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8rì,大年初一。
rì本。
在明治维新以前,rì本和中国一样使用夏历修改而来的yīn阳历计年,也过大年三十的除夕、大年初一的chūn节。守夜、敲钟、压岁钱,风俗和中国并无二致。明治维新以后,中华的一切传统都被视为糟粕而抛弃。1873年rì本采用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定公历1月1rì为新年,最先rì本人和中国现在一样,过元旦和chūn节两个新年。随着福泽谕吉1885年发表“脱亚入欧”论,过chūn节的习俗渐渐在rì本的大多数地方消失。 . .
在前两年,chūn节都和平常的rì子没什么区别。只因为今年的这一天是星期天,rì本的街头才比往常稍稍热闹些。在神户下山的一户人家住宅门上,此时居然还贴了一户万年红的对联,上面写道:
忽相思,更添了几声啼鴃;
屡回顾,最可惜一片江山。
这副集宋词的对联和门上“留chūn别墅”的匾额大为切合,足见撰联者的良苦用心。
过了七八点钟,开始陆陆续续有访客登门。尽管来客有中国人也有rì本人,但见面一例是鞠躬作揖,看得出都是特地来拜年的,而出面迎接大家的赫然是名动中外的梁启超。访客无一例外被迎进客厅,坐在榻榻米上喝着热茶,说些恭喜祝福的好话。期间不断有访客起身告辞,也不断有新的访客加入其中。等到近午时分,屋里只剩下几位亲密好友。终于可以说些知心话。 . .
作为梁启超师弟,麦孟华率先问道:“任公,再过几天就是你四十初度。孔夫子云:‘四十不惑。’不知仁兄惑是不惑?”
梁启超出生于1873年2月23rì。按照中国虚岁算法以及“过九不过十”的习俗,确实过几天就是四十岁了。
梁启超闻言一声浩叹:“是啊,转眼愚兄已到四十不惑之龄!回首四十年间,但见社稷倾覆、国君逊位、民生凋敝,平生志业一事无成,年华如流水去而不回,一念及此。便觉,还能干啥?”
梁启超表面是在说自己,其实是在麦孟华面前隐晦地表达出对老师康有为的不满。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主张,只在甲午战争(1894)到戊戌变法(1898)年之间火过几年。自从庚子国变(1900)之后,这个主张就越来越远离时代,最终陷入穷途末路。然而康有为却始终抱着保皇主张不放,而且也不许他的学生弃暗投明,稍有忤逆便遭当头棒喝,动辄扣以“欺师灭祖”“大逆不道”的大帽子严加斥责。所以大部分学生碍于师道尊严,不能越雷池半步,只能跟着他一条道走到黑。
而且康有为野心很大。他的目标就是继孔子创设儒家学派之后,将儒家学派改造为儒教并成为儒教教主。与孔子并立并超过孔子,便成了康有为一个令其无法割舍的梦想。于是。他给自己起了个名号为“长(zhang)素”,即长于素王(素王即孔子),弟子则称呼他为教主、南海圣人等。由此可见康南海的雄心壮志。不仅如此,他还给自己子贡,是孔子最亲近的得意门生,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从这个号上可以看出康有为对梁启超有多满意。所以康有为对梁启超也非常留意。不允许他稍有越轨。在这种顽固“保皇”标签影响下,梁启超1910年前往台湾募款,居然颗粒无收!
麦孟华号“驾孟”,即凌驾于孟子之上。麦孟华不仅是康有为忠实弟子,还是他的女婿。此次梁启超在他面前表达不满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康有为和麦孟华有翁婿之亲。麦孟华青少年时与梁启超齐名,在万木草堂弟子中有“梁麦”之称。
曹泰号“越伋”,即超越子思之上。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被后世尊为“述圣”。曹泰与陈千秋齐名,不过也死得极早。
韩文举号“乘参”,即追逐曾参之意,唐德刚则戏谑为“把曾参当马骑”。曾参为孔子得意弟子,得到孔子真传,后世认为《大学》、《孝经》都是他的著述。韩文举也是万木草堂学长。
不仅孔子被康有为立志超过,而且孔门四圣(亚圣孟柯、复圣颜回、述圣子思子、宗圣曾参)和得意弟子都要被康门弟子蹂躏,足见康有为的狂傲无边。对此,章太炎用两字准确评判了康有为:妄人。
徐佛苏道:“现在海外华侨对于保皇一说确实不感兴趣,募集捐款较为困难,无钱办报倒可以理解。不过小弟记得前不久汤济武(汤化龙)、林宗孟(林长民,即民国著名美女林徽因的父亲)、孙伯兰(孙洪伊)、张士林(即著名哲学家张君劢)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共和建设讨论会,曾请你入会。会中负责人也时常与你书信往来,讨论民国建设各种问题,隐然有以任公为该会党魁之意。怎么你还说组党无人呢?”
梁启超冷哼一声:“他们之所以邀请在下入会,无非出于两个目的,一是以在下为幌子,招揽他人入会;二是以在下为幕僚,隔三差,这里是指袁世凯。这种文字把戏在清末民初的电文、rì记、报章中经常采用,熟悉历史典故的人在看到这些名号的时候会自动翻译成真实人名,不熟悉的则如坠、号、籍贯来借指现代人,这种情况最多,常见的有过庭(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借指孙中山)、叔度(东汉名士黄宪,字叔度;借指黄兴)、龟山(北宋学者杨时,号龟山;借指杨度)、江陵(明代首辅张居正,湖广江陵人;借指张謇);
第二种是用同名人物的名、字、号、籍贯来借指现代人,比如巨源(竹林七贤山涛,字巨源;借指载涛);
第三种是用姓名的笔画部首来指代某人,比如山公(岑chūn煊)、土头(袁世凯);
第四种是典故中某人来指代现代人,这种也很多,也很晦涩难解,比如周公(周公摄政辅成王;借指摄政王载沣)、冢骨(《三国志》:“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借指袁世凯)、城北(《战国策》:“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借指徐世昌);
第、号、籍贯反过来说,看上去几乎不知所云,比如北江(实际是指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南对北,江对海);
徐佛苏道:“去年袁项城便允以法部副大臣,如果先生今年早些回国,想来内阁司法总长一职是不会花落他家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