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考完托福不久,苏燕的父母飞抵了温哥华。
姐姐一大早就把苏燕接到家里,而姐夫则和赵飞一起去了机场接人。
下午,一家人全都聚在姐姐家里,已经一年多没看到父母的苏燕竟然激动地哭了起来。看到姐姐、苏燕高兴的样子,姐夫和赵飞也格外开心,对漂泊在海外的华人来说,亲人团聚恐怕是最让人开心的时刻了。虽然父母年纪不小,但是两位老人的精神很好,身体情况也相当不错,老爷子甚至刚吃完午饭就嚷嚷着要去户外的公园走走,一时间所有的人都开心的笑起来……
李老板终于从大陆回到了温哥华。
苏燕原本打算坚持几个月时间,但忽然间完全改变了主意,坚决要求辞职。李老板再三劝阻苏燕无效之后,他给了一个折衷的方案:苏燕不辞职,但是也不用上班了,李老板还是按时间照常付薪水支票给苏燕,不过苏燕私下要把薪水返还给他。这样一来苏燕的工作时间还在继续积累,她可以一直等到临产前,再直接申请政府失业保险。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这个提议最大限度的保障了苏燕的利益。虽然表面上看大家都没有损失,但是赵飞明白这对雇主来说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不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之间,没人愿意冒险帮这种忙的。无形之中,赵飞夫妇又欠下了李老板一个很大的人情。
进入冬季后,公司没有了夏季的繁忙,赵飞的上班时间也恢复到了白班,他和苏燕之间多了很多时间来交流。由于父母来到了温哥华,所以大姐和姐夫隔三差五的就把苏燕接过去或者把父母送过来,虽然路上花了不少时间,但是一大家人在一起的感觉还是无与伦比的。考虑到这样两头跑既花时间又很大家疲惫,赵飞索性建议苏燕搬到姐姐家里住,自己则每个周末前去报到,这样一来对大家都好。提议马上获得一致通过,爸爸妈妈尤其赞成,这样不仅方便照顾怀孕的苏燕,就连赵飞也可以省下不少买菜、买补品的时间。苏燕觉得自己真的很幸福,能有父母在身边照顾,还有如此优越的经济条件,这对很多人来说是渴望而不可及的。
赵飞去姐姐家的第一个周末就带去了一份“大礼”--托福考试中心寄来的成绩单。看到成绩单上的考试成绩和作文成绩,苏燕“气”的满屋子追打赵飞:“气死我了,你这个坏蛋,大鸭蛋。居然考得这么好?我的脸往哪搁呀?”赵飞的成绩比苏燕当初高了一百分!而且作文成绩达到了五分半,几乎快要满分了!
姐姐对这个成绩非常满意,提醒赵飞要马不停蹄的立刻开始申请研究生入学,同时也告诉赵飞要立即联系国内的学校和教授准备大学成绩单和推荐信。直到此时此刻,赵飞才感觉一块石头落地,一种踏实感占据了心头,不但大家的鼓励没有白费,而且赵飞通过这次考试才真正看到了在加拿大的生活希望。
因为苏燕的父母曾经持旅游签证在姐姐家住过一年多,所以他们对本地的环境和生活模式可以说早就熟悉。苏燕搬到姐姐家里,得到了两位老人的悉心照顾,而与此同时,苏燕的到来也缓解了两位老人的寂寞。姐夫的生意早已经走上了正轨,每个星期他都有充裕的时间留在家里充当司机,接送老人们和苏燕一起去逛街、买补品、检查身体。姐姐的朋友们和教会的教友们得知苏燕怀孕,也纷纷前来探望,苏燕的生活又回到了初到加拿大时,她感到格外的轻松和愉快。
对赵飞来说,每周五天的单身生活也是格外的轻松。申请研究生的工作也进行的还算顺利,国内本科的成绩单和教授推荐信是最麻烦的准备工作,但是一位当年留校的同学主动帮赵飞担当起了这个重任。留给赵飞的工作基本上没什么事情了,只剩下耐心等待消息。移民加拿大一年多来,赵飞头一次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轻松和充满希望。每天回到家中,他要做的就是和认识的几位移民朋友通通电话,了解一些关于申请研究生的信息、步骤及策略;然后就是和妻子的电话交流了。想着一年多的打工时光即将结束,赵飞并没有觉得惋惜,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加拿大梦想……
虽然生活上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地方,不过也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很如意,苏燕私底下向赵飞表露了自己的忧虑:那就是她父母和大姐之间的关系并非想象中的那样融洽。自从和父母天天住在一起,苏燕感觉到父母和姐姐之间相互客气的有些过了头!那种关系简直像是朋友之间的友情,而不是和子女的亲情!苏燕甚至认为父母和姐姐之间的联系完全是因为苏燕住在这里的缘故!要不然的话,他们之间几乎没什么太多的话题!至于以前他们之间是否发生过什么问题,苏燕和赵飞都不知道;姐姐究竟为什么申请父母过来?他们也不清楚理由。不过,一家人总是这样客客气气,思考半天才说那么几句话,苏燕总觉得有些别扭。苏燕也曾经偷偷向父母抱怨过姐姐当初在找工作的事情上对苏燕的绝情,可老人家们并不觉得很奇怪。看来,他们对姐姐的了解远胜于苏燕。对于这种家庭内部的事情,赵飞是断不敢给什么建议的,万一父母和姐姐之间有矛盾,苏燕站在哪一边都是不利的。赵飞只是劝告苏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千万不要去打听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凡事保持沉默最好。
赵飞认为:因为出国时的经历完全不同,老移民的心态和赵飞这批新移民是完全不一样的。老移民能出国,那因为他们确实是国内同龄人中的精英,所以这批人骨子里有股傲气,但他们的这种傲气往往会因为在海外曾经的艰辛经历而变成一种说不出的怨气;而到了赵飞这个时代,出国已经成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仅如此,赵飞这批人赶上了国内经济腾飞的年代,所以出国之时的经济条件比老一批移民要强过不知道多少倍!姐姐当年出来身上只有50美元!而赵飞带了一万美元!国内还有房子!正因为这些原因,老移民们的心态是普遍矛盾的,即使当中的一些人现在有很强的经济能力,他们在帮助新移民的时候心态也是极其复杂的。姐姐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你们这点困难算什么,想当年我是如何如何……”赵飞算是慢慢体会到了其中苦涩的含义……
相比之下,赵飞这批新移民之间却有着说不出的友情。可能是因为同处于社会的底层,而且都是弱势群体,彼此之间的帮助往往还是真诚的,哪怕即使是陌生人。赵飞总去大统华旁边的一家华人小厨买些外卖的熟菜,小店里头有位说着京腔的大姐对赵飞格外热情和照顾。起先是态度好,时间长了一点,大姐总会在给菜的时候多加些分量。 “这么年轻的孩子出来真不容易”……“打工挺辛苦的,一定要吃好一点”……大姐每次都不忘和赵飞说几句,像是关心,像是安慰,也像是鼓励。尽管赵飞从不认识这位大姐,尽管每次多给的一点菜根本算不了什么,可这样的举动和那些只言片语就能让赵飞倍感温暖。
赵飞换到了白班,虽然搭车也挺方便,不过老侯却总是坚持下班时开车带赵飞回去。拉拉家常,讲点笑话,赵飞觉得每天坐老侯的车都很开心。不仅如此,老侯家每次做了面食之后,总不忘给赵飞和苏燕带一些。那次圣诞节晚会的时候,老侯的太太记住了苏燕说过特别喜欢面食,而赵飞一大家子都是南方人,不怎么会做……
也许,这些就是同胞之间最真诚的感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