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获-
帝国历二十四年,1947年,这一年是帝国的丰收年。经由外交上的纵横捭阖与趁人之危狮子大开口,帝国的地盘又大涨了一块。重点在於,这完全是兵不血刃获得的。只付出了一些技术、物资与装备,就把日本血战六年的成果收割了一半回来。
陈天禾很快地重新规划了新地盘上的领土。首先是东南亚的部份,作为帝国扶植的海外华人国家,陈天禾认为应该让兰芳共和国的实力在中南半岛诸国中处於排头的位置,於是他将马来西亚的马来半岛部份与婆罗洲等原属英国领,後被日本占据的部份并入兰芳共和国,这让兰芳共和国的领土暴增一倍。而新加坡则收回成为帝国直属海外领土。
将安南(前世的越南、寮国与柬埔寨)予以分割,将前世越南义安省(含)以北与寮国北部地区并入中国,使帝国领土南延至红河三角洲,以此削弱越南的力量,并作为控制越南地区的桥头堡。当然另一个更大的目的是,红河三角洲也是一块很大的粮食产地,同时这里还有巨大的煤铁矿资源。然後陈天禾再把寮国中部、柬埔寨东半部与越南剩下的部份合并成立安南共和国。自然金兰湾是要租借起来作为控制南海的基地。
接下来,将寮国西北、柬埔寨西半部等肥沃土地划给泰国,以此换取泰国位於马来半岛上狭长部份的领土,并将之分割,马来半岛上的原泰国领土北半部并入帝国缅甸省,南半部并入兰芳共和国。於是泰国从此就与印度洋不相连了,并且帝国南疆也就与兰芳共和国直接接壤。同时陈天禾启动东亚纵贯铁路计画,将原本修建至缅甸的铁路网朝南延伸,经由马来半岛、兰芳共和国领,终点站则是新加坡。这是陈天禾的世界岛陆路交通网计画之一。
岛屿部份,菲律宾群岛设立北方的旅宋共和国与南方的棉兰共和国。南海诸岛诸群礁不用说,全部划归帝国,设立南海特别行政区。陈天禾把南海收归帝国,倒不是为了其下隐藏的石油(这个短期内开采成本太高),而是在陈天禾的规划,南海将由帝国海外属国基地、直属海外领的海空军基地与水下监听阵地完全包围覆盖,并且又广又深,成为最安全的潜艇活动场所。他打算在未来将此地作为帝国SSBN的活动区域,成为帝国的水下核武库。
再来是印度半岛的部份。帝国并吞阿萨姆省,获得大量耕地与作为控制印度次大陆的前进基地(若未来有必要出兵印度,陈天禾对於让大军翻越青藏高原的挑战性壮举毫无兴趣)。孟加拉分割成东西两块并独立,巴基斯坦分为南北两国独立出来,并以民族自治的名义,将印度其余主体根据印度历史上的土邦、种族、语言与宗教等条件分割成整体实力接近的十三个国家(公国、王国、共和国等均有),使之互相牵制,彻底消除其未来与帝国竞争的可能性。自然,在南巴基斯坦与印度洋沿岸租借海空军基地也是免不了的。
印度洋上,安达曼群岛、马尔地夫岛、毛里求斯、迪亚哥加西亚岛、索科特拉岛等,一律并吞成为帝国海外领土,设置帝国印度洋特别行政区,建立海空军基地。简而言之,帝国自此彻底拥有印度洋的绝对控制权。
比较特殊的是锡兰(前世1972年改称斯里兰卡)。此时锡兰有人口约650万人,属於前英国殖民地。作为英国在南亚最大的海军基地,英国殖民时期曾根据其分而治之的概念,於1830年代,将印度南部的泰米尔人大批迁至锡兰,并扶持其占据了各个方面的主导地位,由此与当地的主要民族僧伽罗人结怨。前世的泰米尔人於1972年成立了猛虎组织(1976年改称「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走上「独立建国」的道路。
而在今世,陈天禾将其并吞设为狮子省,派驻大军并纳入宅地计画开始从国内移民。同时他改变支持对象,除陆续迁入的华人理所当然有最高优惠外,改扶植僧伽罗人进入狮子省政府。在他的规划中,狮子省将作为未来帝国印度洋乃至於印度半岛力量的辐射核心。
