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爆-
九月六日,中德外长在莫斯科联合发表声明,表示要「推动全世界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打倒万恶的殖民主义者」、「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和「促成国际合作」云云。声明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为上述问题的基础和指导原则。
同时,两国外长还在宣言中指出,中德对苏战争,是为了把俄罗斯人民从邪恶势力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对俄罗斯的处理也将遵循上述原则,按照民族分布组建新的国家和政府。
这一篇文章做下来,看似与《大西洋宪章》相仿,强调的问题却截然不同。直接把德英之间的战争,定义为一场反抗殖民主义的解放战争。事到如今,德国的扩张已到了极限。再说,德国的扩张,多是采取扶持傀儡政府的方式,直接吞并的少之又少,且多为德裔人口占多数地区。这个声明不仅不影响德国的战略,还会为之服务。顾维钧稍微暗示,德国人便心领神会,双方默契的通过了这一宣言。
说白了,《莫斯科宣言》一文不值,都是「假、大、空」的样子货。但是,这篇宣言的发表,却为各殖地国家提供了另外一个选择。反正也不花费什麽,骗不到也没有损失,骗到一个是一个。不过,在强大实力的支持下,不少国家自动自觉地就靠了过来,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宣言说的很好,但并没有具体成立什麽组织。陈天禾是想把未来的联合国放在本国,但时机尚未成熟,帝国的中立立场还是很宝贵的,不能与德国绑在一起。帝国在後来成立了一个世界友好联盟,简称「世联」,吸纳了兰芳共和国、锡金、不丹、尼泊尔、泰国等几个附属国家,以为将来作准备。德国连个架子都没有成立,希特勒才不想成立个机构从他手里分权的。这些都是後话了,说一下,也就算了。
在中德外长举行会议的同一时间里,中国开始了另一个意义深远的行动。早在帝**控制了西西伯利亚广大地区後,帝**就有准备,有步骤的对当地居住的苏联人,全面进行登记,并发放有效证件。这在当时只是个极普通的行动,帝国的花费大了点儿,登记的详细了些儿,却也没有人放在心上。
毕竟,这样登记可以极大地限制苏联抵抗力量的活动,控制局面,短期内的效果显着。谁知道,帝国还有更深远的祸心。
从八月下旬起,帝国驻军借口游击队在边远地区活动,而将当地的男性青壮居民全部强制性撤离。逾期不撤离,还在当地活动者,一率按游击队处理。但上了闷罐车,情况就变了。中方不顾苏联人的死活,直接将其关在车里,每天仅保持空气流通,一直将其运到了卡马河以西的中国控制区域里。
附带一提,不是全部撤离,而只是撤出男性青壮以及已婚家庭。未婚或已寡的年轻女性则留了下来。事实上,这很多,特别是寡妇非常多。由於帝国此前的计画,俄国青壮伤亡极端严重,近乎全灭,因此几乎是每十个家庭里面,就有七家少了男人。这也大大减少了迁移的需求。
由於一切行动都是在帝国控制区域里进行,直到九月底,运抵该地区的俄罗斯人数量太多,帝国方面控制不住,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德国人才发现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对德国人的抗议,帝国不但置之不理,还正式将生活在西西伯利亚各地的俄罗斯、白俄罗斯等俄国主要民族居民,都强行装车运往卡马河以西,即未来属於德国地盘的区域。德国人是百分之百地不满,却因沿途都在帝**的控制范围内,也无力阻止。只好加紧进攻喀山――帝**撤离是以战斗结束为始的,并通过外交途径紧急与中方磋商。
当时,帝国外长顾维钧正与德国、犹太人代表进行秘密会谈,商议如何安置犹太人。在接到了德方的强烈抗议後,早有心理准备的顾维钧表现的很为难,在德国人反覆抗议後,才主动提出继续接收犹太人,以换取德国人的默许。三方遂达成妥协,签署了「邪恶的(阿拉伯人语)」秘密协议《伏尔加格勒协约》。
