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边上默默无声的夏元瑮,此时放下茶杯说道:“两年增选一次?而且没有名额限制?这不大好吧!”
“为什么这么说?”李复几反问道。 首发--无弹出广告
夏元瑮道:“虽然中国本土在明清以前也有科学技术萌芽,毕竟支离破碎不成系统。中西交通之后,欧洲几何学、天文学等渐次传入中国,才使得中国士大夫知道经世之外尚有此等格物致知之学。但当时士大夫以八股为进身之阶,除高头讲章之外束书不观,风气使然,科学技术依旧沦为杂学小技,不为学者所重。直到道光年间,国门为西洋坚船利炮所破,部分明智之士渐渐意识到西洋科学技术的厉害,积极向欧美各国取法以求自强。但当时所寻求的主要是造船、造炮技术,国人并不关心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 .
“情况真正得以改观要到光绪前后。最初的尝试是同治末年陆续派遣四批留美幼童,目的是想让这些儿童从小开始接受西方的正规教育,通过十:81。在这首届81名中研院院士中,数理组28人、生物组25人、人文组28人,都是蜚声中外的学术大师。
有人曾以此来攻击现在院士水平远不及民国,殊不知那81人(如果只算自然科学界的话,那就只有53人)是五十年科学教育才积累下来的jīng英,浓缩的都是jīng华啊!而现在呢,每两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就要进行一次增选,每院增选人数少则30人、多则50人,如此一来,名声和影响力难免被摊薄,自然难以被世人所周知。
李复几道:“依着浮筠贤弟的意思,就是建议中华科学院暂时不评选院士喽?”
夏元瑮点点头:“正是!”
陈传瑚却道:“不妥、不妥!正因为我国现在科研工作者水平普遍低下,我们才要设立‘院士’这个最高学术荣誉称号。为什么呢?现在学生之所以更多选择法政、经济等学科,是因为毕业之后可以做官发财,而学习科学技术呢,只能当老师或者去工厂做工。在现今社会,做老师和做工都是没有前途的,他们也在这种环境下只能昏昏噩噩地混rì子,浑然忘了读书时候的所学与梦想。而设立‘院士’荣誉,则相当于为学习科学技术的青年树立一个奋斗目标,让他们不至于沉沦。而且现在正值民国肇始,我们应当趁此良机为后世立下轨范,免得将来积重难返。”
李复几道:“谨庸贤弟的意思是先设立‘院士’称号,等到适当机会再评选?”
“为什么现在不能选?”陈传瑚反问道。
夏元瑮皱眉道:“难道让某些人滥竽充数?”
陈传瑚道:“不用,按照孙先生、孙夫人的标准来遴选就行。全国能找到三人就三人,能找到五人就五人,宁缺毋滥。大不了先把院士名额定为十人,以后人才辈出的时候再修改院士名额便是!”
李复几道:“谨庸贤弟建议对院士设置名额限制?”
陈传瑚道:“自然要设置名额限制!任何事物都是以稀为贵,院士名号也不例外。要是逢人就送上一顶院士的帽子,谁还把院士当一回事儿?如果把院士名额设置限制,反而很多人会趋之若鹜!”
孙元起要是在这里听到这番话必然大点其头。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总额倒没有限制,不过每次增选都规定增选总数不超过60名,这就导致无数英豪在此折戟沉沙。但因为院士名号的崇高,这些英豪越挫越勇、屡败屡战,甚至一大批七十好几的老头子还在为此身外之物孜孜不倦的努力。如果说70出头还能理解,毕竟名利之心未死,还想负隅顽抗一次,但那些年近八旬的老先生参与这项运动又何苦来哉?比如2001年参加工程院增选的丁大钧(东南大学,78)、2003年参加工程院增选的王慧炯(国务院发展中心,78),说起来真是令人扼腕!
然而院士评选并不是因为你年长就会特别照顾,尤其是近些年,在增选的时候就明文规定候选人年龄原则上不得超过65周岁(中国工程院为70周岁),超过年限的便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荐。即便侥幸进入有效候选人名单,年长的候选者也会最先成为炮灰。每当这个时候,那些七老八十的老学者就会黯然神伤良久。而南京大学的唐雯霞教授更是因为当选院士无望而驾鹤西去,真是可怜可叹!
相比之下,某些私人创办以牟利为目的的“国际××科学院”、“皇家××科学院”野鸡院士,明码标价5000块钱一顶,从通讯院士到院士、再到资深院士一应俱全,量大从优,任君选购。却没几个人真拿它当回事儿。
李复几道:“要以孙先生、孙夫人的标准来衡量,经世大学倒还有几个人勉强够格,比如研究肺鼠疫防治的伍星联先生(伍连德)、首先提出反物质说的张少涵(张贻惠)等。至于全国别的地方,只怕是一个也无吧?真要依照谨庸贤的弟建议,首批院士会全部花落经世的!”
何育杰想到另外一个问题:“那院士该如何选举产生?”
李复几道:“这倒简单!最初的时候,院士人选建议由孙先生直接圈定。以孙先生的学术地位和卓绝见识,想来大家应该没有意见吧?等以后中华科学院步入正轨,可以由教育部属各所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下属各学会推荐,在院士大学投票选举产生。”
何育杰又问:“那推荐的标准是什么?编了多少本书,发了多少篇论文,还是获得多少项专利?”
李复几笑道:“吟苜贤弟说的那几项自然也是重要的标准,不过更重要的标准应该是国家科学技术奖。据孙先生说,这个奖项将由教育部出资设立,由教育部、中华科学院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学会联袂评出。从今年开始,每年评审一次,用以重奖那些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未完待续。)
PS:看了今年高考作文题,感觉我大江苏正在通往**的不归路上撒腿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