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4 CHAPTER.04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6445

() -科技-

帝国历十二至十七年,1935~1940年的帝国,有许多科技上的突破。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上。

1937年,计算机研究所经过六年的奋斗,途中经过几款次型发展,终於成功集成了第一颗被陈天禾接受的8位元积体电路中央处理器。这颗晶片集成了4000个左右的电晶体,采用16-bit位址线,可以定址到64k记忆体,使用同样由积体电路造出的DRA晶片忆体片,工作频率为0.5Hz。根据陈天禾的评估,其整体计算能力大约和前世中的Intel8008相近,但是记忆体定址能力达到8080的等级。

不过也只是计算性能相近而已。相较於前世Intel出品,拇指大小的8008,计算机研究所拿出的这颗处理器晶片可是有整个手掌大小,面积达到8008的十几倍以上,功耗与热量也高的多。陈天禾知道这是时代与技术限制,所以没有要求太多。无论如何,这总算是一颗可以用的8位元处理器,终於让他看到PC的曙光。虽然这东西做出的PC肯定又大又贵,但他现在有的是钱。这颗晶片被定名为14081,也就是(帝国历)十四年式8位元晶片一型。以此设计的新型计算机定名为为伏羲五型至十型计算机(前面还有几款修改的电晶体计算机)。同时附属支援装备也增加了印表机以及磁带机等。

而除了这颗可以正式拿出来应用的处理器外,计算机研究所已经在研究更好的处理器了。其研究方向有两个,其一是塞入更多电晶体,性能更强,体积更小的八位元处理器,另一个则是十六位元处理器。陈天禾知道这次应该不用等太久了。於是他给计算机所和特殊材料所相关专案研发人员发下奖金,从五千元到十万元不等(其平均月薪是500元),总共花出去两千多万元。然後指示他们再接再厉继续研发下一代产品。陈天禾同时告诉他们,最迟再八到十年,计算机所的相关成就与产品就会正式公开,同时这些研究机构也会公司化,到时所有人都能拿到相应的股份。

当然,因为陈天禾进行保密科技封锁的关系,现在所有投入实用的晶片、积体电路都只是小型工厂小规模生产。虽然已经不是实验室手造的等级,不过成本还是比後世建立大规模晶圆厂与拥有完整流程的情况下高的多。但话又说回来,同样因为保密的关系,新型晶片与电脑的实际采购数量都不多,至多数百部而已,因此虽然昂贵,但总投资倒也没有想像中的那麽高。

而这些新型计算机自然马上往各黑科技研究所、中央计算局普及。需要一提的是,目前各研究所的应用方式,多半都是使用将多个处理器组成的多处理器板子,再把多个板子组起来形成丛集式计算机提供大量运算能力,至於特制的超级电脑虽然在计算机所有一个小组在研究,不过不是关注重点。在陈天禾看来,PC才是王道,赶快把PC发展出来,Cluster起来或者Grid起来就可以解决问题。

另外,1937年,特殊材料研究所拿出矽晶圆研究的另一个相关副产品,就是太阳能电池。其实1933年他们就已经做出4.5%光电转换效率的太阳能电池了。不过陈天禾不满意,加拨大笔资金让他们继续研究。1936年他们就拿出效率10%的产品,1939年则拿出效率达到15%的产品。陈天禾知道这差不多快到极限了,再上去就很慢了,於是将其定型并给予奖金,让他们继续研究砷化镓的二代光电池,以及效能低一点但更便宜的染料光电池。

又,在1933年特殊材料研究所拿出最初的矽晶太阳能电池时,倒是让陈天禾想起了差点忘记的另一个东西。於是他吩咐特材所去找德国论文,开始研究液晶受电磁影响而偏转的效应及其作为显示功能的运用。老实说,这十几年来陈天禾看老式萤光管电视也看腻了(虽然他极少看电视),觉得还是趁早研究自己习惯的液晶萤幕比较好。不过他也知道这恐怕得花不少时间。其实液晶这种东西在19世纪末就被德国人发现了,20世纪初期陆续有些论文,不过当时一直不受重视,只将其视为一种奇妙的现象而没什麽用途(就好像高达德的火箭在美国受到的待遇一样),直到1960~70年代才逐渐受人重视,并在1983年发展出第一款彩色液晶显示器。现在他直接砸下大批金钱人手发展,期望能在10~15年内看到第一款液晶电视的出现。

