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海王究竟想要做什么?
东海王司马越的身上,一直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状态,一方面,他是终结了八王之乱,有机会和能力开创中兴大业的人臣。另一方面,他又是把持朝纲,欺君凌上的不轨之人,这些让人看不懂的地方一直被理解为司马家族遗传性的精神错乱或者是智商问题,事实上,作为司马家族的旁系人员,遗传先不考虑,但是能够凭借着疏远的血缘而得到高位,就已经说明东海王的智商和情商不但没有问题,而且非常的高,但是既然这样,他后来所做的一系列毁灭帝国的举动,又该如何解释?
首先,从东海王发迹开始,东海王司马越是司马馗的孙子,司马馗是谁?他是司马防的第四个儿子,而司马防是司马懿的父亲,也就是说,司马越这一脉,并非司马懿的亲传,而只是旁支,在注重血统伦理的晋朝,司马越的出身虽然是宗室,高贵无比,但是却始终无法登上帝位(因为血缘的疏远)。记住这一点,因为这将能够解释东海王后来所做的很多事情的原因。他有这个能力和野心,但是血统出身注定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皇帝梦想。
之后是发家历程,司马馗有贤达之名,但是这个名声究竟是多少是靠自己挣出来的,有多少是靠家族的关系而得来的,就不得而知了,而司马越家真正的发家,要到他父亲司马泰。
晋武帝去世之后,最为被看好的齐王司马攸早死,辅政王被杨骏架空,在这个时候,贾南风女士充分发挥了妇联的半边天作用,做掉了杨骏,而司马泰作为宗室,坚定的站在了贾南风这一边,管住了杨骏的兵马,获得组织赏识和重用。
如果说杨骏只是司马泰的垫脚石的话,那么真正决定他高升一步的是楚王司马玮的死亡,在这次对宗室的清洗中,同为宗室的司马泰又一次站在了贾南风一边,当时楚王司马玮深得民心,而且有统兵才能,是晋室中兴的希望之星,不过贾南风同志更喜欢老同志,司马泰本来想救,但是随即被劝阻,坐看楚王被处死,因为行政不作为,司马泰进一步高升为太尉。
贾南风说到底还是缺乏统治根基,因此司马泰很明智的选择提前隐退,凭借着服务多年,受封高密王,食万户,从最初的陇西王时候的采邑不过三千户,变为今日的万户,司马泰的一生可以说是赚够了。
随即是东海王司马越,东海王司马越靠的是当年讨伐杨骏的功劳起家,随即步步高升,封东海王,东海王封号一下,采邑六个县,比起父亲来,也是不错,关键是,省出了一个位置,给自己的弟弟司马略继承高密王的爵位。
这里再看一下东海王的根基,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东海王弟弟司马腾,都督并州,后封新蔡王,南阳王司马模,督阵关中,三个弟弟,控制了东南,西北,以及北方的几个强镇,这正是东海王司马越虽然能够打出荡阴之战这样的惊世骇俗的大溃败之后还能屹立不倒的原因,无他,家族势力太过强大。
而东海王的东归原因,也可以从这几个弟弟身上寻找,按照东海王的布局,可以清楚的发现,以并州为屏障,抵挡刘渊,以关中为基地,辐射西北,高密王司马略经营山东根据地,以为根本,自己坐镇洛阳,名为中兴之臣,行摄政之实。
这就是东海王的第一次大布局,但是实际情况和自己所想的不太一样,首先,司马腾内战内行,外战却无法抵挡住刘渊的攻击,并州不得不换上刘琨经营。其次,南阳王司马模的威信不足,无法压制关中的地方山头,关中大乱,洛阳的北面,西面屏蔽已失。
再看东面,经过石勒和王弥的几番扫荡,洛阳附近一片凋敝,最关键的是,当初内战时候的盟友,幽州刺史王浚开始有了自己称帝的企图,并且开始拥兵自重,妄图南下。
几方面一综合,洛阳必然不保,但是东海王司马越不能平白丢下洛阳,以自己的地位必然被天下非议,所以晋怀帝就是现成的靶子,丢下皇帝,自行东归,将丢失洛阳祖宗陵墓的罪名丢给这个儿皇帝,再合适不过了。
有人会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何还要留下世子和妻子在洛阳,首先是控制洛阳的需要,毕竟皇帝的号召力很大,如果晋怀帝通过联系外藩反对自己,就会很麻烦(事实上也是如此,荀?归来),其次,要掩人耳目,不能给人以东海王放弃洛阳的感觉,但是事实上何伦等人是时刻做好跑路准备的,东海王死讯一来,立刻追大部队而去,没有事前准备,速度不可能这么快。
东海王东归的原因说清楚了,那么他东归之后,又会如何?