另外,监於维琪法国已经垮台,自由法国实力薄弱,陈天禾派兵登上马达加斯加岛,逮捕驱逐了残余的自由法**人,占领了整个马达加斯加岛(此前日本虽占领印度,却并未控制马达加斯加岛)。并分割建立了南部的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中部马哈赞加省的马达加斯加犹太国(後陆续迁移了五百万犹太人入驻),以及东北部安齐拉纳纳省的马达加斯加帝国直属海外领,并分配宅地迁移原住华侨与国内移民进驻。
东亚方面,琉球群岛(含庵美大岛及其以南的岛屿群,以北仍属於日本领土)收回直属,又从朝鲜割出济州岛(将所有原住民迁回半岛,并开放宅地从帝国国内移民),连同琉球一起并入台湾行政区域,改称东海省,并开始於东海省海域建立东亚第一岛链的空中与水下监视防线。
至於朝鲜半岛部份,则在并吞鸭绿江与图们江南岸土地,将中韩边界往南推进100公里後(自然也是要迁移原住民与进行移民的),成立高丽共和国,简称韩国。陈天禾一贯的理论是,哪来给你凭空免费独立这等好事,我帮你完成独立的梦想,你总得出点血来。附带一提,对马岛群、竹岛(韩国称「独岛」)则依然属於日本领土。陈天禾并不打算消除未来日韩之间的争执点。
在这些附属国家成立,边界调整完成後,帝国便与之签订安保条约,并以世联的名义派遣小规模驻军以维持秩序,然後启动经济与军事援助计画,开始提供大批援助与贷款,以尽速在这些国家与地区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并提?帝国扶植的政府的权威,深化帝国对这些国家的控制。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帝国版的马歇尔计画。
自然,盟友也是有分等级的。例如兰芳共和国作为最早扶植的华人共和国,甚至其大统领还是元老士官出身,就是帝国的一级盟国,拥有最大数额的贷款援助不用提,还有大批先进军事装备,甚至还被宣告包含在帝国核子保护伞之内。其他如泰国、安南、旅宋棉兰等就差了一点,韩国与印度诸小国则更次之。
需要一提的是,帝国并不是只驻上军队後就对这些属国完全不顾不管,除了经济援助外,实际上还严密监视,并使用各种手段影响调整其政府的。按照陈天禾的想法,可以让他们独立自治,他也不打算干涉他们的内政,但他可不想看到这些地方在短时间内就因为领导贪污**而导致民不聊生叛乱蜂起的,把帝国牵扯进去打几场韩战越战什麽的。当然,如果不幸情况真的恶化到这种地步,他也不会像美国那样手软,肯定要实验一些大规模杀伤武器,玩一些大规模种族屠杀什麽的(此可由黑人佣兵队负责)。陈天禾的原则是,仗不能白打,帝**的血不能白流,没卷入也就罢了,一旦帝**卷入,那麽不好意思,打完仗帝国边界是肯定要进行调整的,没有什麽只要藩属国在心中感激天朝就好这种事。像是出兵打完就退之类的免费援助或者惩罚战争这种蠢事,陈天禾是决不可能干的。
※※※
当陈天禾正在快乐地重划世界地图、日本正在与美国战的昏天黑地时,希特勒的德国则在进行例行公事。除了拼命鞭打研发小组赶着他们造原子弹之外,就是和美国的例行交战。拦截英美轰炸机,继续轰炸英国,然後用潜艇轰炸美国之类的。
其实当双方实力没有太大差距时,这样的空中交战对德国是有利的。原因是德国可以从法国与比利时、荷兰等地的空军基地出发攻击轰炸英国,距离很近。而英美如果要反其道而行之,那麽他只能炸法国与荷兰比利时(这对德国来说不痛不痒),炸不到德国本土。要炸德国本土就必须通过这些地方,就会多一层到数层的拦截。简单来说,法国与荷兰、比利时等地,就是德国的前延纵深地带。
当然英美机队也可以选择绕行北海直接攻击德国本土,但这就意味着多出300~400公里的距离,约一个小时的预警时间,而德国海空军自然也可以前出拦截。甚至布署在荷兰比利时与丹麦的单位都可以投入拦截作战。
简单来说,如果只考虑德国本土,而不考虑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占领区的安全的话,那麽德国的地理位置就空防而言可说相当优越。再加上大量喷射机,更重要的是便宜又可以快速量产的喷射机投入,因此德国现在很安全。实际上,在过去几年中,希特勒从来没有觉得这麽安全过。
