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2 CHAPTER.07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2856

() -打击-

民国十三年,1924年3月2日上午10时。山东的上空正展开一场盛宴。几十架战机正以长空作为画布肆意涂抹,用意志与鲜血创作属於他们个人的艺术品。

日本目前陆军主力是中岛甲式三型??机,这是仿制的法国纽波特战机24型。目前数量约有250架左右。日本海军战机则是一?式舰上??机,这是日本第一种国产舰载机,目前数量并不多,约50架。而这次日本派到山东的,只有150架陆军的甲式三型战机而已。这是1917年的设计,火力贫弱(1挺7.7mm机枪),速度缓慢(187km/hr),完全不是同盟战机的对手。不过情报部传来消息,日本陆军去年底刚试飞一种新款自制战机,中岛陆军甲式四型??机。这是授权引进的纽波特29C.1型,有300马力引擎与2挺7.7mm机枪,速度达到232km/hr,但目前数量并不多。

相对於此,同盟现在的空军战机主力是燕式一型,这是现在很稀有的全金属低单翼战机――自然是受了陈天禾不负责任的推荐的影响。他的前身,1918年的JunkersD.I是世界上第一款全金属单翼机,性能当优良。巴玉藻和德国工程师根据JunkersD.I的设计进一步改良。与其前身相比,他的机体截面缩小,形状由长方形改成为圆形,稍稍修改了翼形,机翼与机体结构予以加强,表面的蒙皮波浪去除以便於生产,螺旋桨加了一个整流罩,机首形状经过整理成为流线型,又加了全封闭的玻璃座舱罩,还装了两挺十式重机枪(12.7mm)。为了因应新增的重量,它使用了进口的300马力引擎。经由上述修改,燕式一型的速度达到280km/hr,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爬升率也最高的战斗机。更关键的是他优化了制造流程,因此生产起来很快,唯一的缺点是因为大量使用铝合金,造价比木头机贵的多。陈天禾看了之後,觉得除了那两个轮子还没有收进去有点碍眼之外,已经完全是新式战机的样子了。

燕式一型除了低速时转弯半径不如传统双翼机,其余性能全面胜出。空军自己在经过数个月的飞行测试後总结出了它的专用战术,就是一击脱离战法。利用高速俯冲接近敌人,猛烈射击後靠速度与爬升率优势拉开距离,然後再转身来一次,直到所有目标都被击落为止。陈天禾对此大表赞赏,因为他知道以後的潮流正是如此。他告诉空军,这种战机配合其战术的最大优点是自己先立於不败之地,因为射击後就溜了,就算没打到自己也不会有事。我可是花了大钱养你们这票刺头,被打下去了我可舍不得。就算对方运气好,一次两次没打到,可对方总不会永远运气都那麽好?而这种高速攻击战法也不怕处於数量劣势被围攻,不像低速盘旋战机那样会怕被包围住跑不掉。更为关键的是,因为你速度高於敌人,所以拥有主动权,觉得危险跑就是了。而如果觉得安全就打,敌人比你慢所以想跑都跑不掉。种种优点实在太多了。空军经过多次演习後也觉得确实如此。而这次中日战争更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同盟的燕式一型比日本的甲式三型快了近100km/hr,火力凶猛,有数量优势又经由战术配合,结果日军战机被大量击落,连逃跑都办不到。而同盟战机损失极低,仅有数架被击落,几架遭击伤而已。不到3天日军就损失了超过60架战机,不得不把其航空队撤出战场,而让同盟的轰炸机自由的耀武扬威。

※※※

民国十三年,1924年3月3日下午3时,天气晴。

一如战前的侦查结果,胶苏边境日军前锋稍触即退,主力采取後退防御的方式。在临沂方40公里的徐公店、葛沟店一线,倚靠两边的丘陵山势地形布下重重的防线。这条防线宽约50公里,以战壕与铁丝网、各式明暗机枪火力点组成,还辅之以不少火炮。根据情报部的资料,实际上从1918年中日本增兵山东时就开始建设。到今日已经有五年半了,特别在过去三个月又经过大幅增筑,加强了不少。根据情报空中侦查结果,目前日本人在这里配置了12个师18万人左右,用以阻挡蔡锷的第一集团。

