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中国的家长而言,无论何时何处,只要是为人父母者,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他们最重视的问题,毕竟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我们有着深厚的重视教育的传统,当然,前段时间比较热的“华约”“北约”等高校自主招生的同盟确实是国家教育的一大进步,只是效果如何,还是有待时间考察。
之所以扯到教育问题,是因为作为一位受过良好教育,深刻的为我们诠释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张轨同志,决心在刚刚解决完群体**件之后,开始把建设放在教育上来,具体来说,就是作为州长,张轨同志深感凉州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决心下大力气改变教育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力争把凉州建设成为一个文化,教育事业高度发达的模范州。争取在全晋教育代表大会上实现教育事业的新突破。
当然,实际情况是,张轨面临这一新的环境,迫切的需要争取当地士族的支持,兴办州学,就是一项。
州学其实从汉代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按照规定,每个郡国(汉代封王)都应有学校,只是学校的设立和兴办全部取决于行政一把手的个人意志,如果当权者重视教育,自然学校兴旺,如果执政者忙于吃喝,那么学校就自然衰败了。
张轨没有什么不良的生活嗜好,不抽烟(那时候也没有烟,烟草当时美洲印第安人的专利),也不太饮酒,因此兴办教育成了他到任之后着力办的一件大事,具体来说,就是设立办学地点,招募老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崇文祭酒),招募学生,传授春秋,乡射之礼(周礼中的礼节,将礼节与射这种技艺结合起来)。
发展教育事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不过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张轨同志所办州学的学员的时候,就会发现州学不光是发展教育那么简单。
第一期学员都是从凉州九郡中征集的,这个当然,毕竟是当地地方学习,不过后面还有,征集的是地方贵族或者士族的长子。
大家似乎有些眼熟,没错,当年汉武帝征发的良家子充任羽林郎,晋武帝扩充禁军并用贵胄子弟担任,都是在打造一个共同利益集团,自己儿子(注意,其实是长子,长子在那个时代的意义,笔者就不多说了)都在人家手下听着人家上课,自己再造老师的反,是在就有些不好意思了。
所以,州学的建立其实是张轨官宦生涯中打赢的第一个漂亮仗,之前困扰过许多人物的政权当地化的问题,在张轨这里,被一种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解决了,而且,张轨所做的还不止于此,他先后征集了宋配、阴充、?瑗、阴澹等人作为自己的谋士,为自己出谋划策,这四个人都是才学很高,能力很强的青年才俊,当然,除了这些共同点之外,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是凉州当地豪门士族子弟(这几个人的家族究竟有多重要,以后的行文中会慢慢提到)。
有了人,有了当地士族的支持(至少是表面上的)张轨终于要开始大展拳脚了,当然,封建社会没有那么多的富士康,张轨所要做的也就是督促大家努力种地,多打粮食,多多织布,多多养家畜之类的。
实事求是的说,中国的百姓,只要是能够不折腾的休养生息,其实是能够把日子过好的,历史上中国出色的国君,或者是有名的官吏,也都是做好了无为而治的不扰民,发展教育施行教化,就已经是功德无量了。而终于开始奔上小康日子的张轨,也不再满足于仅仅是经营这凉州一地,而是把目光再次投向了曾经的故乡,现在早已经战火纷飞的中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