协约规定:中国继续无限制接受犹太人入境,暂时居留;德国不干涉中国将俄罗斯主要民族居民驱逐到伏尔加河与卡马河以西的行为;犹太人出资,中国以优惠价格提供装备,并帮助训练一批犹太部队;该部队应当在随後的德军向中东的进攻中,配合德军作战,中国应并派出军官指导其作战;德国同意在占领巴勒斯坦以後,帮助犹太人在当地建国,成立犹太国家,并为犹太人迁移提供便利。
其实,德国还有一个更好的建议,就是在马达加斯加岛建立犹太国。中国也很赞同这个建议。然而,实际困情况却不允许。
马达加斯加为世界第四大岛,位於非洲西南,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海岸线长5000千米。全岛由火山岩构成,境内河流纵横,资源丰富。东南沿海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季节变化不明显;中部为热带高原气候,温和凉爽;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全岛面积在六十万平方公里上下,当地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十一个人。当地人又与犹太人没有历史宗教上的冲突,犹太国成立後,不会面临过多的危机。但那里是法属殖民地,目前在英国的控制中。自日本把注意力转回太平洋後,占领当地更是遥遥无期。犹太人想在马岛建国的话,就得等德国占领非洲,才有希望。
德国人等不了,中国人等不了,犹太人也等不了。众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犹太人犹豫再三,还是选择了先在巴勒斯坦建国。当然,如果有机会的话,犹太人也不反对再在马达加斯加建一个。说句实在话,三方都以为该方案希望渺茫,还是占领中东现实一点儿。
从利益上分析,德国需要石油。高加索油田才部分恢复生产,罗马尼亚的油田供应不了全欧洲,德国迫切需要占领中东。而从另一个主体来说,中国也需要石油。这东东总是多多益善,光靠伊朗,并不保险。中国不希望直接与美英军队交战,但中国需要控制中东,至少中东犹太部队就等於是中国的代表。要不然,中国怎麽会如此热心,又是训练部队,又是派教官的。
附带一提,经由士官团的卓越工作,陈天禾成功的保住了阿拉伯半岛的石油秘密。但是英国人还是在30年代中期於摩苏尔挖出了大量石油。不过没关系,他本来就没想过完全独占中东石油,伊拉克中北部就让给德国好了,帝国只要掌握阿拉伯半岛就行了。
至於犹太人,实力最弱者并没有什麽发言权。能够建立自己的国家,还想要求什麽?犹太人也不能再奢求更多了。德国与阿拉伯人关系还不错,但把犹太人赶到阿拉伯人的土地上,总要好过令其待在自己的土地上。一个「邪恶」的协议,就此达成。
三方在此协约中,均有其利益所在,很快便落实执行了。德国人不喜欢犹太人,却也不反对有犹太炮灰。
根据情报局的估计,在苏联战场近三年漫长的战斗中,德军损失惨重,各种原因(战死、伤残等,不包括受伤痊?者)累计损失人员接近230万,多数是役龄青壮年。而德国只有八千万人口,男男女女各一半,即四千万;其中青壮年约四分之一,即一千万。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参军入伍,有些人身体不健康,不适合作军人,这就要去除一部分。可以说,在40年德军进攻苏联时的八百五十万,是德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处於顶峰的时期。其後,就每况愈下了。按人口的自然成长看,德军每年可以获得的补充,不过是五六万。三年累计也不会超过二十万,而德军则在三年中损失了230万。
附带一提,根据帝国情报局在43年底从缴获的苏联文件分析,从41年五月到43年10月的两年半之间,苏联伤亡更为惊人。其人口损失超过4500百万,已经远高於陈天禾前世的数字。这除了多了帝**的大肆轰炸与攻击歼灭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德军的杀伤力被大幅加强。别的不说,光是德军制式手动步枪换成半自动步枪,就不知让苏联多了多少冤魂。不过德国也不是没有为此付出代价就是了,其230万的伤亡也不小。