西线方面,日军在淄河後方建立防线,配置了7个师10.5万人,另拉了北洋炮灰20万参战,用以抵挡张孝淮、伍毓瑞的第二第三集团共45个师。不过这条防线建设的时间比较晚,没有南线那麽强固,但比起欧战战场上的防线而言,一点都不遑多让。

蔡锷在观察过眼前的日本防线之後,心理开始有些嘀咕了。他也是去过欧洲观摩过欧战战场的人。眼前这条防线强度绝不亚於盟国与协约国建立的防线。虽然他还是有自信能打赢眼前日军,但自己恐怕也会付出不小的伤亡,而且要花上很长的时间。这已经是在护**拥有兵器、素质与小队战术上的优势了。如果把条件设定为双方战斗力相等,那麽这条防线就不是他目前的兵力可以打的穿的了。这日本人其实也是相当精明的,不可小看。

护**现在装备的十式半自动步枪,射速是每分钟30发,一个15发弹匣最快半分钟就可以打光。日本还在用三八大盖这种手动步枪,不但射速只有一半,弹匣也只有五发,其火力密度不到护**的一半。而且护**投入大量子弹进行射击训练,射击精度远高於日军。

在火炮方面,日本主力还是较大较不灵活的步兵炮,而护**已经普遍装备迫炮,可以在壕沟战中有效敲掉对方的机枪巢。另外护**还有火箭筒可以用来突袭。但是强攻这种完整的壕沟阵地,很难避免发生近战,因此损失也就难以避免。

蔡锷知道,进攻这种阵地的方法有几个,首先是从侧翼迂回。可眼前这条防线右边是海,左边是山,没有迂回的余地,和欧洲战场一样。其次就是传统的欧战战术,用大规模火炮覆盖敌防线数日,然後冒着敌火让步兵进攻,这损失太大,陈天禾要求极力避免。而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坦克加以突破再让步兵席卷。可他手上的只是轮型装甲车,不适用於这种环境。顶多只能掩护步兵冲到壕沟前就必须停下来,很容易遭受後方日军火炮的攻击而被毁。以目前的情况,也许最好的方法就是德国为了因应这种挑战而发明的突击群战术了。到这时蔡锷才忽然发现,护**的步兵小分队战术训练,大部分其实都很适合实施突击群战术,但是更强调远程射击精度以降低伤亡。

当然,蔡锷知道还有更好的方法。就是陈天禾提出的作战。

「看来这次我们只能成为配角了。」蔡锷不无惋惜地说着。他叫来传令兵,下令让炮兵群开始进行12小时的高强度炮击,要持续到明天凌晨,未来几天内每天都如此办理。随着炮声响起,他也就掉头回到自己的住的掩体去了。

※※※

民国十三年,1924年3月6日,天气阴。云高1200米。气象局预报今日山东中部有70%的机率会出现阵雨。

凌晨2时,12艘基罗夫飞艇已经就定位。他们在津浦铁路上空500米的高度由南到北排成一列,间隔也是500米,并靠着吊舱侧面的指向性航行灯保持着相互之间的距离。他们的艇首一律指向西南。这时已经可以看到作为导航的地面座标,那是在同盟军阵地後方架设的数十个朝斜上方照射的探照灯,供天上的飞艇判断位置与距离。12艘基罗夫飞艇启动引擎,以低速运转,让飞艇以25km/hr前进。在这种速度下,地面上的人是听不到这个高度上飞艇的引擎声的。

因为是夜晚,现在的风向是10km/hr由陆地吹向海洋,正是飞艇前进的方向。这12艘基罗夫飞艇并排前进,他们将扫过整个日军阵地的上空。天色昏暗,今天又是阴历月尾没有月光,只要他们声音够小,就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最靠近同盟阵地的飞艇上,领航员估算了一下自己的位置。确保自己距离同盟阵地有1000米以上。他知道护**陆军已经趁着夜色往後撤退了至少3公里,但还是小心为妙。当他认为到了预定地点之後,便用无线电传出了命令。12艘飞艇各放下几十根橡皮管,打开艇上携带的钢筒气阀,开始往下释放气体。

