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议而未决之策
作者:匈奴的公主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876

第二百二十九章议而未决之策

见我心焦的模样,赵云的双目中掠过几许歉意,他将我往前拉了一下,一手抱着我的胳膊,一手轻轻抚摸着我的脸颊,那一刻他剑眉微锁,表情复杂得难以形容,似乎有什么话,却终是盘哽在喉,只是注视着我,慢慢摇了摇头,“云没甚么不适,倒是烟儿成日奔波在外,要照应好自己!”

我总觉得赵云有点怪怪的,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劲,见他这样说,便没心没肺一笑,“你没事就好,我身子骨虽算不上强壮,却也不闹什么疾病了,又不是第一次出门还劳你这么嘱咐。哦,对了,那信谁来的,所言何事,要不要紧?”

“乃一故友所书,无甚要紧之事。”赵云淡淡地笑了笑,又将话题一转,道,“早饭可曾做得?云腹内有些饥饿了!”

见他说饿了,我本想问的话也就抛在了脑后。吃过早饭,我与赵云从驿馆出来,并辔驰骋在山道之上。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初春的太阳虽算不上十分暖和,却也带着融融之意,转头看向身边之人,阳光为他挺拔颀长的身材涂抹上一层金色,映衬着成熟男人的气息,更觉迷人。就这么和心爱之人并肩而驰,边走边说笑着,每次都嫌汉寿到研究所的路程长,今天走起来却恨它太短了。

来到研究所,当把火器演示给赵云看的时候,不出所料的他的反应和刘备与诸葛亮没什么区别,只是或许出于武人的本能他对火器更多了一份爱不释手的感觉,甚至连午饭都草草扒了几口,又一头扎到火器堆里去了。

下午的时候刘备和诸葛亮告诉了我一个爆炸性的消息――找到了隐遁四年的司马懿。听到这事的时候,我非但没有像以往得到人才那样的欢欣,反而心里蓦地蒙上了一层阴云。( 更新本书最新章节)

“主公可否打算重用此人?”

刘备不着声色地一笑,“梦烟曾言仲达之才不在孔明之下,要孤设法找到他,而今其人已归属我大汉,焉有不用之理?”

“这个……”,我打了个愣神,想起历史上司马懿的作为就有些不寒而栗的感觉,摇头道,“司马懿之才固然可用,不过主公要慎用之。原本历史中对他的评价便是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其人极能隐忍。若说曹氏为强盗,司马则为偷。”

说到这里的时候,刘备和诸葛亮都不约而同地向我投来疑问的目光,“此话怎讲?”

“曹操挟持汉帝发号施令,这明目张胆地的做法如同强盗;而原来历史中的司马氏得天下则是偷来的,司马懿媚于曹操,先后又骗过了曹丕、曹睿,而手握重权的曹爽则被下野的司马懿给骗进了鬼门关,而后司马氏便独霸朝钢。因此人极善伪装,所以请主公甚用!”

“司马多猜忌乃性情使然,欺骗于曹氏父子想必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如今既归于孤之麾下,若以诚心待他,想他也必不欺我!”

我本想再劝谏一下,可看刘备郑重其事的样子,又想到有诸葛亮这个谨慎过头的人在身边也不至于出什么大错,更何况我之前也将时人、后人对司马懿的评价告诉过他,像刘备这样总揽大局的人心中肯定已有计较,在这个问题上便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了。停了一下,又问道:“主公过些时日可要用兵么?”

刘备与诸葛亮相视一笑,诚恳地点头道:“梦烟果然知晓孤之心事。这几日来正与孔明商议如何出兵,正举棋不定,梦烟可否为孤一决?”

“愿为主公分忧”,我忙起身一礼,道,“对于攻伐中原,孔明未出山时已定天下三分,隆中对也指出作战的方略。我只有一些浅显愚见,若不当之处还请主公与军师见谅。而今之情势可由汉中与荆州同时出兵,出汉中取长安,出荆州取襄阳,只要此两处握在手中下许昌便指日可待了。”

“可长安城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如何取法?”说话的是诸葛亮,他轻轻摇动着那支永不离手的大扇,正一本正经地看着我。

我就手拿起案几上的几个茶杯摆了一下,指了指道:“若这里是长安,取之则可通过三条道:子午谷、斜谷、阳平关;阳平与斜谷可大张旗鼓出兵,而主公须另谴一支奇兵出子午谷直捣长安。”

“梦烟此言可是要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么?”诸葛亮看了一眼摆着杯子,用羽扇的把手在案几上划了一道,又开口道,“话虽不错,不过梦烟可曾想过,子午谷过于狭长,若敌兵埋伏其中必无退路;到时长安攻取不下反倒害了许多将士性命。”

“军师果然谨慎,不过军师忘了枪铳已经出来,这些天马先生他们正在琢磨火炮,而火炮的威力又非枪铳可比,我们有这样的火器,便是占领了制高点,无论敌军怎样设伏都不足为惧。而且若从子午谷出兵到达长安城下不过十日之功,可打他个措手不及。”

诸葛亮有意无意地摇着手里的鹅毛扇沉吟不语,可紧锁的眉头告诉我他的顾虑依然很深。

“可若是一时攻长安不下,曹军援军来救,这旷日持久我军粮草供给不上该当若何?”刘备看了看诸葛亮,又把不定的目光投向我。

我想了想,正色道:“若论原来的历史陇右的曹兵积聚之后向东杀来,断了我军归路,便真危险了。可主公现在已今非昔比,现今马将军驻守西平关,西凉一带尽皆归服,非但不存在以往的顾虑,更可为后援。况且,若要进取中原必须两路出击对曹氏进行夹攻,而攻取长安势在必行。”

刘备捻着胡须沉吟不语,诸葛亮也在想着什么,屋里很安静。过了一会,诸葛亮才把大扇一摆,道:“取长安之事尚需再议,梦烟可否想过荆州若发兵,江东会无动于衷么?”

“自然不会”,我想都不想道,“若是我军两路攻伐中原,曹操势必要修书于孙权,或是孙曹联合或是孙氏袭取荆州。”

“若是如此关将军岂不是首尾难顾?”诸葛亮像是在提问又像是在试探,我禁不住白了他一眼,道:“想来军师心中早有计较了!”

“计较倒是有了”,诸葛亮坦诚一笑,随即又微微叹了口气,他没看我而是直接对刘备道,“只是二将军若是提兵北上,那荆州必要谴一得力之人守之,以防孙权趁虚而入,而今主公之肱骨钧于要口,实难抽出适合之人。”

“孔明观元直不可么?”刘备问着,我也随之点了点头,要说徐庶的能力虽比不上诸葛亮,但在汉营之中也是屈指可数的,要不然在庞统去世后,刘备也不会派遣他去荆州。

“元直虽可,然其不能留守荆州,他必要随二将军出征”,诸葛亮说着,起身对刘备施一礼,道,“军侯武艺高强威震华夷,不过恕亮直言,其人气势太盛,又从未逢过对手,恐不会将曹军放在眼内,若身边无有直谏之人怕会犯了骄兵之忌!”

我正频频点头,忽瞥见诸葛亮看向我那似有深意的目光,直觉得一哆嗦,不过见他并未点破,我自己又有退居之意,所以也就装作没看见地打了马虎眼。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