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年1月,我陪同金日成去莫斯科参加苏共二十一大。当时金正日正读高中毕业班,一起同行。我之前在朝鲜中央党部见到金正日和父亲金日成一起出现过几次,不过正式见面这还是第一次。金正日知道我曾是金日成综合大学的教授,对我很尊敬。对我而言,他是领袖的儿子,我自然要跟他保持良好的关系。
金正日很机灵,好奇心很强,问了我许多关于大学学科的问题。我是学哲学的,对所有的学科都略懂一点,似乎满足了他的疑问。金正日不能参加正式活动,只能留在宿舍,他还要我留下来陪他。
在与金正日的聊天中,我对他的印象是:金正日虽然当时年龄很小,但是对权利已经有很强的**。他很努力的伺奉父亲,每天早上金日成出门时,他都会在一旁扶着父亲,亲自给自己的父亲擦皮鞋。
金日成当时才47岁,是根本不需要搀扶的。但是每次儿子搀扶自己时,金日成都表现的很满意。等到晚上金日成回来,金正日都会召集副官、医生、看护等陪同人员,听关于当天的报告,并做出指示。(我至今不知道这个小青年是怎样把自己的叔叔赶走,自己继承权利的)。
有一天金正日说想去苏联的工业和农业展览馆参观,我就带他去了。他问了许多技术上的问题,我给他翻译的很吃力。我问他为什么对技术那么感兴趣,他说,“因为那是父亲关心的问题。”
他还说想去莫斯科综合大学看看,一起去的苏联**官员想巴结他,就对他说,“你毕业了,可以来莫斯科综合大学学习”。但是金正日勃然大怒,“平壤也有优秀的金日成综合大学,我要去金日成综合大学学习”。
金正日是个急脾气,给下面的人作指示时很严格。金正日不是那种深思熟虑的个性,很感性,容易受感情左右。
1959年,中苏意识形态之争全面爆发,秘书室接到指示,批判修正主义。那年春天,我受金日成委派,陪同最高人民委员会常任委员长(名义上的朝鲜国家首脑)崔永建(音译)巡访社会主义国家。同行的还有副首相和最高人民会议秘书长。巡防的目的是对朝鲜战争期间和战后向朝鲜提供援助的社会主义国家表示谢意,访问顺序依次是苏联、东欧、蒙古,代表团受到各国热烈欢迎。印象最深的是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
1950年夏天我曾经带领在苏联的朝鲜留学生去匈牙利一个国际休养胜地度过了一个月,当时匈牙利经济困难,我们这些外国人到了那里也吃不饱。但是,这次到匈牙利,感觉一点也不像刚刚经历了动乱的国家(1956年事件),人民生活水准很高。匈牙利从中国接受了大批援助(这家伙不愧是搞文字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啊)。
匈牙利当时贯彻亲中政策。斯大林已死,匈牙利甚至提出奉**为世界革命领袖的主张。1956年,中国认为,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批判针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弱化了阶级斗争,所以才导致匈牙利事件,中国认为这一切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直接后果,中国高举反对修正主义的大旗。
当时的局势给人一种印象,国际**运动领导权从苏联手中转移到中国。
阿尔巴尼亚对中国的好感也超过苏联。当时阿尔巴尼亚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如朝鲜,他的领导人每年都会为了援助而访问苏联等国。与赫鲁晓夫给援助外带条件不同,中国不仅不带条件,往往给的比要的还多。所以,阿尔巴尼亚也偏向中国一边。
我为崔永建写作访问期间的演讲稿,他很满意,常常把我叫过去,听我的意见。在党中央,传闻崔永建是很难接近的人物,但是我接触后感觉并不是。回国后,金日成读了所有崔永建的讲稿,称赞我写的很棒。
中苏意识形态之争日趋激烈。金日成说,“我们要让自己的主体思想更加坚固”。为了恢复受到**挑战的**运动领袖身份,赫鲁晓夫嘲笑中国大跃进的失败是小资产阶级急迫性的表现。
他嘲笑**想放屁,结果拉出了屎。而**也想通过思想斗争,挽回因为大跃进失败而受损的权威,所以更积极的投身意识形态之争。金日成则想利用两大国的矛盾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大力宣传千里马运动,强调经济、文化都要走自主路线。
中苏论战继续进行着。1960年10月,在莫斯科召开了81个国家**大会。会议在克里姆林宫列宁曾经办公的房间进行。中苏两边的论证又持续了一个月。
北朝鲜代表团团长是金日,思想书记是金昌万,我作为理论顾问随行。北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支持中国,剩下的所有国家都支持苏联。
中国方面,队长是**,前锋是邓老和彭真。苏联的队长是赫鲁晓夫,组织书记和宣传书记是前锋。两方开骂。
当时普遍认为苏共是国际**运动的旗帜,支持中国的是少数。所以,无论中国的发言多么出彩,1对7的比率,还是很辛苦。
一部分小党担心**的分裂,留着泪说,“经历过10月革命的苏共和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相互对抗,这像话吗?这个房间可是列宁曾经办公的房间啊,如果列宁在世,看到我们吵成这样,会说什么呢!”
胡志明看不下去了,出来调节。
赫鲁晓夫说好,**拒绝,会议继续僵持。
朝鲜团长打电话给金日成汇报情况,金日成作出指示:
“我们朝鲜绝不屈从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即使我们被迫重新回到长白山区打游击”。
金日成知道,当时各国**间的国际电话都要在苏联转换(也就是说他讲话的内容是被苏联偷听的),就故意将声音提高的很大。
第二天,我和团长没有参加会议,留在宿舍按照金日成的指示写宣言书,晚上快要写完时,联络人员过来说两方和解了。据我们的国际部长说,两方剑拔弩张,会议陷入僵局时,邓老、彭真和苏联开始了谈判。
苏方:“中国还要继续称我们是修正主义吗?”
中方:“苏联还继续诽谤我们是国际宗教团派吗?”
苏方:“不会,苏联以后不会再诽谤中国了”。
中方:“那么,中国也不会再叫苏联修正主义了”。
苏方:“那么,我们在列宁像前盟誓”。
中方:“好”。
最后中苏两方在列宁像前盟誓,互不诽谤对方。
第二天早上,赫鲁晓夫进行了长达1个小时的演讲,态度与之前来了个180°大转弯。晚上赫鲁晓夫举办宴会,但是阿尔巴尼亚**等都没有参加。赫鲁晓夫不是一个稳重的领导人。
赫鲁晓夫以自己的农民出身骄傲,喜欢开玩笑嘲笑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