除了液晶LCD这种用来显示的工具外,用来拍照的CCD自然也不能拉下了。有了半导体与可以产生光电效应吸收光线生电的太阳能电池,自然也就可以发展另一种技术支系,也就是并非为了获得能量,而单纯是捕捉光线强弱进行侦测辨识的CCD。CCD也是用半导体做的,技术相通,因此发展的速度比液晶萤幕快的多,很快就有简易的成果。当然特材所拿出来的一代100x100的一万画素单色产品在陈天禾这个用惯了百万画素相机的人的眼中自然是惨不忍赌,但是陈天禾还是奖励了他们,并建议他们在光感元件阵列(这是正式的名称)中以针对三原色波长独立捕捉的元件组成一个单元,或者使用分光棱镜将光束投射到侦测不同色的元件阵列板上再合并处理。总之,按照进度,数位相机肯定要比液晶电视早出现。不过话说回来,陈天禾有点怀疑的是,没有液晶影像检视面板的数位相机还真不知该怎麽用?难道一个相机後面要接一台CRT电视来显示??。

附带一提,1937年计算机所和特材所拿出14081晶片时,作业系统已经发展至3.0版(DOS3.0?),同时以C语言为蓝本的高阶电脑语言也已经发展出来了。还分成直译语言与编译语言两类。也就是说,陈天禾把BASIC的概念和C混合在一起,以单一一个C语法作标准,同时发展成直译式与编译式两种系统。两者语法与完全相同,但是直译式的功能与指令要少的多。两种模式则以档头符号来区别。简单来说,完整的C包含全部语法指令,其中一部份可以由系统内附直译器处理直译。初学者就学这部份就行了,进阶者学後面的延伸语法时前面的部份也不算白学,可以继续用。另外,模组化与物件导向的概念也被引入。而这种语言被他命名为仓颉语言。英文简称C语言。^_^

虽然有了C,但离视觉化开发工具还有不短的距离。至少在这之前,他得先把indows搞出来。不过要跑的动indows,起码也得上16位元电脑,最好是32位元。而这还十分遥远。

※※※

在其它方面,高达德和冯.布劳恩的进度就比较慢了。最初的一季打一发火箭的快乐时光早已经一去不返。原因很简单,高达德最初打的是小火箭,造价便宜,以其预算自然可以连造连打。但後来火箭越造越大,越打越高,其价格就贵了。於是慢慢从三个月一发变成半年一发,再变成一年一发,最後变成两三年才能打一发的情况。

高达德和冯.布劳恩几年前曾跑来找陈天禾,请他增加研究预算。陈天禾把火箭所的预算提高一倍到每年四百万华元,又告诉他们,因为经费有限,一时没有办法增加太多预算。但是前往太空与月球不是只有设计发射火箭而已,还需要考虑很多方面,例如说太空中如何飞行、导航、太空船会合,超长距离的太空船远端遥控,以及人类在真空环境中的生存方法、失重状况下如何活动,月球探测的手段等等各种问题。他让两人不要急着打火箭,可以在累积资金建造发射火箭的空档中,先着手研究这些问题。陈天禾并建议他们研究探测装置,以後打到高空与太空可以研究环境,为後续的载人轨道发射准备。两人虽然有些失望,但也觉得陈天禾所言有理,於是放缓了火箭研究,而开始了相关支援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其实虽说经费有限,但要陈天禾拿个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出来也是毫无问题的。例如相较之下,计算机所和特殊材料所两个单位预算目前都是每年两千万华元(陈天禾私人投资),并且已经持续五年了。而核研所目前的年度预算更是达到五千万元(此为国家预算,核研所所有权已转移给帝国政府)。作为比较,陈天禾前世中美国的ENIAC的设计与实作计画,从1943年6月到1946年2月的两年半中总共申请到的经费只有50万美元,甚至不及一架B-29轰炸机的造价。而1968年Intel公司的成立资本则仅为250万美元。这也就是陈天禾的黑科技能以远超过前世的超级速度发展的主要原因了。在陈天禾看来,现代科学发展其实就是金钱堆积的成果。确定了研究方向路线,每年又砸这麽多钱下去,若没有成果那些科学家就该撞豆腐自杀去了。