除了美国的原子弹之外。
美国可能造出原子弹,这事始终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希特勒头上,让他睡不好觉。
其实在陈天禾的前世,美国一开始并没有太过重视原子弹。原因就在於他垄断了这种武器,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反过来说,斯大林就非常戒惧,并且拼了命也要全力投入发展。但是在今世,由於陈天禾的介入,德国消灭了苏联,日本占领了夏威夷与澳洲,又用大杀器拼命屠宰美军,而德日两国都轰炸攻击了美国本土,造成了数十上百万的伤亡(因轰炸还在继续,因此伤亡数字稳定增加中)。因此今世的美国对任何大威力的武器都特别注重,原子弹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而这点反过来威胁了美国的敌人。
睡不好觉的希特勒脾气自然不好。元首大人脾气不好,就代表有人要倒楣了。而这些倒楣的人自然就是造成元首大人睡不好觉的元凶,美国不用说,正用潜艇轰炸中,双方你来我往,一个攻一个防,各显神通花招尽出,正斗的不亦乐乎。
再来就是始终不肯投降的英国。这英国一天不投降,他就一天是美国用以轰炸德国的基地。这样自然就引来了希特勒的痛恨。而德国海军在中国支援四条航母之後,凑齐了六条航母,对英国的登陆失败了,雷德尔就下令改炸英国海军军舰。大西洋虽然天候恶劣,但是航母还是很有用的,特别是泰山改级这种3.6万吨标排的大家伙。再加上德国人秘密武器多,将滑翔炸弹投入使用,又挂上了反辐射寻标头,因此很快的以战舰而非航母为主力英国海军就损失惨重,沉的沉伤的伤。而以目前英国人所剩的财力国力以及那些被大量轰炸炸的破败不堪的船坞与造船厂,自然是没有办法提供太多的修理支援能量,於是大量受损英**舰只好前往美国进行修理,连修理费也要由美国人买单。当然,美国人的说法是租借,也就是以後总有一天英国人要还的。可是看目前世界的局势,没有人能对英国的偿债能力抱持多少信心。
而仗打到现在,美国人的钱可花的多了,租借贷款出去的钱已经超过1500亿美元(其中700亿流入中国口袋),达到前世的三倍,涨幅还有越来越高的倾向。原因很简单,当英国有印度、中东、澳大利亚殖民地的时候,他可以从这些殖民地获得财力、资源与兵力,因此至少可以在部份上自给。但是当英国一一失去这些殖民地後,对美国的倚赖也就越来越高,更不要说国土被大量轰炸,人民大量伤亡,还需要额外投入进行救济、修理、重建等工作了。
花了这麽多钱,又迟迟无法看到胜利的曙光,美国人不耐烦了。於是他们努力寻找能一?定音的方案。原子弹当然是一个,但他造的慢,之前又被德国阴了一回,短时间内不能指望。其他比较直接的,就是发展自己的秘密武器,以及模仿德国的秘密武器了。
美国人最在意的,是德国的大型火箭。其实说到火箭,英美盟军也有发展,并且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的成果其实并不弱於德国多少。问题在於双方的研究方向并不相同。
英美研究的方向是固态火箭,这种火箭便宜且储存方便,是小火箭的第一选择。美国使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出不少空对地与地对地火箭。问题在於,固态火箭燃料比冲不足,也不方便动态改变输出,要拿来做重型火箭并不容易。不是说作不到,而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研究与测试。
而德国则比较注重液态火箭,或者应该说,德国人从一开始就专注研究重型火箭。这是因为德国之前受凡尔赛条约限制,不能明目张胆发展空军轰炸机,於是只有寻找其他不受限制的方法。其中火箭是最有前景的一个。这也就是为何德国率先推出V-2这样的重型火箭狂轰滥炸,而在小火箭中譬如单兵反坦克火箭、陆军火箭炮与空射对地火箭这些项目中反而落後英美甚至是苏联的原因了。