飞艇下的覆盖的带状宽度达到5.5km,能覆盖除了後方炮兵阵地以外的95%以上日军阵地。除了最北方的两艘释放的是芥子气与路易氏气的混合毒气之外,其余10艘飞艇释放是沙林毒气。12艘飞艇总计释放50吨的沙林毒气与40吨的芥子气。12艘飞艇横扫完整个日军阵地需要2个小时。其後他们将关闭气阀,收起橡皮管。抛弃一些压载让高度提?到4000米,出了海以後立刻转往南方飞行,直接飞入江苏,等到天亮再转往位於安徽的秘密机场落地。

是的,沙林毒气。这就是陈天禾的秘密武器。

陈天禾前世在马祖担任副连长时曾经接受过防化训练,当时的化学兵教官介绍过几种毒气,第一种就是沙林。这种毒气在他的前世因为某宗教之故,实在是太有名了,以致於他後来去查询相关资料时,连制造法都有。他比较感兴趣而记住的其他两种毒气,是曾在某电影中大红大紫的超级毒气VX,以及无杀伤力的瘫痪性毒气BZ,就只有效能、化学名称与分子式而已。因此在他的「特殊病虫害防治实验室」建立以後,第一种指定要求开发与实现量产化的就是沙林,这次也将其作为主要武器使用,果然效果极佳,威力宏大。自然,为了保护沙林这种神经毒气的秘密,对外将宣称使用了芥子气与路易氏气的混合毒气。这种混合毒气於欧战末被广为宣传,称之为「毒气之王」。

因为毒气因为比空气重,因此在释放後会逐渐下沉,约在飞艇飞过3~5分钟後抵达其正下方投影区域,然後沈积在地上2~3米的高度中。几分钟後地面上便传来骚动。只有挣扎与呻吟的声音,却没有咒骂也没有惨号。再过几分钟,地上便成为一片死寂。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芥子气/路易氏气与沙林这两种不同毒气的特性。芥子气与路易氏气是一种靡烂性毒气,接触到皮肤或是吸入後,会造成皮肤与气管糜烂,但不易造成死亡。即使吸入致死量,也需要数小时才能致人於死。而伤者可以闭气逃出毒气范围并用大量清水冲洗皮肤,便可减轻伤害。然而沙林却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神经毒气,其毒性为芥子气的20~30倍,只要吸入或接触到相当於芥子气的1/20~1/30的剂量就可以致人於死,并且吸入到致死时间仅有2~10分钟。更关键的是,沙林本身是一种神经干扰剂,即使吸入或接触到不致命的较少剂量,也会立刻瘫痪导致失能,这样的伤者将无法逃出毒气覆盖区或进行任何自救,只能瘫痪在地上,继续吸入或接触毒气导致死亡。

这两类毒气都同时具有吸入与接触中毒的特性,芥子气可以用防毒面具防范,虽然他也是接触性毒剂,但是皮肤吸收的较慢,因此可以快速逃离毒气区再冲洗自救,故致伤率很高,但真正的致死率却相对较低。但是碰上沙林这种全新出现的神经毒气,不要说防范芥子气的防毒面具无用,其发作速度甚至快到来不及让人戴上防毒面具。等伤者警觉毒气攻击时通常已经全身瘫痪了。

沙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除了蒸发快,极易达到战斗浓度,以及其生效快之外,他的分解速度也是毒气中最快的,一般只有数小时。它又易溶於水,并在催化剂(氨水或NaOH)下也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快速分解成无毒成份,相对上也非常容易消毒。故而实际上是最优秀的攻击性毒气,释放完几个小时以後,经过简易的消毒,部队就可以跨过原本的染毒区往前推进。相对而言,如果是芥子气或是VX的话,其效果往往会持续数天乃至於一周之久,这就会妨碍自己部队的扩张战果的行动,因此後者两属於迟滞性或是防御性毒气。

如果拿来战略性攻击,也就是攻城的话,同毒性条件下持久性越高越好。故VX与芥子气都比沙林有效。如果是守势作战,袭击进攻敌军或是布设带毒区,持续时间也同样是越长越好。但如果要用在攻势作战拿来突破防线,也就是对前线敌军放毒,再接着进行突破,则持久性太长不是好事。因为毒气一放同样会妨碍己军前进,己军必须等到毒性消失再前进。如果是像芥子气或VX那样会持续好几天的情况,则虽然放毒歼灭敌军一线部队,但敌军将有充分时间从後方调来预备队,在毒气带後方搭建第二道防线,从而使己军丧失突破的机会。