加之,德国控制了全欧洲的广大领土,需要在各国分兵把守。以南斯拉夫为例,铁托的游击队可不是好惹的。如今总算是从苏联这个大泥潭里,拔出一只脚来。然德国还面临着美英两国的进攻,希特勒迫於欧洲形势,就在43年中连续从苏联战场抽调兵力,否则苏联也坚持不到现在。
不管怎麽考虑,德军需要兵员补充,需要炮灰,需要新血,以维持战线,这是不争的事实。犹太人由中国训练扶持,代表了中国的某些企图,德国也不能不加以考虑。犹太人除了中国,再没有依赖,不想德军把犹太部队作炮灰,也需要有中**官为其争取。
综上所述,一支不伦不类的,由中**官和犹太军官共同指挥的犹太部队,迅速成立了。
兵员不是问题。不说中国已经接收了二百多万犹太人,在中国大肆向伏尔加河以西运俄国人的时候,德国人也迅速组织了大批运力,全力向西伯利亚运送犹太人。只是由於距离较远,人员分布分散,德军没有准备,动手时间晚等种种因素,中国人在43年将生活在伏尔加河与卡马河以东的一千多万俄国男人与家庭运到了欧洲,扔进简易房完事。德国人才运了五百多万犹太人到西伯利亚。不过,这也足以完成兵员的招募了。有犹太拉比(犹太教神父)支持苏联对德作战,就有反对派。这些都不难。光是从德军的战俘营中,找到的犹太人就有五六万,多少也受到过一些训练。
中国将所有俄罗斯主要民族居民送往欧洲,却没有动当地生活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世代居住在此的少数民族,还直接给予了中国国籍。这不是什麽荣誉,而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税收教育等优惠政策,是所有人共享的。类似《宅地法》这样的优待,却必须得拥有中国国籍才可以的。《宅地法》的实施,迅速瓦解了当地人的抵抗意志。要知道,这些人在沙俄/苏联统治时期,都是受到歧视的。
稍为晚些时候,其他族裔当地居民的积极争取,加入「治安维持会」,努力配合中国驻军抓捕游击队等抵抗力量,也陆续获得了加入中国国籍的资格。游击战术放在别人那里可以用一用,陈天禾可知道它的缺陷。迁移走所有的俄罗斯人,断了它的补给、消息来源和兵力补充,又笼络住其余居民,使之为我所用。意图抵抗者在居民点存不住身,在边远地区又起不到什麽作用,自身生存都成问题,还怎麽抵抗。
在这二百六十多万少数民族和五百多万犹太人的大力协助下,西伯利亚的局势很快就得到了控制。44年夏天,移民大潮浩浩荡荡向西伯利亚进军。从此以後,中国牢牢地把这块土地掌握在手中。
冬天的强制性迁移,是一件很悲惨的事。很多「人道主义者」强烈谴责中国的这一举措。他们宣称,因此死亡的俄罗斯人和犹太人数以百万计。这自是污蔑了。犹太人迁移到西伯利亚,会按家庭成员分配到一所合适的住宅、少量燃料和食品。俄罗斯人被迁移走的足足是犹太人的三倍,犹太人的住宅当然不成问题。
而俄罗斯人的待遇就差很多了。他们抵达欧洲後,会被强制劳动,修建了大片大片阴暗潮湿的半地下式简易住房。这些住宅也被描写成了吞噬人生命的魔窖,却使绝大多数俄罗斯移民渡过了寒冷的冬季。并不是说,俄罗斯人没有因移民死亡的。确切的数字已不可知,但後来的历史学家根据当时的资料研究发现,迁的移俄罗斯人在一千三四百万之间,死亡者则在二三十万之间(多死於疾病),即百分之二。这不一个值得夸耀,却是可以接受的数字。
陈天禾在当初接收犹太人的时候,曾同意为犹太复国组织训练部队,几年下来也训练了一支一万二三千人的犹太师。犹太人有意以此为骨干,中国也有心扩大其在犹太人中的影响,默契地在训练中增加了许多内容。训练完成的部队,倒有几分教导师的意味。
在44年初,以犹太师为骨干,并补充了大批的「退役」中**官在其中,中国在西伯利亚组建了一支庞大的犹太部队,包括六个满员师和一个炮兵旅。其中,满员师又包括两个装甲师、两个步兵师和两个轻步兵师。所有这些部队,都曾拉到新疆沙漠里,做好了适应性训练。
派遣到犹太部队的孙立人准将,授予临时中将军衔,评价说,这支半数人只完成三个月新兵训练的部队,没有什麽战斗力可言,给予他两个中国师,他就能轻易地打败它(指该部队)。不过,古德里安将军参观过犹太军队的训练後,还是基本满意的。配备了拉比的犹太部队,又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斗,训练极度刻苦,作战意志相当顽强,精锐的装甲师可以配合德军进攻,其余部队也可以担当守备部队。德过人也没有更多的期望了。