研究方向不同没关系,美国可以设法仿制。但是问题在於,不管是德国打到英国的V-2,或者用潜艇打到美国的V-4,都是用四五倍音速落地的的家伙。其中当然也有不少未爆弹,但是以这种速度落地的火箭,即使不爆,也都撞烂了。因此美国能获得的样品就比喷射机、滑翔炸弹等残破的多,虽不是完全没有参考价值,但在仿制上就有很大的困难。
不过滑翔炸弹和喷射机的仿制上却相当顺利。其实美国自己就有滑翔炸弹计画,而且是有动力的,不能称滑翔炸弹,而是应该叫做大型空对地飞弹,这是被称为蝙蝠火箭的家伙。因此德国的滑翔炸弹只是作为参考,发展起来很顺利,用到战场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喷射机方面,美国从英国取得了几十架被击落或迫降的Ta-183,运回美国後,经过拆并组装,成功拼出了两架可以飞行的飞机进行了几次试飞,又画出蓝图,目前已经开始根据这款新型战机开发自己的新型喷射机了。美国采用以成熟飞机改装发展的方式,由F-84衍生出後掠翼的F-84F以因应战争的需要,预计在47年底到48年初就可以服役。而全新型号的飞机也在进行,即北美公司的F-86,不过这就比较慢了,47年中才开始试飞,最早也要到48年底才能服役。这样在目前,就只有依靠现有的装备来和德日对抗了。
※※※
46年12月6日,美国在澳洲扔下了原子弹,不是只有震慑到日本而已。实际上也震慑到了德国。当时德国虽已试爆了第一颗铀弹,证实了核爆理论及其威力,但却还没有累积出能够做出第二颗原子弹的材料,直到47年3月,德国才凑足了钸原料,造出第二颗原子弹。这也是德国的第一颗实战型原子弹。
而美国人在46年12月内就连续扔了两颗,47年6月又扔了两颗。德国人很容易就判断出,美国的钸原料累积速度是每三个月一颗原子弹,是德国的两倍。这若不是美国钸产炉的产量是德国的两倍,就是美国有两具钸产炉。而虽然希特勒已经下令新建另外三个钸产炉了,但要到48年3月才能完工。在这之前,德国就只能每半年累积一颗原子弹。
德国人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新的钸产炉不会消耗太多电力。因为他们也采取烧铀来生产钸的方法提高产量,原本的铀产量虽然要累积来作原子弹要花上一年半,但是拿来驱动钸产炉造钸弹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甚至钸产炉还可以提供额外的电力输出。也就是说,造原子弹最难的第一个门槛――生产出足够的铀――德国人已经跨过去了。再来就是等新的钸产炉造出来,就可以用每半年造四颗,或者说每一个半月造一颗的速度来量产原子弹。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按照美国人的生产速度,他们应该会在47年9月份造出下一颗原子弹。而这东西会被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原本在46年12月美国在澳洲扔下原子弹时,德国参谋部就有人建议希特勒停止用潜艇向美国发射V-4飞弹,以防触怒美国,使美国向德国扔原子弹。希特勒考虑之後拒绝了,他反问说:「我们当然可以停止攻击美国,但是美国人会停止攻击我们吗?是美国人先攻击我们的。美国轰炸机对德国的轰炸还在继续,我们单方面停止攻击,只会暴露出自己的胆怯而已。攻击必须继续下去,直到美国人愿意停火为止。」於是德国对美国的轰炸并没有停止,只是尽量加快了原子弹的生产进度。另外,此时希特勒也下令让军方立刻开发可以投掷原子弹的大型火箭。