而这也就是为何欧战中虽然双方都大放芥子气,总共放了1.2万吨(生产1.35万吨,使用量达89%),却只是造成巨大杀伤而没有获得决定性战果的原因了。因为毒场即为死地,即使敌方死光自己也无法前进,而等毒性消了,对方的预备队乃至於报复部队也赶到了。

也就因为这个原因,陈天禾前世记忆中美俄对VX毒气的用途定义是:主要用於迟滞性化学袭击,妨碍对方机动、阻止与限制对方利用有利地形和装备,以及削弱其作战能力。

故而能够作为攻击性毒气的只有沙林和梭曼。这两种毒气的用法是,於当日黎明(沙林)或前日傍晚(梭曼)往敌军防线投放,天色大亮後毒性大部分解,於是己军就可以开始进行扫荡残敌与突破作业。

而长效毒气如VX之类的攻势性用法,在陈天禾前世读过的小说《红色风暴》有提到过。也就是在战前朝敌方後方的装备预置场、营区等地施放,可以封锁这些地方数天,使敌方短时间内失去後援。但是不能直接对一线敌军施放,否则将封锁自己的前进同样达数天。

而本次的乌云罩顶作战计画中将使用50吨沙林毒气作主要攻击,并以40吨芥子气/路易氏气布放於外围作为掩护。由於布设的毒场范围广大,实际上并不需要用到这麽多沙林。因为即使把浓度降低,毒场中的人员也不可能逃离毒气范围--因皮肤接触沙林蒸气也会中毒,他又有瘫痪失能的效果,因此你不可能在毒场中前进超过100米,即使戴上防毒面具也是一样。事前根据「特殊病虫害防治实验室」的科学家估计,最多只要散布5吨就够了。但是陈天禾为了保险,大笔一挥给它加了10倍的剂量。

在这种情况下,处於沙林毒场中的人必死无疑,而芥子气毒场的人则有机会逃跑。但是他们在外围,只有往外跑和往内跑两个方向。往内的话他们就会吸入沙林而中毒死亡。往外跑则可以生存下来,但将不会发现前线阵地中的是沙林毒气。而日本後方能接收与治疗的也就只有那些幸运的芥子气中毒人员。

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整个毒气撒布场的纵深达到5.5km,防御阵地第一线的部队有大量警卫、轮值人员。他们感到不对後撤的话,则须於高浓度沙林覆盖区步行5km,结果还是必死无疑。如果他们前进就会进入护**阵地,自然也会被击毙。而位於防御阵地後方的人员,轮值程度与警戒性就不会那麽高了,大部分人甚至是直接在睡梦中死去。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能逃生。

凌晨4点,飞艇离开後,护**阵地前线准备已久的士官团立刻进场。六千名士官穿着特殊装备,手持步枪进入日军阵地开始清场。他们穿的并不是什麽防毒面具或是防护衣,而是全身覆盖的橡皮潜水衣,人人背後都背了双筒的氧气钢瓶,可供呼吸3个小时。六千人迅速分散进入壕沟,之後开始响起零散的枪声。他们看到地上的人,首先踢一踢,认为已经死亡的就在脑袋上补一枪(除了少数送回後方解剖研究),发现还活着的就拖出阵地送至後方。活着的人将在注射解毒剂之後被後送进入「护**给水防疫部」进行研究。後来经过统计,该阵地18万日军中,有约5000轻重不等的芥子气中毒者(多半是炮兵与後方勤务兵)逃至後方防线,其余在沙林覆盖区中活下来并进入「护**给水防疫部」的「原木」只有475人。士官团花了一个小时处理这件事,随後撤到後方,由载重车上的水罐向他们身上喷洒氨水予以消毒。

凌晨5点,天已微亮,第二批飞艇进入战场。这一批共有36艘,同样分成3批12艘进入阵地,但是前後间隔只有数公里,周围有50架战斗机负责提供掩护。他们排成整齐队形以50km/hr速度进入,往下喷洒大量氨水。总共喷洒了3600吨氨水後依照同样航线往南离开。而氨水可以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内迅速分解沙林毒气,使之毒性消失。