陈天禾之所以限制火箭所的预算,原因是他不想太过招摇。其实他知火箭所要把火箭打上太空只差临门一脚了。1937火箭所试射的大型火箭已经达到120公里的高度,已经可以说是达到太空的边界了。再稍微出点钱,高达德他们就可以把火箭送入环绕地球轨道。但自己在国内打一打火箭也就罢了,若打上轨道就容易被发现。世界各地的天文台是很多的。

说起来,其实前世中的纳粹德国原本是可以把卫星射入太空的,譬如他们的主力火箭V-2重12.5吨,最大射高可以达到85~90公里,而最高末速达到1.6km/s。而一枚V-2多少钱?量产初期是10万帝国马克,後期降到5万帝国马克,分别约是4万与2万美元,或者8万与4万华元而已,而这东西德国造了超过五千枚。当然V-2的末速离轨道速度还有5倍的差距,但只要把V-2放大个三到五倍,完全可以把卫星打到轨道上去。例如前世的美国水星计画的火箭不过29吨重,就可以打卫星到轨道上去了。当然,纳粹德国要的是马上可以使用的武器,对卫星看不上眼。但陈天禾可是很清楚卫星的军事乃至於经济潜力的。他打算等美国和日本德国打起来,无暇他顾时,就投入资金进行正式的入轨火箭计画。

※※※

不过说到要打东西上轨道,在陈天禾看来恐怕特斯拉会比高达德先成功。因为他的质量投射器已经达到比火箭还高的速度了。这质量投射器恐怕是特斯拉一生中投入最长时间的计画,从1928年到现在也有13年了,其间花去陈天禾不少金钱,当然也得出不少衍生技术。

经过最初几年的研究评估,特斯拉认为超导体虽不是造不出来,但制造难度很大,产量太低,操作环境严苛,不能满足需求,虽有价值却需慢慢研究,因此扔给他的奴隶学生全权负责。不过质量投射器不是非得用超导体不可,若有足够的电力,使用常导甚至永磁投射轨也是可以的。这东西难不倒他这个疯狂科学家,特斯拉线圈他都可以造的出来,区区一个常导超强磁力线圈不算什麽。再说中国稀土矿丰富,可以造出性能优良的强力磁铁,於是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冠以特斯拉之名的的超级线圈、超强磁铁与几米,十几米,几十米到上百米、几百米长的电磁、永磁投射轨道被他一一制造了出来并进行测试。1937年他得出了结论,质量投射器没有任何技术问题,唯一的问题在资金上。

简单来说,1932年的时候,特斯拉用他的超级线圈在50米轨道上驱动10公斤的酬载进行全出力测试时,就因为酬载在轨道上突破音障的震波把轨道给震坏了,他因而成为确认了音障的第一人,还拍下了物体冲破音障时的照片。後来他重建了特别加固且更长的100米轨道,又修改了酬载的形状成为子弹型。结果这次是没有震坏,但是酬载在轨道末端达到2.m/s的最高速度,产生了烧蚀融化的现象,把轨道尾端三分之一给烧坏了。需要说明的是,这终端速度是用他自己发展的都卜勒全自动追踪测速雷达测出来的。这枚测试酬载飞出至少40公里,至於实际飞多远,他就不知道了,因为超过他的雷达的侦测距离。

特别说明,特斯拉的这个追踪测速雷达的设计最後被陈天禾拿了去,由他的徒子徒孙改装一下变成炮弹追踪雷达以及火控雷达装在军舰上面。而那个烧坏的100米质量投射器,就是後来装在女神级航母上面的电磁投射器的基础。另外,50米与100米的质量投射器,陆军拿去评估,研究作为长程炮击工具的可能性。不过後来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尚不具军事价值――加速度不够,需要的轨道太长,要当成电磁炮使用需要更强出力的线圈、电池与发电机。

1934年的时候,特斯拉申请到资金,再建了一条两百米长的轨道,并且还加强了线圈出力与磁场强度。最特别的是这条轨道是封闭式抽真空的(实际上只是极稀薄不是完全真空),并且布置了冷却系统。结果除了酬载出口时碰到了音爆外,一切正常。又做了几个实验,特别是动物**实验後,他修改了设计,再次测试之後,得出了结论,质量投射器没有技术问题,只要这样就可以了!