希特勒要的火箭开发的很快。实际上,如果是要开发能运送4吨原子弹从德国射向美国的火箭,肯定不是几年内可以完成的。但是希特勒只要求能打到美国而已,不要求从德国本土发射。於是德国的火箭科学家把设计中的A-10火箭改一改,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德国的A-9加A-10火箭,是用70吨的A-10作为第一节火箭,16吨的载人A-9为第二节火箭,最终把1000公斤弹头投送到4800公里外的目标。德国人把第二节的A-9火箭取消,换成4吨的原子弹酬载,这样射程就剩下1500公里左右。因此需要由特别改装的六型潜艇携带与发射,一次还只能戴一发。这款火箭的编号为V-5。
到了47年六月,美国人将两颗原子弹用在澳洲,德国也造出了一枚实战用原子弹,终於让希特勒有了些底气。但这还不够。这时参谋部有人提议要公开试爆原子弹以吓阻美国,但立刻就被驳回了。原因是德国现在就只这一颗,爆了就没了。美国的原子弹生产速度是德国两倍,肯定会先於德国造出下一颗原子弹来,到时候美国若是把它扔在德国,德国就毫无还手之力了。公开试爆不是不可以,但起码要等到原子弹屯的够多了之後才能进行。
随後发生在澳洲的美日大杀器混战让德国人大开眼界,也让他们了解到这类大杀器的大规模使用会有什麽样的结果。实际上,这并没有阻止美国与德国将原子弹投入使用的想法。从来都没有。杜鲁门等美**政高层,以及希特勒与其他德国高级将领都一致认为,应该尽速囤积原子弹,以便用其彻底击溃敌人。简单来说,在他们看来,原子弹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吓阻的。所有人都认为,原子弹是一种有用的战术战略兵器,其吓阻能力是顺带的,先扔原子弹以後,恐吓敌人投降,若不投降就再扔。
实际上,前世中美苏冷战时的核吓阻理论是到1980年代才成熟,究其根本原因,不在於原子弹本身,而在於双方都拥有足够数量的原子弹。简单来说,当双方都有成百上千颗原子弹,那麽考虑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就有机会结束战争或阻止战争爆发。但是当早就处於交战中的双方都只有几颗乃至於十几颗几十颗原子弹,并且只能以几个月一颗的速度生产囤积,那麽双方的唯一想法就是尽快生产原子弹,并将其扔到敌人头上去,以迫使敌人投降,或者至少是使其同意停战。
别的不说,前世的60~70年代,美国在面对俄军具有绝对数量优势的装甲洪流时,其标准想定一向是一开战就大规模使用战术核武,以此来削减乃至於阻止俄军装甲部队的冲力。而俄军也发展了大量用以轰炸北约空军与防空基地的短程战术核子飞弹用来辅助突破。
而原子武器的破坏力与杀伤力,那不是问题。一战中交战双方均大规模使用毒气,前後持续了数年之久,导致了130万人的直接伤亡,以及一倍以上数量的军队毒气恐惧症与士气影响,也没有因此而让战争的结束。二战中,不管是前世今世,苏联光军人就阵亡了超过一千万,还要另加几千万的平民,德国则是阵亡550万军人与近200万平民,也没有因此而投降。唯一打到最後被吓阻成功而投降的,就只有日本。不过原子弹对日本造成的伤亡只有零头而已,封锁带来的饥饿,持续8个月的燃烧弹轰炸,以及苏联参战等都有造成影响。
至於原子武器的大规模杀伤力导致的人道问题,这从来就不在各国政府的考虑之内。不要说陈天禾前世美英与德国都用大量轰炸机与燃烧弹攻击城市,造成总计数以百万计的平民伤亡。在今世他们也这样干过了。至今为止英国本土遭到燃烧弹轰炸的平民伤亡已经超过500万,美国也有超过140万的平民伤亡(含核工厂遭轰炸後的污染伤亡),而即使是防备严密的德国,至今也在英美盟军伟大的自由民主军队的大规模轰炸下累积了超过180万的平民伤亡。
这就是战争,在胜利之前,没有人会对敌国平民伤亡提出任何关心或者质疑。此正所谓「战争不作为胜利者来结束就毫无意义」。
※※※