顺便说一句,德军在进攻喀山的时候,没占到便宜,反而不大不小的吃了个亏。不是说,德军没有攻克喀山,胜券在握的德军为了减少损失,以围困为主,才令苏军坚持了两个多月。一认真,苏军很快就吃不住劲了,德军在十月七日即行攻克喀山,消灭了苏联。但斯大林早已下了同归於尽的决心,准备了一颗固定式的原子弹。苏联的原子弹研究始终很受重视,但为技术条件所限,苏联原子弹重达三十吨,没法投入实战。不过用来同归於尽,还是绰绰有余的。
陈天禾听说消息後,不由得出了身冷汗。多亏答应了希特勒,不然的话,这颗「蛋」就被中**队吃了。这颗原子弹的威力不是很大,测量当量约二千七八百吨,不算什麽,德军直接损失也就二千几百人,但後续的辐射杀伤就很麻烦了。就是因为爆的不彻底,所以这颗原子弹实际上成为一颗未完全爆炸的脏弹,污染十分惊人。在中国方面的强烈要求下,中国得以派出人员参与到原子弹的实战杀伤研究和对被辐射德军的治疗中。自然,中国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这就不必细表了。
※※※
没有抓到斯大林,却白白搭进好些人。德国人吃了个哑巴亏,还没处说理去。在专家指出後,才知道真正的损失在後面。希特勒一怒之下,把顽抗到底的喀山俘虏尽数处死,并把叛变的喀山守军都扔到矿山去挖石头。
当然,这还要托苏联梅赫利斯将军的福,若非他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带头投降。并组织人员,阻止了斯大林准备就绪的,遍及全城的近万吨「易燃易爆危险品」还有储存的芥子毒气被引爆。否则,这些军火炸药毒气一旦爆炸,不仅德军的死伤会立即翻上十倍八倍,也把全喀山的人为斯大林殉葬了。
希特勒再生气,也还是放过了这些投降的苏联高官。这些人多少有写号召力,可以协助德军维持在俄罗斯的统治,提供情报什麽的。不过,喀山是白占领了,在随後的几年里,进攻喀山的德军和苏军喀山守军、高官、喀山居民等,反正所有在场的人都陆续患各种各样的疾病,一批批死於非命。
这些都是闲话,说过就算。希特勒总算征服了俄罗斯,完成了前所未有的伟业,怒气很快就消失了,他一面封锁了核爆炸的消息,一面兴高采烈地向世界夸耀自己的胜利。
德国民众也彻夜狂欢,热烈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打法国才用了四周,损失人员不到苏联战场的零头,失败的阴影几度笼罩住德国人。如今终於胜利了,德国人自发地在全国各地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以示庆祝。希特勒的声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人们向一切代表他的标志致敬,向一切与这场战争有关人和物欢呼。
希特勒好大喜功,又从前线调回兵力,趁机进行了胜利大阅兵,并亲自出马公开发表了演讲,把为期一周的庆祝推向了**。
对希特勒而言,狂欢很早就结束了。苏联完成了核爆炸,虽然因技术原因,没有办法投入实战,美国却不会如此。希特勒可不会看轻美国的技术,在德国的军工里,就采用了大批美国提供的最先进技术。庞大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美国对原子弹研究起步晚一点儿,却也没多久,苏联能完成,那美国也快了。如果美国率先完成了原子弹,那德国就非常被动了。作为一国的领导人,希特勒在战略眼光上,还是很敏锐的。
至於中国,早十年就开始研究了,从中国派出的专家和医生,对此等情况也有很深的造诣。德国方面判断,中国应该已经完成了原子弹的研究。从结论再去寻找证据,总能找到许多;通过秘密途径向中国请求帮助,试探的结果也证实了判断。原来没有例子,还可以骗自己,如今希特勒对此则深信不疑了,其心态愈发的着急。说直接点儿,原子弹不像其它东西,别人有自己没有,那真是睡觉都不踏实的。
德国研究也早於美苏,却进展缓慢,希特勒的不满已无法抑制,遂决定对德国的研究机构进行清洗。在获得的苏联技术後,拿来与德国的研究加以比较分析,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德国的理论研究早已完成,在希特勒清洗过後,研究速度一下子加快了许多。