1936年中,特斯拉递上申请书,要求建一条缩尺模型的质量投射器作实际测试。

当时陈天禾看到特斯拉的请款书,先瞄一下金额,只有400万华元左右,比起其他研究所的申请少的多,也就批了。之後他再快速的读了一遍,发现是千分之一比例的投射器,不由得吓了一跳。仔细一看,陈天禾就苦恼帝抓了抓头皮。这东西不是他说的没有任何技术问题,而是老家伙打算用砸钱的方法来解决技术问题。虽然说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可也要有那麽多钱才行啊。他马上找来特斯拉,问他:「特斯拉先生,你说这是千分之一比例的测试平台?」

「是的,先生。」

「千分之一比例的投射器长1.4公里,要400万华元?

「您说的没错,先生。」

「那以後如果要作全尺寸的投射器,岂不是要40亿华元?」

「不,先生。」特斯拉很快想了一下,摇头道。

「那是多少?做的大了可以打折?」

「不,先生。全尺寸的话,我估计大概每公里要至少2000万华元,全部大概280到300亿华元左右。」

陈天禾开始头痛了。想了一下,他说:「特斯拉先生,我话说在前头,千分之一比例的测试平台经费我可以批给你。但是全尺寸的话,我实在没这个钱,你就是把我卖了我也拿不出来。你还是不要期待了。」

「先生,你是元首,你有国家预算。」

「特斯拉先生,即使我是元首,国家预算也不是说动就可以动的。况且280亿元比年度政府总预算还多,我实在拿不出来。」

「元首先生,预算是可以分年编列的,并不是非得要在一年内拿出来不可。」

「……。」这死老头子。

不能说陈天禾毫不动心。280亿,相当於40艘女神级核动力航母的价格,如果分10年摊就是每年28亿,相当於每年14亿美元(之前华元虽然贬值,但美元随後也跟着贬值,因此汇率又回到2:1左右)。老美的阿波罗计画在13年内可是花了250亿美元,平均每年约19亿美元,不过这是60~70年的币值。他当然知道这质量投射器建起来会有什麽价值,总之绝对比到月球上拿几十公斤岩石回来有用的多了。但是每年28亿华元,还是相当於每年造四艘核动力航母,这是目前政府总预算的15%,绝对无法说服国会那些家伙的。或者等发了战争财,经济情况好一点之後?还是等美国上马阿波罗计画再来玩这个?不过那时通货膨胀,恐怕就不是280亿,而是400亿、500亿了。如果要做,就要在通货膨胀和经济成长中间取个折衷才行。当然,考虑对付恐怖大王的问题,这东西迟早要上马,但何时上就是问题了。

「特斯拉先生,这样好了,你先拿着你的400万去做千分之一尺寸模型测试,等确定没问题了,我们再来考虑後面的事。但我话说在前头,就算你测试成功,这个计画也不太可能在十年之内开始,除非我能找到说服国会的办法。但这恐怕很难,你要先有心理准备。」

「好,先生。」

看到有些失望的特斯拉,陈天禾安慰他:「特斯拉先生,太空送电计画不是只有投射器而已,上了太空之後的事情还有很多。譬如如何大规模收集日光,如何将日光转变成电力,如何将收集到的电力储存起来,并转变成微波向地面发射等,都是问题。电力发射和接收你已经作过了,但前面这些你完全没有经验?之前特殊材料所的家伙发现了一些可以作光电转换的材料,但只是材料而已,系统整体结构与运作流程还没人研究。如果你的千分之一尺寸模型测试完毕後还有空闲,就来研究这个。这也是远程送电计画的准备工作。」