47年9月,德国预期的美国再次使用原子弹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实际上是前往轰炸东京时载机被击落),而德国的第二颗原子弹也造好了。希特勒於是放下了心来,认为美国人应该不至於向德国投掷原子弹。在他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善意的表现,於是他派人向美国再次提议,要求两国停战。不过美国人并没有答应,还是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至少必须撤出目前占领的领土。这让希特勒非常不解,并极为愤怒。
希特勒放心的太早了。12月,美国的下一颗原子弹造出来以後,也许是因为担心上一颗原子弹已经落在日本手里,也许是担心这颗新的原子弹会遇上同样的情况,唯一肯定的是,美国人并不知道德国已经造出了自己的原子弹,於是美国人把这颗新的原子弹用在了德国。
47年12月13日午夜,一个中队B-36由美国本土起飞,在由英国起飞的F-84F护航之下前往德国。吸收了上次的教训,在由B-36改装,用以抛撒箔条的两架干扰机支援下,机群成功穿越了德国的防空网,於凌晨飞抵汉堡,以布洛姆.福斯造船厂这个德国U艇制造重镇为目标,扔下了一颗原子弹,彻底摧毁了造船厂以及其两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建筑。当场炸死5万人。
第二天,美国政府发布新闻,要求德国立即投降,否则就要再使用原子弹了(实际上这是虚言恫吓,美国此时并没有另一颗可用的原子弹,还需要再等三个月)。
※※※
希特勒勃然大怒,心想只有你会用,我就不会?他立刻下令发动报复。
德国人的动作很快,德国海军把V-5装上潜艇,前往大西洋,在12月24日晚上抵达发射地点,向美国发射了一枚原子弹。
这枚原子弹落在了纽约,杀死了30万人(纽约人口密度太高,伤亡特大)。这一天後来被美国人称为血腥的圣诞夜。
事情尚未结束,12月26日中午,第二艘潜艇发射了另一枚V-5,摧毁了底特律,展示了德国对美国纵深目标的核打击能力――底特律离最近的海岸线有800公里之远。这一次美国人的伤亡为20万人。
12月27日,希特勒发表公开演讲,宣称「德国已经做出了答覆」,反过来要求美国立刻投降,否则必将使用「正义之火」将美国「从地图上彻底抹去」。这当然也同样是虚言恫吓了,德国同样用完了原子弹库存。
※※※
虽然德国的核攻击给予美国人巨大的震撼,但是理所当然的,美国政府拒绝了这个要求。後来许多人认为,如果希特勒这次提出的是停火与谈判,也许杜鲁门就会接受了。但是也许是经过美国人的恐吓与刺激,也许是前几次停火的要求屡次被拒绝,也许是自认为已经表现出善意却被美国人甩了一个大耳光造成的反弹,不管是什麽原因,此时的希特勒变得无比强硬。而拥有同等甚至是更强大的军力与核武生产能力的美国政府,自然不会接受投降这个条件。
於是双方继续僵持。美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以及德国对美国的潜艇轰炸仍在继续。唯一的差别是,德国由於布洛姆.福斯造船厂被摧毁,使後续U艇的生产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是产能的影响,由於现役潜艇的存在,不会马上表现出来。
惨烈的战争仍在继续。
※※※
47年底到48年初,美国致力於加强空中轰炸的进攻力量,而德国则主要把精力放在防御力量上。美国的新型喷射机F-84F开始大量生产,同时也开始增加超重爆B-36的采购数量。而德国方面,由於缺乏前进基地,因此其重型轰炸机的生产并未增加。德国不是造不出能轰炸美国的六引擎乃至於八引擎超重轰炸机(相关设计均已立案),问题在於即使造出新型的长程洲际轰炸机,德国也造不出可以护航的战斗机,双方的关键差距就在於英伦三岛的存在。
为此,德国将轰炸主力放在潜艇与飞弹上。德国海军扩张了潜艇工厂(从46年就开始扩张了),建造更多的潜艇船坞、洞库等,并生产了更多的潜艇,大部分是用以轰炸美国的飞弹潜艇。