凌晨6点,蔡锷的第一集团进入阵地。人人脸带防毒面具,穿上长袖冬衣,并带上手套。虽然此时毒气与毒性已经大部分消失,但是还需要特别小心。这些士兵两人一组把日军?体抬出来,用载重卡车上的氨水冲洗过後,塞入麻袋扔至後方待命的卡车上。每部卡车载满20具?体之後便开车撤回後方,回到江苏与山东边界的新沂。此地已在过去两个月内组装起了一个超大规模的焚化厂,全部流程都尽可能做到工业化、流水线化、自动化,堪称新式工厂的典范,每天约可以处理3万具?体。这个焚化厂是六年前因应西班牙流感设计建造的,原本是用於快速处理受感染死者?体的,可以快速拆卸运至灾区组装使用以避免长途运送病死?体造成的再次传染。不过当时因为封锁而死亡人数不多,因此没派上大用场,後来只是分散在各地用於处理过世者的?体。这次正好可以派上用场。所有?体预计7天内全部处理完毕。届时这些阵亡士兵将成为一盒盒骨灰,上面放有他们个人遗照与遗物(自然得先用氨水消毒过)以识别身份,等待战後交还给日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掩盖沙林毒气的秘密。

需要一提的是,这批?体不是只有日军而已。总共约有近二十万具,其中有近二万具的?体没有穿日军军服,应该是中国人。那是被日军抓去作军夫,或者没有来的及逃离的附近民众。然而处理程序没有例外,一律送厂焚烧变成骨灰盒再出去。至於几个活下来的,打解毒剂送回「护**给水防疫部」,当然待遇和其他「原木」不一样,而是给予永久员工待遇,有吃有喝有薪水拿,薪水可以外寄给家人,但本人得在这里干到死。

上午10时,阴沉的天空正如气象局事先预报地下起了大雨。这场雨持续了三个小时,把地上的痕迹冲的一乾二净。唯有芥子气/路易氏气混合毒气的一些痕迹留了下来。

※※※

把时间转回1个多月前。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25日,世界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出现了一个头条大新闻:英**队在中东大量使用毒气屠杀平民。这篇新闻报导通过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指出英国在过去五年来,透过使用航空炸弹、炮弹、地面钢筒施放等,在中东释放了数以千吨计的芥子气用以攻击村落,至少杀死了5万名以上的伊拉克人,而且绝大部分是平民、妇孺。该篇报导还附了上百张不同时地的清晰照片,一一标明拍摄的日期、时间与地点。这些照片血腥、残酷、令人恶心无比,极富视觉冲击性。从满地凌乱的瘦小?体扭曲痛苦的面容上,人人可以看出死者多数是妇女和小孩。这篇报导还同时附上伊拉克反抗军缴获的英国方面的命令文件、击落的飞机残骸与炸弹,使用过与未使用过的毒气炮弹照片,以及几名英国俘虏军官的供词。在文末,这篇新闻附上了英国殖民地大臣丘吉尔在1921~1922年间在国会发表的咨文文稿,其中提到:「I/suggested/that/chemical/weapons/should/be/used/against/recalcitrantArabs/as/an/experiment.」,「I/am/strongly/in/favour/of/using/poisoned/gas/against/uncivilised/tribes/to/spread/a/lively/terror.」几句话完全展现了邱吉尔先生华美无比的词藻与文采。

这篇文章选字清晰无误、描述客观生动、态度中立,完全没有半丝激情地描述了整件事。其中没有一字批评任何人、任何组织、政府或国家。然而正是这种极度冷静理智,甚至可以说是冷血的态度,与整篇文章的分析描述、所检附的众多文件,以及大量照片的巨大反差,使的这篇文章显得极度煽情。而这篇文章的末尾属名则是「死者代言人」。

这份新闻稿是透过邮政系统送到报社的。当时编辑简略一看之下就决定全文照刊,一字不改。其时所有编辑一致公认此文稿从拍照、选材、分析、编辑到内文撰写等等无一不完美,本年度普立兹奖得主非此作者莫属。只可惜的是这位作者是匿名发布。不过他们也能体谅作者的想法,如果他具名的话,肯定会遭到英国政府的报复。