对比德国人的狂欢,中国民众的庆祝,就显得有节制多了。中国民众从来没有觉得会失败,对苏战争完全是一场趁火打劫的瓜分行为。战争进行了一年多,中国也没有进行全国总动员,中国总兵力也只有四百多万,直接参与到苏联战场的,不过区区三百万。至今为止,中国国防部公布的伤亡才三十七万多人次,仅为参战兵力的百分之十二强。
在短暂的庆祝後,中国民众的注意更多的集中在西伯利亚。国会已经通过决议,决定在西伯利亚实施《宅地法》,标准就按照北海的标准,即每个成年男子可以申领40公顷土地。另外伏尔加河、卡马河以东的欧俄平原,因为纬度较低,水土肥沃,因此宅地标准就缩减,为20公顷土地。
从战争开始以来,农产品的价格一路上扬,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自己有地的农民生活上,也许没有生活在城市里便利,收入却远远超过了工人。
而且,中国的公路建设一日千里,已接近三百万公里。买车又不是很贵,普通二手车才三四百元,节省一点的话,多数人家都买的起,更别说是自己有地的农民了。一句话,技术进步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气候也不是难题,大棚和覆膜技术的出现,也使在寒带的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这样一来,《宅地法》的吸引力就很大了。
不愿作农民的,也可以去做工,铁路、建筑、木业、矿山等行业的入驻,都在以高薪吸纳工人,工作一年却挣一年半,甚至於两年的钱,这一报酬还是蛮有吸引力的。军方强制将俄罗斯人迁移,多少令某些企业不满,但蔡锷亲自出马,主持此事。况且,如此移民也是各方面都有默契的,再不满也得忍了。
※※※
到44年底的短短年余时间里,中国居民迁移至西伯利亚、欧俄与缅甸工作生活的,就高达两千万。这个数字一公布,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移民潮。按照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西伯利亚的土地是能接纳四五千万移民,欧俄伏尔加河以西的土地则大约是两千万。但照这速度,也用不了多长时间。「手快有,手慢无」的道理,是人人皆知的。
42年10月以後,苏联有组织的抵抗,基本结束。德国开始着手把俄罗斯欧洲部分分解成若干块,组建新的国家和政府。德国是还要在当地驻军,以保证德国的利益,但基本的行政权力,却要依靠当地人来执行。与中国的约定,不是完全符合希特勒的期望,但也差不多少。像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几个大些的国家,也拥有领土一二百万平方公里,人口两三千万。拥有不弱的实力,威胁不到德国,却也不会被中国轻易吞并。德国在履行约定的时候,还是基本信守诺言的。
当然,这种守信行为,更多的是出於德国自身利益的考虑。中国的要求,并不侵害德国的利益。老实说,中国对德国并无依赖,贸易也好,还是其它方面,德国更依赖於中国。在西方面临美英压力的时候,希特勒怎麽也不会再与中国交恶。
在中德两国人民欢欣鼓舞、热烈庆祝的时候,美英等盟国的气氛却是一片压抑。
敌人的胜利,就是自己的失败,虽有心理准备,却没人愿意真的看到这一天。然而,罗斯福是极为现实的人,年中盟军登陆战的失败,已经表明了「先欧後亚」政策的失败,美国也不再顾忌英国的反对,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太平洋战场。说到英国,丘吉尔满心的不情愿,却也知道,事情无可挽回。反而摆出了很高的姿态,以密切美英的关系。
欧洲、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三大工业中心,占据了全世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生产能力。不论是从传统考虑,还是从现实利益出发,美国对欧洲都非常重视。在明确知道,苏联今年必败的情况下,美英联军於五月间,做了最後一次努力,以改善欧洲局势。