而在本土防御上,今世的德国空军力量处於优势地位,远非前世那样被英美空军压着打那样可比,其高低搭配生产的大量先进喷射机已经能有效遏制美英的昼间轰炸力量,但是在夜间拦截能力上仍然有所不足。德国已经建造了大批的雷达与携带雷达的活塞与喷射型的夜间战斗机,还装备了空对空飞弹(线导X-4)。但是盟军轰炸机在夜间的突防率依然非常高,达到50%以上。因此德国全力寻求其他因应的方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防空飞弹――这也是德国的秘密武器之一。
在46年中之前,德国并没有把重点放在防空飞弹上。虽然有指定小组进行研发,然而盟军的夜间轰炸虽然突防力比较高,但实际轰炸效力是很低的,毕竟夜间看不到地面目标。而防空飞弹属於防御性装备,只能用於防御,因此德国空军宁愿加大喷射机的生产,这除了防御外,还可以派到英伦三岛上进行攻击作战,从根本上破坏盟军的攻击力。
但是46年中以後,情况发生了改变。美国的新型轰炸机装备了雷达瞄准器,这是使用雷达扫描地面,以回波造影进行地面目标判断的装置,可以在多云的阴天与夜间使用,虽然精度依然不如白昼晴天的目视瞄准,但命中率已经比传统的夜间盲目投弹高了许多。这因此使德国夜间防空的需求与压力增大了起来。
而到了47年中与年底,德国生产出原子弹,特别是美国在德国本土扔下原子弹之後,问题就更迫切了。原子弹对於命中精确度的要求很低,再者,他可以由小规模的机队携带与投掷,因此而增加了突防能力。只要一架携带原子弹的轰炸机成功飞到目标上空,就可以摧毁或至少重创目标城市。因此德国必须要发展能够在夜间拦截轰炸机的武器。地对空飞弹项目的优先度因此而被提?到最高,仅次於原子弹的生产。
原本在44年、45年,德国就有好几款发展中的地对空飞弹。但因为前述的原因,以及轰炸美国的飞弹的需求压着,因此虽然有少量生产,但只有少量配置使用,并逐渐进行性能改良。到了47年底,才开始投入大量生产,并配置到德国本土各城市与边境上。其中包含梅赛施密特公司由e-163计画修改而来的龙胆草飞弹(Enzian),由V-2缩小修改发展而来的瀑布飞弹(asserfallissile),以及最後成为德军防空飞弹主力,射程32km,射高10.7km的蝴蝶飞弹(HenschelHs117Schmetterling)。
由於技术上的因素,德国的这些飞弹都是由操作员使用摇杆看着雷达幕控制,也就是使用人工指挥导引的方式。实际上,全自动的雷达指挥导引乃至於半主动雷达控制,在当时只有中国掌握,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因为帝国在特斯拉的协助下,於1925年就造出了首部雷达外加成熟的远端遥控系统,并在其後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持续不断进行改善,再加上帝国半导体研究与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才有办法把雷达系统整合进野战防空系统,甚至把雷达接收器整合进飞弹之中。德国美国没有花上十年八年的时间,是办不到这一点的。
附带一提,除了雷达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数位处理技术外,在火箭与飞弹技术上,包含液态火箭与固态火箭两个方向,帝国目前的技术水准都远远高於德国与美国。这主要并不是因为帝国工艺技术比较好――虽然帝国从45年激光(测量)数控机床正式投入生产後,工艺技术与生产技术已经高出美德两国,并且跳跃性的拉开了10~20年的差距――而是因为从1924年,陈天禾就开始往火箭推进实验室中投入大笔资金,并持续了二十几年实验所累积的经验与资料的缘故。再加上计算机技术带来的超大计算能量这个倍增器的效果(在几乎所有领域均有这样的效果),目前帝国火箭科技领域,起码比德国超前15年,比美国超前20年。目前的帝国火箭技术,大致相当於前世1965~1970年代美国的等级。
