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作者:阴阳判官之羽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178

不过这时墨儿则开口说道:“小羽哥哥,我想不如我们进去之后就开始冥想怎么样。我觉得几人我们不能在里面修炼,但是我们可以在里面冥想啊。而且你之前交给我们大家的那些魔法的修炼方法就是需要冥想。而在静思室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我想我们进行冥想的效果一定会更好。”其他人这时听了墨儿的话都思考了起来。因为就像墨儿所说的那样岚冰羽之前教授给几人的魔法都是需要冥想来提高的,而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在冥想期间,人们也许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某些身体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而且冥想是瑜伽,气功,魔法,宗教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想的内涵与方法有过这样的定义:“凝神就是将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某种神圣形式上;入定是流向专注对象的连续的意识流;三昧(三摩地)是在冥想中,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这就是三昧”。

冥想,指的是“凝神、入定、三摩地”三个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都是可以在静坐中完成的,所以也可说成“静坐冥想”。但在冥想阶段,静坐已不是十分重要,所谓行、立、坐、卧皆可入禅,不象在调息调心阶段,静坐(调身)是必要的配合手段。因此,笔者在此将静坐与冥想分开来叙述,只是表明冥想的前行调息、调心阶段与冥想阶段对静坐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时也表明静坐只是冥想的前行或辅助手段,而不是冥想本身。 首.发凝神、入定、三摩地是冥想的三个阶段。但通常,这三个阶段在冥想中是一气呵成的,其间不允许有阶段性的停顿。因此,习惯上人们将这三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统称为冥想。而其中凝神,又译为“专注”,又称执持、内醒、摄念,是冥想的第一个阶段,这时要求心注于一处一物,但此处此物,已不是调息调心阶段的体外一物或体内某一点,而是意识之内的某一影像。

在古书籍《瑜伽经》对凝神的阐释为:“把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体内、体外的某种神圣形式上”。而《商积略奥义书》阐释为:“摄念(凝神)有三:摄持意念于‘自我’中;摄持外空与心空中;摄持地、水、火、风、空五中之元神形相”。这里的“自我”,指的是脱离了世俗相的“真我”,也就是宁静而无染的自我心相。而“外空”则指身外之虚空境相,以太空之空阔虚无可以引发自心之虚空止寂。而五大元素的元神形象,实际上也是脱离世间名相的“真实影相”,也可以说是自我的真实心相。总之,此处的三相,皆不离自我心中之相,应该指的是记忆或想象之相。将《瑜伽经》与《奥义书》的两种阐释对照起来,可知凝神的基本对象,一为庄严之形象(有相);二为虚空相“无相”。无论是有相还是无相,都是心相,也就是说只能是“记忆”中之形象。

而在调心阶段,运用意识与某一感官的结合,完成了多俱意识向独头意识的转变。此时的独头意识,既不是定中独头意识,也不是梦中独头意识,而是散乱独头意识。之所以说它是“散位”,是因为这种意识的凝注力尚弱,总还是倾向于从观想注意的对象上游离开去。在凝神阶段,则要控制散乱独头意识的这种倾向,全力使之指向观想的目标,导向“定中独头意识”。那么,凝神阶段观想对象,与调心阶段独头意识产生前夕的所指对象是否应该是同一物象呢?应该说不是。因为调心阶段是以某一根(感官)配合意识而心系一物的,此物必与所用的根(眼耳等)相对应,如与眼对应的是物、光等色相;与耳相应的是声响、音乐等。而在进入独头意识之后,五根不起,意识独行,意识则不必依靠五根来寻攀体外体内的一点,而是回到内心,将意识记忆影像中的某一点作为观照对象,这一对象的特征与前一段的对象相比,多出了“庄严”(神圣)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抽象意义”更强一些。

再修持这一阶段时,首先要注意借助前一阶段(即调心)的境相,在心境止寂、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再进入凝神,如此效果更佳。其次要注意,观想的对象或为空、或为心中影像,不能是身外眼前之物、耳畔之声、鼻端之香、舌尖之味、肌肤之触觉,也不能是体内之息。因为,六根一动,便又倒退到了五俱意识或单俱意识状态,其时已远离凝神而去。而第二阶段入定又称静虑、冥想或禅那,为冥想的第二个阶段。入定是对于对象“周流不断的知觉”或曰“连续的意识流”。这里的知觉就是指凝神阶段开始时心系一处的那种意念,就是一直维持着这个境界,不弃不离,莫失莫忘。在古书《商积略奥义书》论述静虑有“有功德者”与“无功德者”两种,“有功德者,谓之于神之形相而静虑也;无功德者,如自我之真性而静虑者也”。也就是说,有功德入定,观相对象带有“神圣”色彩;而无功德入定,则纯为观想“自我真实”。或者说,有功德定,是有赖于神圣的“他力”;而无功德定,纯依赖于“自力”。

在《奥义书》对入定的两种情形划分,还是从前一阶段“凝神”的不同关注对象延续引伸下来的。不光是在入定阶段,其实在凝神阶段也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对象——有相的神明与无相的空或“自我”。这里有一个问题:在调心阶段,强调“精神脱离知觉”,知觉与感觉的消淡,才使得注意力突出,而此处又突出“知觉”的作用,是否矛盾呢?应该说,此处的“知觉”,不同于认知过程中“知觉、感觉、记忆”的那个知觉,如果将此处的知觉说成“觉知”或“静虑”,可能更易让人理解。事实是,在入定阶段,不再是对观注对象的简单攀缘,而是细微的寻伺观察,此时记忆、思维、注意力,协同而用,使意识以所缘对象为契机,深细观察思虑其中的真相、真理,思虑的结果,便是使妄想杂念进一步消除,独头意识愈加澄清,达到极净时,便转向了“定中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的产生,精神主体便进入定中,行者就进入了三摩地的修行阶段。第三阶段三昧,又称三摩地、等至、等持、心一境性,为瑜伽冥想的第三个阶段。《商积略奥义书》称其为:“情命自我与超上自我合而为一,无有三端(知识、能知、所知),以无上阿难陀(真智)为自相,以纯粹灵明为自性者也”。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