「知道了,先生。」

「对了,特斯拉先生,你在作电磁线圈的时候,用的磁通量密度单位是什麽?」

「是韦伯/平方米,先生。」

「这样啊,特斯拉先生。我觉得这有点麻烦,我们不如乾脆就定一个单位用来描述磁通量密度好了。我想,1韦伯/平方米,就把他叫做1特斯拉。」

「不错,很响亮,我喜欢,先生。那就这麽决定了。」

附带一提,其他的外国科学家如高达德等人,多半是被限制在自己领域的研究所中。但是特斯拉却是唯一的例外,他的足迹横跨大部分的黑科技研究所,例如特殊材料所、计算机所、声波研究所与喷射推进所等,甚至核研所他都去过,并且偶尔提一些意见,参与一些专案。不过他还是把精力放在自己的电磁学研究所中,那是他的爱好。而陈天禾并没有要求特斯拉入中国籍,他连提都没提。但是陈天禾与特斯拉自己都很清楚,他不会再回美国去了。他是谁?他可是疯狂科学家特斯拉啊。

※※※

帝国历十二至十七年,1935~1940年的帝国,国民平均生活水准提?甚多。至1940年底为准,帝国国民所得已达到1500亿华元左右,大约是目前美国的77%,这得力於过去23年间平均达到15%的成长速度。不过帝国人口已经超过6亿,是美国的1.4亿的4.3倍,因此帝国人均所得实际上只有美国的18%。虽然如此,已经比十年前乃至於二十年前好的太多了。说明一下,因为盘尼西林的投入,世界各国的人口与其成长速度都比前世高一些。另外帝国的出生率随着人民教育水准的提高(识字率已达75%),近年来已有明显的下降。

而原本近几年来帝国经济成长速度已经趋缓,不过欧洲的战事又开始让其提高了不少。欧洲一开打,首先英法德忙着生产军备或者已被灭亡,退出中国乃至於世界民间市场,中国产品趁机补位。其次英德都开始向中美大买军火,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陈天禾在1938年为刺激经济,在国会中推动通过了一个《电视到乡》法案。

简单来说,欧美因为江浙电视集团的推动,成立了十几家电视公司,外加全力推展电视的研发改进,十多年下来电视成本降得很快,目前外销量达到1000万台左右,世界电视普及率远比前世高的多。而目前中国因为平均工资提?与生活水准改善,城市的工商业居民很多都买得起电视,因此国内电视销售量已经达到两百多万台。但陈天禾觉得还是不够,为了帝国的教育大业,为了振兴经济,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民众快乐度,为了凝聚国民的意志,为了他的宣传洗脑大业,以及尽量消耗人民空闲时间以达限制人口增长率的目的,他决定以行政命令强行推动国内电视普及。

过去二十年来,为了提高民众教育文化水准,陈天禾已经通过政府投资,在每个乡村或是同级市镇单位建立了至少一个至少藏书一千册的图书馆。加上其他县市省级等各级图书馆,目前全国共有六十万个图书馆。平均起来每千人,或者每200户就有一个图书馆。《电视到乡》法案,就是由政府给每个图书馆成立视听中心,配上5部电视。平均就是每200人,或者每40户一部电视。这样总共需要300万台电视,他打过招呼,江浙电视集团愿意以300华元的超低单价提供所有的新型彩色电视(目前他们的外销价格是400华元,内销价则是380华元,江浙电视集团的利润非常惊人),但这样也要9亿华元。计画分三年执行,每年有3亿华元的支出。

对於这个法案,作为国内最大的电视生产商与电视节目制造商的江浙集团自然是全面支持。再加上这个法案产生的周边效益,例如可以增加几十万个工作机会,可以拉动经济成长率,外加增加了电视广告的覆盖率,因此受到国会普遍的支持。

