刚伏下,箭雨余生的海都军即已冲至。高敬和一声大喝,率领护卫兵跃出壕沟,挺枪便将海都军刺翻一片。另一边,杜由亦率部跃出,战场上顿时一片混战景象。阿木海虽然骁勇,尤其箭法出众,觑空于乱战中射死好些汉军,但毕竟手下人数不多,先前又经过几番箭雨,冲入汉军阵地的不到两千人,实在支撑不住。
就在阿木海麾军后退之时,汉军步兵后面的两千骑兵,在弓里敖、潘景率领下,发起反击,猛然冲进海都军中,大杀一阵。阿木海所部气力不继,只得狼狈逃奔,奔出数百步远,却幸得完颜思虎随后赶到,接应回去。
弓里敖、潘景只怕完颜思虎趁机又杀入步兵阵地,便索性向海都军阵中继续突击。
骑兵激战,一片人马喧腾,使得后面齐劲的左军将士十分按捺不住。但是没有大司徒命令,不得擅自加入战团。
战斗继续,汉军中坚骑兵人数少,渐显劣势。左军骑兵仍坐在地上,一边休息,一边挖些草根给马咀嚼。再过了一阵,才见何安平从后军中拨出二三百名骑兵,让校尉弓里疾带着,奔向前来。
弓里疾望见父亲弓里敖的部队陷入激战,心中焦急,仗着坐骑好,一马当先甩开了部下们,飞也似的,先行杀入敌群。原来,萧若璎因为曾经打得弓里敖下马,有所冒犯,加入汉军之后便赠送弓里敖良马一匹为谢,弓里敖又将良马给了儿子。左军将士望着弓里疾率部冲锋,心中更急,但再望望最高的一座小丘上竖立的大幡,只见毫无动静。何安平若有什么指示,挥挥令旗,小丘上的军士看见,便相应而动;纹丝不动,就是没有指示了。
弓里疾刚刚从军之时年纪甚小,身材甚矮,仅仅之误。这个错字一直无人察觉,于是刚才我搜索前文,共将七十七个“楞”字替换成“愣”字。同一个错别字足足错了七十七次,这才难逃法眼!可喜可贺,谢谢江南!还要谢谢翔云提供两西西里王国以及意大利地区的资料!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