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青年近卫军
作者:zgc200503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68

25、青年近卫军

在牧场的时期要有一点书看就好了,那真是读书的好环境,时间也充足。可惜,我只在十队知青处借到本新版的《青年近卫军》。这本书我感到很奇怪,反复看了几遍出版日期,真是1966年以后出的。半年就看了一本书。

整个下放时期令人深感痛惜的就是我们虚度了光阴,正是读书的年纪,看书太少。把文化的命一革,乡里根本就找不到可看之书。不仅乡里,城里也如此。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到1975年才把四大名著重版出齐,算是闻革十年中贯彻古为今用方针的一点门面。外国文学作品更是洪水猛兽,十年功夫就公开出了本《青年近卫军》洋为中用。我不解,那时节为何独对法捷耶夫的这篇小说格外垂青。一阵浩劫过后,汗牛充栋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单单挑了这本重版,莫非是看起了作者在苏共20大后为斯大林循节自杀,不事二君的"高贵品质"?他是那时的苏联作协主席。有点像清末民初的王国维。高尔基也算个无产阶级作家,他的作品那时就没得到这种殊荣。莫不又是忌恨他骨子里知识分子的桀骜不驯?当然这是今天多少看了些苏联党史才这么猜的,那时我们头脑要空得多。

实话说,《青年近卫军》一点也不好看,作者在俄国在苏联也不是一流作家,作品更不是一流作品。但这本书对一个经历过长沙闻革的人,它能令人产生很多的联想。因为闻革中,长沙有个赫赫有名的造反派组织,就是用这个苏联青年的战斗组织命名的。长沙的青年近卫军以青年工人和中学生为主体,专事武斗,以不怕死著称。海军衫、绿军帽是其标志性服装,叱咤长沙街头,无往不胜。我当年是带着羡慕眼光看他们的。当年周恩来召集湖南各派群众组织开停止武斗会议,特别指名要该组织的头头,人称海司令的谭海清参加,由47军派人护送,乘飞机进京。据说周恩来见到他,当着省军区司令龙书金的面开玩笑说:“海司令,如果让你当省军区司令,你能不能胜任?”时年二十多点的他胸脯一拍说“没问题。”周恩来一愣,看他酒喝多了,大人大量地一笑了之:“你这个样子当军区司令,三天就会垮台。”周恩来与谭海清平民式的交谈使青近及海司令的名声大振,三湘四水,威风凛凛,连**也听说了它。等到武斗平息,要收拾激进派组织“省无联”时,**说了句“还有什么青年近卫军,让它去苏联吧!”这罪名就算是定下来了。海司令也坐了几年牢。由此,青近名声又大振。

我那时看这本小说时,想到这些闻革往事,感叹青近、海司令,这么个挟雷掣电的组织,这么个八面威风行侠仗义的人物,在政治风云中是多么微不足道。人家一口气,轻轻就把你吹倒。而闻革时,在青少年中恰恰就是把无知、蛮狠、暴力当楷模崇拜的,把文明反而当作了罪恶。结果,无知、蛮狠、暴力终不免成为阴谋政治的牺牲,我们都在其中。

牧歌似的日子不知不觉过去了,转眼已是深秋。我在牧场这段日子跟书薇见面的次数很少,后来她又不跟我说一声,突然回家去了。她回去得好蹊跷。11月份她回来就到了公社菌肥厂搞宣传队,还一直没跟我见过面。我既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走的,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回的。这天我晒完稻草坐在河边休息。没想到她会出现在我跟前。她只告诉我,宣传队要我去就匆匆走了,因为她说她姐姐从长沙来看她,在远处等着她。那时我们都还不习惯跟家里人见面。

书薇什么也没有跟我讲清。她为什么突然回家?为什么会去菌肥厂?那是个什么地方?他们为什么会想到我的?她都没讲,象个送信的,只告诉我去公社就走了。

这消息打破了牧场田园的平静。无疑,去公社,那里的生活前景更广阔些。



待续 第六章 菌肥厂 26、人生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