至於这个法案是不是会被视为德政而受人追捧,那不是陈天禾关心的问题。他现在想的是,赶快把电视普及,并且加大对影视的投入,特别是电影与电视节目制作的投资。这可是非常有效的宣传洗脑工具啊。辫子戏他自然是绝不会支持的,但是拍一些传统文化肥皂剧也是可以的,重点在於宣传东方文化的伟大面与光明面。这些年来帝国影剧界虽然已有长足进展,但在他看来还不够。倒不是说技术不足,而是观念没有改过来,老拍那些鸳鸯蝴蝶的有什麽意思?他已经打好主意,等拍摄班子够成熟,经验够多之後,他就来支持拍摄爱情灾难片、战争纪录片之类的,例如像是《铁达尼号》这样的。但是核心思想要好好计较,譬如说呢,像是《与狼共舞》这样的片子,或者拍个《印加王朝的覆灭》,还是《印度秘史》或者《东印度半岛战记》?《美墨战争》、《美西战争》、《鸦片战争》这些也不错。总之,表面上推崇英雄主义,赞扬科学文明、讴歌唯美爱情,背後则要挟带私货,揭人短处,将西方文化的黑暗面予以大大宣扬一番。这也算是另一种型态的意识形态战争。

※※※

帝国历十七年,1940年8月,帝国趁着英德大空战,英国向帝国要求购买战机的机会,提出重划中缅边界的问题。

当时,无法阻止帝国出售战机给德国,又迫切需要战机的英国,急切想与帝国达成协议--以文物换武器。在此条件下签署的条约,自是大大有利於帝国。

重新划定的边界线,帝国不仅收回了满清「永租」出去的领土--包括片古岗地区(片马、古浪、岗房)、南畹三角地区、孟养土司控制地区,还把缅北重镇葡萄地区也划归中国所有。自然,江心坡等地区,也就划归了帝国。

老实说,江心坡地区和孟养土司控制地区,只是中国的藩属,当地土司长期接受中国的册封,依据已经不是很充分了。葡萄地区则是地地道道的缅北重镇了。然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在中国困难的时候,英国不断蚕食,侵占中国领土,反之中国自也如此。这样一来,帝国领土扩大了六七万平方公里,与印度阿萨姆省直接接壤了。

面对帝国的威胁利诱,英国大使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不过,说是「丧权辱国」,损失的也是缅甸。对帝国民众而言,帝国已经扩张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早不是过去屡屡割地赔款的时候了。大家觉得这只是个平等条约而已,不算什麽。

有的报刊公开认为,缅甸(曾)是中国的藩属国,顾维钧应该都收回来。「()」里的曾字是後来加的。民众虽多付之为笑谈,却也以为,未尝不可。

众所周知,边界划定是最容易发生纠纷,进而导致战争的敏感问题。英国人虽然损失不小,但谈判结束後,也是如释重负,松了口儿气。

1940年8月底,帝国要求与法国维齐政府,及安南政府进行划界谈判。帝国的调子很高,为了避免边境纠纷,睦邻友好,帝国愿意与安南、法国,就边界问题展开谈判。在这种情况下,谈判当然也不会是什麽公平的了。法国断然拒绝。

顾维钧口口声声说:「愿意与法国保持友好关系,签订一个合理的条约」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法国不愿意与帝国友好,那就是法国不识时务,那帝国也不会客气的。

於是,配合帝国在外交上的努力。9月10日帝国陆军在北部湾举行了「居心叵测」的演习,并在演习中使用了错误的地图,登陆了永租给安南的京族三岛,并登陆了白龙尾岛。

错误是错误,但帝国登陆了,再想让帝国下来,可就没那麽容易了。帝国正在两岛上修建海军基地,以控制北部湾。

面对法国的强烈抗议和各国的压力,帝国声称,该地本来就是中国领土。中越边界未定,帝国又提出了各种证据,这就是边界纠纷了。随後,帝国又宣布要在广西举行军事演习,法国和安南被迫同意开始划界谈判。

这才有晚些时候,中法越三国共同举行的边境谈判。显然,国内外对法国的前景,并不看好。

各国对中国的行为,谈不上喜欢,一个庞然大物把注意力从陆地转移到海洋,在当地有着利益的国家,自是警惕心大起。

对美国大使马克谟的询问,顾维钧明确指出,「中国对东南亚没有企图,但在边界等问题上,应该保证中国的合理权益。」

这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边界总是要划的,帝国要求划界,也不能说不对,只是时机的选择,就显得居心不良了。但谁都会选择有利时机,开始谈判的。