下面看东海王的第二次布局,前面说了,第一次布局失败,兄弟们内战卖力,外战不给力,造成局面败坏,洛阳已经没有防御的必要,因此开始第二次布局,这次布局就涉及到了王敦和琅琊王司马睿等人。
布局东南,是东海王的第二次布局,这次布局也很简单,需要用自己的人手控制住东南地区,特别是扬州,荆州等地,而司马睿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棋子。
司马家的光荣传统,各个重要地方都要派去宗室子弟督阵,和司马越不同,司马睿是司马懿的嫡系后裔,但是是庶出,因此在争取皇位的位置上处于不利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司马睿没有司马越那么精明能干的父亲,祖上两代人都是低调做人的良民,因此,家境一般,也没有什么根基。
这样的出身,自然老实听话,不过组织还是要考察一下,但是很快司马睿就让领导放心了,荡阴之战之后,司马睿和晋惠帝一同被虏回洛阳,叔父遇害,自己好容易逃出性命,肯为组织流血牺牲,再加上接出家属之后送到领导处表决心,这才放心。
放心不代表给机会,王导可以说是司马睿一生的大恩人,王导是当时太尉王衍,也就是士人领袖,司马越坐下第一红人的族弟,通过这条线把司马睿和王衍联系起来,又走通了裴氏的门路,司马睿之前低调做人,谁都不认识,一切事情只有靠着王导办,这也是为何后来王敦屡次叛乱,司马睿都不舍得动王导的原因。
忠心耿耿这么多年,总该有点回报,于是出镇下邳,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这里是徐州的辖区,处于黄淮海地区,再往南就是富饶的健康,王导再上一步,帮着司马睿出镇健康,都督东南。
307年的这些事之前说过了,这里说一下司马越的失策,按照他的设想,王导,王敦都是王衍这条线上的人,也就是自己人,而司马睿是自己亲小弟,这几个人在,东南的大局就稳了,加上自己在山东的老家地盘,这也可以理解司马越的最终目的地不是东海国封地,而是奔着健康而去,所以,人才,财富大搬家,搜刮的洛阳连粮食都不够吃。
这里再说明一下,首先就是东海王死后,名声发臭,司马睿却坚决捧他的原因,无他,首先有恩,不过这个理由很难成立,最关键的是,自己的职位的法统来源,大部分是依靠东海王的授予,所以批倒东海王,也就是自己成了非法分子,如果晋朝皇室还剩下自己一个倒还好说,关键是当时司马业等人都还在,正统之争没结束,所以,东海王的大旗必须打,而且,东海王在东南部局,这么多的老部下,自然也要安稳住,为何司马睿能够控制住东南局面,第一,他的盘面是依靠王导这些南渡士族,这些人最初而来的大部分是东海王的属下,来这里打前站的,而后来永嘉逃奔的,都是避难的,势力不可相比。第二,吴地士族,这帮人中也分两拨,一拨是本土派,一辈子就在这地方混,看不惯北方来的,第二是当年出仕到北方的官宦人士,像会稽郡的周家,本来也是东海王的手下,而消除分歧,就是给官职,封官位,至此,两派人马安稳好,东南定下。
这里也就可以解释下面一个问题了,当初要求朝廷迁都的周馥,和淮南郡内史裴硕展开激战,司马睿第一时间选择了支持裴硕,没有别的原因,周馥的迁都之说严重危害到了自己的根本,若是晋怀帝来了健康,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还不得全部交出去,而且算上自己还是东海王司马越这一派系的历史问题,死无葬身之地了。
之后被司马睿一顿暴打的周馥逃奔豫州都督,新蔡王司马确,被直接软禁,忧愤而死,周都督(他是都督州军事,省军区司令,而不是省长,省长是王敦)看错了人,司马确是司马腾的儿子,还是东海王这一派的。
看到这里,其实已经可以明白了,东海王称帝的威望不足,第一血缘有问题,第二前几任篡位者没好下场,因此虚君而治。两次布局,第一次失败,第二次成功,只是自己无福消受,便宜了司马睿这个本来没机会上场的替补选手。
而之前征召王衍等名士更好理解,威望不足,血缘疏远,征召名士可以弥补自己的威望,加深统治根基,最重要的一点,司马越深深的体会到了自己祖先的聪慧之处,晋朝天下,说到底是和士族大家共治的天下,抓住了士人的心,天下可定,正是因为如此,人家士人的子弟出路问题要解决好,单从这一点来说,东海王司马越的政治智慧一点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