回到正题,德国因为战争压力,於47年底到48年初开始大量部属蝴蝶飞弹。而美国方面则缺乏压力,因此这方面几乎没有发展――不是说美国没有被攻击的压力,而是德国用以轰炸美国本土的主力V-5飞弹以目前的技术是根本无法拦截的,即使用防空飞弹也不行,必须等技术累积到能将雷达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整合到防空系统上面,也就是帝国现在的等级,才有一点拦截的机会――而是把力量放在以海军清扫与攻击德国潜艇之上。
德国的努力产生了效果,48年初以来,盟军的夜间轰炸行动的突防率大幅下降,同时轰炸机损失则暴增。但不幸的是,这种努力还是不足以完全排除最大的威胁,也就是有干扰机伴随的重轰炸机的夜间突袭。
48年3月17日午夜,德国遭到了美国第二次原子轰炸。这次受攻击的是德国北部重镇不莱梅,目标是44年建造,用以建造U6D型潜艇,代号「瓦伦丁」的造船厂。此次攻击造成3万人死亡,并使船厂完全损毁。
德国的报复来的很快。虽然现在的德国的原子弹生产速度是六个月一枚,但上一枚德国原子弹是在47年9月出厂,到48年3月累积的钸正好可以组装一枚原子弹。於是在48年3月28日下午两点,德国飞弹潜艇U-1125从墨西哥湾中部浮起发射V-5飞弹,摧毁了位於沃思堡(Fortorth,德州达拉斯市以西50km)市郊的美国康维尔(Convair)公司的飞机组装工厂。这个工厂厂房长达数英里,可以同时组装50架B-36。这一击完全摧毁了整个工厂,破坏了正在组装的50架半成品B-36以及正在旁边机场上维修与最後涂装的46架B-36,同时杀死了正在工作的2万名工人与士兵。
德国人的这一击非常狠辣,一口气消灭了美国B-36重轰炸机80%的产能。虽然美国因应战争的扩大,已经建立了另外两个新的更大的工厂,但尚未能完全发挥产能,最大的产量与最多的熟练工人,都在沃思堡的这个康维尔的老工厂中。
附带一提,德国用以攻击的相关情报依然是由帝国提供的。在陈天禾的指示下,从46年中开始,帝国情报局的附属单位「国家地图中心」,这是个专门判读卫星照片的单位,开始逐渐将侦照到的一些美国重要军事基地、港口、机场、工厂等的照片――自然是处理过後的――与其座标位置的副本提供给德国与日本,以方便他们进行情报判读与攻击。其中飞机工厂特别是重型轰炸机的工厂是最好判断的,因为工厂周边会有巨大的机场与空地,上面通常停满刚出厂的大型飞机。如果是战车或是战斗机,可能会因为太小而不好分辨,但是长宽均达数十米的重型轰炸机实在太明显了,特别它们又常常整排摆放。
即使挨了这重重的一击,美国依然没有投降或停火的打算。因为美国人很快地从攻击间隔中判断出,德国人的原子弹产能是每三个月一发。当然这是误判,虽然德国的前两次攻击都是在三个月前,但其实德国人的第二发原子弹是在半年前就造出来的。而同样的,美国人也不知道,德国人有新的三具钸产炉在本月完工,其提供的额外产能可以让德国达到每一个半月生产一枚炸弹的速度。
而美国人在科罗拉多州核工厂中有两具钸产堆,可以达到三个月一枚的产量,而新的核工厂则建立在南达科塔州与北达科塔州交界附近,位於密苏里河支流旁的波洛克(Pollock)市郊。这个上个月刚完成的工厂有多达4具的钸产堆,加上原来丹佛核工厂的产量,将可以每个月累积出生产一枚原子弹的钸原料。因此美国人估计,在原子弹的生产上,自己占有三倍的优势,可以用这个优势压垮德国人。
而更重要的是,今年是大选年。虽然自知机会渺茫,但是杜鲁门依然打算作最後的挣扎,博他一博,这是所有政治家与政客的本能。这样的情况下别说投降了,即使是只停战,他也将失去最後一丝的当选机会。无论如何都要撑到年底,撑到大选结束,他续任总统为止。当然如果他连任失败,接下来的事也轮不到他来担心了。
因此世界大战也就注定要继续进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