不过,日本人就坐不住了。中南半岛「自由竞争」「先占先赢」是当初日中密约里的条件。现在中国先在缅甸从英国人手上割下一块地,又在法国下手,连军队都出动了,很明显的是要先下手为强。再拖下去就没日本的份了。因此必须尽早动手。

日本人野心勃勃,行动却很谨慎。柿子要挑软的捏。日本没有直接针对英国,而是先对法属印度支那动手,试探各国的反应。

日本人是下定决心,不惜一战了。然而,军事行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往往要经过无数次的权衡。战争毕竟是最後手段,能够用谈判取得的利益,谁也不想开战。

8月,日本人也试图与法国,就印支问题进行谈判。

日本外长松冈向法国驻东京大使亨利提出在印度支那建立军事基地和特殊权益问题。亨利犹豫不决,松冈扬言,维琪若不迅速答应下来,日本将诉诸武力。

维琪政府的处境很是困难,法国北部还被德军占领中,也没有能力单独与日本开战。其外交部长保罗?博杜安提议,拒绝日本的最後通牒,同时表示愿意同日本达成协议。

与此同时,博杜安还通过法国驻华盛顿大使圣-康坦伯爵,将松冈的要求告知美国政府,请求美国政府支持。随後,美国政府给予明确的答覆,暂时不能提供任何军事援助。

但是,国务院确也指示美驻东京大使格鲁通知松冈,美国政府对日本提出的要求感到非常不安。

面对美国的压力,松冈表示,日本的外交备忘录不能看作是最後通牒,这意味着日本同意继续谈判。

博杜安认为,法国必须向日本作一些让步,因为在他看来,印度支那本身没有力量抵御日本的进攻。尽管如此,他并不打算接受日本所坚持的各项要求。

……

日本与法国之间的外交交涉,牵涉面很广。

凡事有赞成的就有反对的。博杜安主张对日本让步,魏刚将军和殖民地事务的官员都反对这一主张,印支总督也是如此。但法国无力抵抗日本,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日法的谈判,不是取决於法国,而是由其它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态度决定的。

美国正在为英国提供武器、飞机什麽的,不仅拒绝了军事支援,也拒绝对法国出售武器。国务卿赫尔激烈反对给日本在印度支那的特权。但是,他除了提抗议和采取一些经济上的报复手段之外,不愿采取进一步行动。

英国自顾不暇,正在与德国空战中,也管不得许多。

德国袖手旁观,无意采取具体行动。

最後,博杜安还是说服了法国内阁,作出让步。

9月初,亨利与松冈在东京互换照会。

法国承认日本在远东的经济和政治上地位,并同意给予日本优於其他国家在印度支那享有的经济特权。法日双方达成谅解,日本所要的军事特权,由日本军方与驻印支的法军军方,继续谈判。

反过来,日本尊重法国在远东的权利和利益,尤其是尊重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主权和印度支那的领土完整。

兵不血刃,日本就在印支获得了军事基地和经济特权,却没有让日本满足。与此相反,日本似乎更贪婪了。

日本的政策,在这里有些混乱,是继续要挟,以谋求掌控东南亚;还是直接动用武力进攻东南亚。日本一时间拿不定主意。进攻,有可能发生与美国的战争;不进攻,英国依仗着美国,靠威胁利诱,多半不会取得实效,还会暴露日本的意图。最後,若不动手,或者动作太慢,就会被中国「先占先赢」。

日本土地狭小,因此他们也想要扩张生存空间。中国已经不现实了,但东南亚还是有机会的。日本此时全无後顾之忧,在东南亚占据压倒性优势,唯一的竞争者就是中国,却也不反对日本扩张。形势一片大好,日本人便不顾前面是刀山火海,还是悬崖峭壁,一心一往无前了。

扩张的具体政策未定,但增加在印支地区的驻军,总是对扩张有好处的。很快,日本便开始谋求增加驻?在印支的军队。

日本刚刚签署了条约,就得寸进尺,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引起了英国和美国的警觉。我们先把日本放下,说说各国的情况,以及在日本扩张上的立场。