五月下旬,美英联军先後在法国北部和西西里岛,进行了登陆作战。这两处登陆的规模都不是很大,进攻却很激烈,德军迅速反击,也花了不小的力气将之扑灭了。但是,这只是诱饵,盟军真正的目标是巴尔干半岛。盟军集中了一百八十万大军,三千多架战机和庞大的坦克部队,从希腊登陆。并迅速席卷了希腊全境,向周边诸国进军。不仅与南斯拉夫铁托领导的游击队联系在一起,还侵入了保加利亚,切断了中德的直接联系。
盟军的算盘很简单,德军会师以後,势必会向北非、中东和英国中的一个,或几个目标,展开攻势。与其等德军从容布置,不如打德军一个措手不及,把战场燃烧在欧洲,震慑土耳其和伊朗,确保盟军在中东的控制地位。
盟军下了很大的决心,从42年末开始,美英两国竭尽全力,精心策划,甚至放缓了太平洋的反攻。
工夫不负有心人,盟军的苦心经营没有白费。果然一出手,就震动世界,希特勒连下数道命令,也止不主德军的败退。隆美尔的穿叉反击,也不能挽救德军战线的动摇,只将盟军的攻势迟滞而已。盟军迅速解放了希腊、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的大部分领土。希特勒被迫从各地收刮军队,乃至於从苏联战场连续抽调了近百万部队,才改变德军防线和欧洲局势。
中德运输线的切断,并没有影响到苏联战场的德军物资补给,从中国发往苏联的物资,足以供给德军的作战需要。除了少数武器弹药外,中德的很多武器弹药,都可以通用的。
尽管盟军最初的形势一片大好,随着德军在苏联作战的精锐部队大批调回,德军的装备不落下风,逐渐在数量上也占据了优势。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微妙的转变。是进,是退,这是一个问题。
从战斗力讲,德军是百战百胜的雄师,远在盟军之上;从作战区域看,德军与本土近在咫尺,属於内线作战,而盟军的主要物资来源於美国,远隔千山万水都足以形容;从形势看,盟军背靠大海,侧後是心怀叵测的土耳其,又处於德军的三面包围之中;希特勒很谨慎,没有从法国和意大利等地大量调兵,而选择了从苏联……综合考虑,盟军既不能撕开豁口,进攻德国本土,那就必然陷入持久战,但以盟军的处境久战是不利的。
从法国和从苏联调兵,距离相当。希特勒宁愿从苏联调兵,是害怕盟军声东击西,也有苏联大局已定,希望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意思在内。这些算计无须多言,但希特勒出人意料的反应,却是盟军预计的最坏一种结果。因为这意味着,德军随时可以获得大量的机动兵力。对苏战争到如今的地步,中国也没有可能抽身了。必要的时候,单独也得把苏联干翻。
盟军在此情况下,毅然选择撤退,在军事上是明智之举。盟军还占据优势,进退自如,以轻微地损失,带给德国沉重打击,是一次不小的胜利。依托盟军的海上优势,在阿拉伯半岛,或者北非作战,都会占据更多的主动。然,撤退不是那麽容易的,盟军占的便宜,都在撤退了又吐了出来。
何况,这个决定在政治上是个大失败。如果不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主动承担了撤退的责任,英国又缺乏合适的人选,只怕丘吉尔政府就此垮台了。
这一战,双方都宣布自己获得了胜利。国际军事评论家则一致认为,双方打成平手,盟军占据主动。
盟军的缺陷是花费巨大,取得的战果,却不得不放弃。而德国在整个战役中,都处於被动。显而易见,盟军还不足以登陆欧洲。但在今後的作战中,德国已不能不考虑盟军的登陆威胁了,必须分兵把守。这也会削弱德军的战力,盟军在战略上取得了主动。
不过,这些都不能弥补苏联战败,对盟国民心和士气的负面影响。德军结束对苏战争後,至少可以从苏联撤回二百万大军,德军是越打越弱,但那是需要长久的时间,无以数计的鲜血和牺牲。想到这个,美英等盟国民众的心里像压了块石头,沉甸甸的。
不管怎麽想,在德军的实力削弱至一定程度之前,盟军再次登陆欧洲,是不现实的。美国自然而然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太平洋上。44年,日本人的日子可就没有43年好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