这篇新闻什麽都有了,耸人听闻的题材与内容,血腥的照片、独家的资料来源、细致的分析与论述、所有资料来源完全公开(除了作者身份之外),几乎完全符合经典新闻的所有要素。後来这篇新闻成为战争灾难报导的经典范例,载入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所使用的教科书中。

这篇文章是在纽约时报上,为了全文刊登这篇文章及其所有附件与照片,纽约时报特地在当日为此加开了四个版面,并在头版特别用红字打出「本篇新闻有不宜未成年儿童阅读的内容,请家长注意」的醒目提醒。新闻刊出当日,纽约时报的单日销量破纪录地暴涨到100万份。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该新闻不到三天就传遍全美各大报纸,一个礼拜内欧洲所有主要城市报纸头条上都出现了全文转载。

自然,亚洲地区也不会拉下。同样在某些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中国、日本、东南亚,甚至印度和伊朗都出现该新闻的转载。而在一个月後甚至出现阿拉伯文版的全文翻译印刷品,经由某见不得人的邪恶秘密组织配送到中东地区四处散发。这些阿拉伯文的新闻自然不是作为报纸散发,它们被用来包卷步枪。

不到半个月,英国绅士们很荣幸的在世人心目中成为人类渣滓,世界公敌。各国政府纷纷发去询问与谴责的电报,欧美国家的所有相关外交人员在表示遗憾时都想:「我很同情你们,但是很抱歉,谁让你没把事遮掩好,被人捅了出来呢?而且还捅的这麽大。」

不过事情也就如此而已。各国谴责归谴责,也没作其他什麽事。毕竟受害对象只是「uncivilised/tribes」。英国绅士只是有些狼狈,面皮上遭受一些损失而已,实际上并没有人能拿它怎麽样。譬如在美国国会中少数提出要对英国进行经济封锁惩罚的人就遭到同僚的白眼――老兄,你还没睡醒吗?当然,作为主角之一的邱吉尔先生因此而辞职下台。但此君意志坚强,韧性惊人,过几年消息冷下去之後,他就又靠着选票重新站回政治舞台上了。

是的,这就是陈天禾的政治武器,舆论原子弹。这篇报导被他在战前用来转移世人的眼光,并在战後为自己使用化武找一个藉口。至今已经充分发挥了前面的效果,後面的效果就要看他後续的操作方法了。

陈天禾前世在研究化武的时候,就曾经发现在二战前,英国曾有一批数十万发的化学炮弹、炸弹布署在伊拉克的纪录。当时他以为英国人像德国在波兰建立化武厂以免危及本土安全一样,把化武厂建在伊拉克。但是後来看到零散的英国在中东使用化武的纪录(很讽刺的,当时最大受害对象正是库德族人),又看到邱吉尔君那极具魄力的发言,才知道这些化学武器出现在伊拉克的原因。不过前世他读的资料非常零散,互相矛盾,有的说英国人用了,有的说英国只用催泪弹。也许前世中这些资料被英国人销毁了,也许英国人真的没用化武。但是在今世,他们确实用了,那些照片就是证明。也许这些在今世本来不会发生,也许这是因为亚玛尔干的武器支持与马亚苏的武装反抗,造成英国的伤亡与开支急增,才让他们最终使用了化学武器。但这些现在都不重要了。他们既然做了决定,就应当承担後果。这件事将会造成世界格局的改变。今世中还没有人看的出来,但是陈天禾承天命而来,手持权柄行於大地,他的眼光深远,并且不受未来迷雾干扰。世界确实在慢慢改变,世界已经被他所改变!