美国的处境很糟糕,不列颠空战的後果严重,美英对控制大西洋尚没有把握。罗斯福坚持认为,要保持克制,美国还没有作好开战的准备,如果可能的话,无论如何要避免同日本交战,美国首先要关心的是保证击败希特勒。

而且,罗斯福还要考虑国内民众的意愿,他刚刚因发表了除非遭到攻击决不参加战争的演说而被提名第三任总统连任候选人,若引起与日本的冲突,且会危及自己的政治前途。

国务卿赫尔的态度强硬,却不肯采取进一步措施,以阻止日本在印支的扩张,即反映了罗斯福的想法。即使日本控制了金兰湾等地,从三面对菲律宾成包围之势,美国也要克制。

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的态度也逐渐强硬起来。十月,不列颠空战胜负已定,英国胜利了(中国两边各卖一千架飞机,把最终结果拖延了不少时间)。美国和英国已经有余力,在东南亚做点儿什麽。

美国一向视日本为大敌。如果日本掌握东南亚,再全力向东,就会严重威胁到美国利益。美国海军破译了日本的密码,对日本的野心,心知肚明。

美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国。因为中国不是很愿意对外出口矿石等基本原料,那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更愿意出口钢铁,出口产品到日本。不过这又不符合日本的利益了。加之历史原因,美国的废钢铁,一直是日本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当然,美国废钢铁在日本工业中的比重不小,却不是决定因素了。

日本在美国禁运之後,立刻加大了中国废钢铁的进口量。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的钢铁大国,与美国所差无几,超过美国也是分分钟的事。根据工商部的报告显示,中国钢铁产量即使今年不能超越美国,明年也一定会超过美国了。

日本从中国大量进口废钢铁,使中国废钢铁的价格一路上扬,但考虑到运费的因素,并不比美国贵多少。也就是说,美国的禁运影响不是很大。

然美国在40年下半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日本贸易的制裁措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不小,令日本政府很不满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日本因为占领了东印度群岛,现在是石油输出国,不存在石油禁运问题。贸易制裁影响更多的,是日本的经济,而不是战争潜力。

美国对此也是不满意,试图拉拢中国一同「为亚洲和平而努力」顾维钧婉言谢绝了。中国意图在太平洋保持美日平衡,扩大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美国一目了然,心中暗恨,中美关系也就冷淡下去。

陈天禾很清楚,中国与美国合作,是极有可能压制日本,「保持亚洲和平」。但是,「保持亚洲和平」,维护的是既得利益者,对中国没有任何好处。搞不好,还可能与日本交战,他自是敬谢不敏了。他还巴不得日本和美国打的头破血流呢。

英国的情况又有不同。

40年,英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德国在欧洲的胜利,只是打乱了美国的阵脚,对英国来说,就是生死攸关了。所以,别看英国在东南亚占据着最大的利益,日本的野心对英国威胁最大,狼狈不堪的丘吉尔却顾不得了,力所不能及也。

但丘吉尔的态度自与受孤立主义困扰的罗斯福不同。丘吉尔强烈要求美国派舰队去新加坡,以阻止日本进行新的侵略活动。10月,丘吉尔再次邀请美国舰队访问新加坡,他的态度十分迫切,希望美国舰队「越大越好」。

罗斯福考虑再三,还是觉得时机尚未成熟,美国需要时间,最後还是决定不接受英国的邀请。但是,按照总司令理查森海军上将的意见,美国舰队没有返回美国本土的太平洋海岸,而是停泊在珍珠港,结果落了个悲惨下场。

至於法国维琪政府的态度,根本不用考虑。一个傀儡政府,没有独立的武装,也就没有发言权。另一个法国政府,即流亡政府,更是无须理会,就像是一直在中国活动的朝鲜流亡政府一样,没有发言权的。

中国政府的态度,就是各扫门前雪,一概保持中立。陈天禾反正是全副武装好了,原子弹氢弹都预备好一堆了。说「武装到牙齿」,一点儿也不夸张,谁来打他也不怕,哪儿还管他们打生打死的?各国都是一团和气,可就不符合中国利益了,那他还怎麽浑水摸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