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化骨绵掌”熬“羊汤”(二)
作者:树橛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740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这腹黑的家伙还有什么不会的吗?”葫芦丝演奏出来的曲调是这样的优美而动听,林若莎听得有些入迷。

“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就没他不会的…我也一直在找有什么是他不会的…”说话的陈旭眨巴着眼睛看了看林若莎。

孟哲一曲作罢,全场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妈呀,什么时候又进来这么多人?”陈旭回身一看,身后黑压压一片,把这销售厅围了个水泄不通,全是旅游团的人。

“吹得太攒了,再来一个嘛…”一个说着四川话的男子在人群里高喊。

“这小伙真是吹得不错…”

“孟,你演奏的太棒了,可以再演奏一曲吗?”法老们也看出了大家的反应。

孟哲看了一下表,还有点时间,就答道:“没问题,我再为大家演奏一曲《西双版纳天上人间》…”

孟哲的曲子还没有吹完,那些摆满了展台的葫芦丝早已被游客们抢了个精光!也附带了其它的小物件也卖出去不少!法老们自然也买了不少,傣族售货员们个个是喜笑颜开。

“孟,我怎么就不能把它吹响?”一个大胡子法老脸胀得通红,使出了吃奶的力气都没能把刚买的葫芦丝吹响。

“大家不要着急,先慢慢摸索,等会有空的时候我愿意把演奏的方法教给大家…”

“噢,孟,你真是大好人…”

“我很高兴你们能喜欢这些乐器,当然也很乐意为你们服务…”孟哲快速带着这些老外走出了销售部,要快些甩掉那些“大尾巴”才行,不然等会又会是这种乱糟糟的景象。孟哲边和大家说笑着,边让大家跟上小刀的步伐,穿过成片的翠竹林,不一会儿就走进了一间宽敞大厅。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傣家最古老的劳动工具和最传统手工艺制作。傣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傣族也是一个支持男嫁女娶的民族,男方嫁到女方家要做三年的苦力,而榨糖就是其中的劳动内容之一,用傣语叫做"喝依外"。

眼前这台全部采用优质木材做成的机器,虽然既原始又古老,怀旧的傣家人还是沿用至今。”孟哲边说着边让人拿来了甘蔗。

“可以试试吗?”说话的是那个名叫大卫的法老。

“当然可以…”

“先把甘蔗伸到这个缝里…哦,好的,现在推动这根竹竿,促使圆柱旋转…哦,看到了吧,甘蔗榨出汁来了…可以喝了,很清凉的…如果把这汁再经过火的熬制,就会变成这样,就成了傣家人经常食用的红糖了。”

“这操作起来还真简单…这汁水真的很清甜…”大卫拍了拍手,笑着说道。

“大家可以随意品尝一下由大卫亲自压榨的清甜的甘蔗汁…”孟哲说这话的意思就是这是完全免费的,让法老们觉得又占到了便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最离不开的就是大米,而法国人民最离不开的自然就是面粉了!

现在我脚下踩着的也是傣家古老的劳动工具——米舂,也是用优质木料制成,类似小朋友玩的跷跷板。舂米,也是男方嫁到女方家所要做的苦力之一哦!

西双版纳的傣族以米线为主食。米线就是我们刚才吃的那道凉拌牛杂菜中就有的那种白白软软的细线条。”孟哲说着望向众人,见大家都点了点,孟哲又接着往下讲到。

“象这种傣语叫"干好弄"的木制机器,就是用来加工米线的!用这种土制机器加工出来的米线,色泽洁白光亮,有韧性,入口清爽味鲜,堪称傣家风味食品一绝。

傣族传统手工米线的制作既讲究又复杂。首先要挑选上好的新谷米,用木舂去皮后在水中浸泡一天,再用木舂舂成米粉,放进锅里熬成糕,凉却后再用手搓细搓糯,然后用芭蕉叶包好捂上2至3天,直到米糕发酸即可放到"干好弄"的圆洞里加工米线。”

众法老们都围着那两个机器在研究,孟哲转头就见那个叫大卫的小伙站在门外,笑咪咪地在和一个傣家姑娘比划着什么,那姑娘只是一味的低着头笑。

“大卫,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孟哲走了过去。

“孟,你来的正好,她是我心中的女神…但是她听不懂我的话…”大卫看到孟哲过来后急不可耐的向孟哲求助。

“哈哈,大卫,你刚才没有听到我说吗?娶傣家姑娘是要吃苦的…”

“噢,我不怕苦,刚才她给我吃的食物就很苦,我全吃了…”大卫的话真让孟哲哭笑不得,这文化不通真让人头疼!

那骚哆哩看着二人有些不好意思,孟哲就用傣语向她说了大卫的意思。骚哆哩听完后,脸上多了些羞涩,朝大卫摆了摆手,就跑开了。

“哈哈,大卫,她说你不是她的意中人,她心中已经有别人了…”大卫望着那骚哆哩的背影,脸上露出了些失望的表情。

“大卫,不要伤心,这里那么多的美丽傣家少女,你一定能觅到你的女神的…”孟哲笑着摇了摇头,拍了拍大卫的肩膀,走向了法老们。这老外看见这些有着异域风情的美少女难免会有些激情,这也是常见的事,也见怪不怪了。

“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织机了。”孟哲向法老介绍完后报以了小刀一个满意的微笑。

摆在这些法老面前的三台织机和前面的那三台机器都是小刀和康师傅好不容易回寨子忙了一个早上才借来的。展厅里四周还挂满了各种质地的傣锦制品。

“噢,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机器就能织出这些美丽的东西吗?…中国人真了不起…”其中一个法老围着其中一台织机转了一圈后竖起了拇指。听到法老的称赞,身为中国人当然要感到自豪!

“傣族织锦历史悠久,由于地理位置处于世界文明的南方古丝绸之路必经要道之上,所以在2000多年前就颇有名声,使东南亚文化、中原文化、印巴文化和云南本土文化在此碰撞交辉!产生了个性十足的织锦图案!

这些具有高度艺术的手工艺品,世代传袭,极大的丰富了傣族的物质文化生活。虽然上千年的织锦一出土即化为尘埃,博物馆的彩陶可以从土壤的深层中重现中原文明和印度文明!

可织锦却不用像彩陶那样!眼前的这些精美艺术品不就正向大家展现着远古的中原文明和印度文明!”孟哲简明扼要的介绍了傣锦的历史文化。

求收藏!求点击!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