※※※

民国十三年,1924年3月6日下午,蔡锷的第一集团井然有序地越过日军防御阵地向北推进。他分出5个师往东北方前进,目标直指青岛,预备将其封锁。其余25个师则北上前往截断胶济铁路,抵达胶州之後将左旋直趋西线日军阵地的背後。

民国十三年,1924年3月7日下午2时。外交局长唐绍仪通电公告护**於昨日凌晨使用化学武器,辅助护**陆军第一集团进行了成功的突破,於阵地上歼灭了18万名侵略的日军。他又称,若侵略者仍不接受劝告和平撤离我国,则同样的攻击将会继续进行,直到侵略者全部撤离为止。唐绍仪特别指出,护**对於使用化学武器是谨慎的,有节制的,只是用来辅助突破,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己方伤亡,目标则只针对侵略我国国土的敌方军人,并不针对无辜平民,除非敌人也对我方无辜平民发动攻击或屠杀。

民国十三年,1924年3月8日,山东日军前线与日本政府一片混乱。一夜间损失前线六成兵力,谁都会如此。更何况敌人使用了毒气,而且是大规模使用。更重要的是,敌军大举进逼,剩下的四成兵力的後路马上就要被切断了。於是日军高层封锁了消息,通令西线日军拔营,将北洋军留在阵地阻挡护**,自己则连夜全速往青岛撤退。但是这种消息封锁挡不住有心人。3月8日深夜,两艘飞艇缓缓滑过日军西线阵地上空,撒下了用中日文紧急赶印的几十万张传单,次日一早便引起大哗。在阵前的护**45个师虎视眈眈的压迫之下,又担心毒气从天而降,留守的20万北洋军当即出阵投降。张孝淮、伍毓瑞留下5个师看守整编部队,并且防备直隶方面的北洋军,率其余40个师往东急赶,誓要截下这10万日军。

若是照正常情况他们是追不上的。因为日军沿着铁公路撤退,交通便捷。但是护**空军在情报部人员的协力下,出动了全部的50架轰炸机破坏了日军撤退路线上的几个车站与铁轨,情报人员也在公路上零零散散地埋了一些地雷陷阱,结果这些日军好不容易排除障碍赶高密时,就发觉蔡锷已经在前面恭候多时,没几个小时张孝淮、伍毓瑞也跟着追了上来。结果日军7个师10.5万人,就在高密附近被护**三个集团65个师共78万人牢牢的包围了起来了。这在是3月11日的下午。

※※※

日本当然也想急着救出这批部队,於是3月9日同时从平壤拼凑出一个师团,上船往山东开来。但是他们刚出港就被潜伏在当地的同盟情报部人员发出电报,於是同盟空军派出飞艇定点搜索,於3月10日在黄海发现了这只舰队。飞艇当然没有自己上,而是将消息用电报发了出去。这年头即使是先进国家对潜艇的猎杀率也不高,更不要说日本向来不注重反潜能力了。3月11日凌晨,五艘攻潜一型的狼群赶了过来,将船队中4艘运输舰全部击沈,捎带击沈了两艘护航的驱逐舰,然後全身而退。

※※※

日本发现前线失去空权造成的致命性结果後,从国内紧急调来刚生产出的十架甲式四型??机并派上精锐飞行员想要亡羊补牢。没想到那队长头脑发热,一到青岛就通电护**要求来个公平决斗。结果空军依约派了十架燕式过去接受10vs10的挑战。日本这甲式四型机动性能比甲式三型好的多,速度也快上50km,但是很不幸的速度还是比燕式慢了快50km/hr,结果依然被全部击落。空军得意洋洋地回来打报告向陈天禾邀功,而陈天禾在夸奖了他们击落敌机,答应颁给奖章之後,转头就把他们劈头盖脸臭骂一顿,下令:「下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们就派100架上去把对方围殴至死。这是战争,谁跟你讲骑士风度?老子连毒气都用了,还风度个鸟?」

待到他看到出击名单中有秦国镛这老货时,陈天禾简直说不出话来了。他立刻拔了这个空军总长,将其降职为空军资深顾问――这老货资历太老了,实在踢不掉――让他手下的厉汝燕升上来接任空军总长。这厉汝燕是浙江定海人,原本是秦国镛任南院航校校长时手下的主任飞行教官,1888年生,现年只有36岁,被秦国镛从南苑航校拉来,现任南京航校校长,前些日子也有出击,并有击落2架敌机的战果。听到消息後他跑去找秦国镛,而秦老头告诉他说用总长的位子换一次击落纪录也算值了,如果没有打下一架敌机就届龄退伍,老头子我岂不白开飞机十几年?最後,这老头子还是如愿地拿到了他的击落敌机纪念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