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任狂飙浊浪裹携(5)
作者:蔡王诗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457

第三节 在狂飙浊浪里渐近渐远(5)

1968下半年到1969年初,在中国肆意蔓延的“文/化/大革命”风暴开始从狂热和混乱,走向相对平稳的崎岖道路。那种剑拔弩张、充满枪炮声和谩骂声的气氛逐步得到缓解,原来浓烈的武/斗空气随着各级革/命委员会(当时取代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机构,简称革/委会)的成立,慢慢趋于缓和。无辜的百姓们总算可以喘口气。正当他们按部就班地度日时,突然发现赖以寄托精神、丰富生活的文化环境不知何时已销声匿迹。

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精神上的极度寂寞空虚,使得百姓们/文/化生活无所依托,不知是谁的主意,还是出于对**同志的热爱、信赖和崇拜,百无聊赖地将所有的文娱活动都染上浓厚的政/治色彩。那时,最突出的/文/化现象是,唱**语录歌和跳“忠”字舞。

唱**语录歌,是作曲者依照语录为歌词谱成曲,供百姓们传唱、学习和运用。“忠”字舞,是每当群众/集/会或举行/游/行或在其他情形下,集体合唱**语录歌,再伴随着歌曲旋律,手执“红/宝书”的人们跳起的舞蹈。除/集/会和/游/行,人们走在大街上、购买商品时、乘车旅途中,每逢跳“忠”字舞时,百姓们都要停止手中正在做的事,聚集起来跳起“忠”字舞,如果谁不照此行事,必将作为/现/行反/革/命/分/子论处。原是为表达对**同志敬爱之情的“忠”字舞,经常被跳得乱七八糟、面目全非,引得周围人忍俊不禁。因此,不具备任何美感的“忠”字舞很快就失去推广和流传的群众基础。

“王钳工”紧跟这番怪异现象,要求学校师生每天三次跳自己不喜爱的“忠”字舞。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持续时间不长,全校跳“忠”字舞的风潮就销声匿迹。

那段时间,“王钳工”还要求我们每个班级都要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共汽车上带领乘客念**语录。某天下午,我和班上的几名同学佩戴红。小兵袖章,神气活现地登上开往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16路公共汽车,以炫耀于世的姿态,要求每位乘客拿出语录本朗读,检查他们能否背诵和讲述其中的含意。当时,车上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模样像个知识分子。我们走上前去,要求她出示语录本并朗读时,老太太抱以不屑一顾的神情,对我们的行为嗤之以鼻。她愤愤对我们地说,你们这些孩子不好好念书,怎么跑到这儿瞎胡闹,尽干些荒唐事。

她说的这些话,好似惹怒了我们。等汽车到站,我们硬是把她揪下车,非要她把语录本拿出来,她说没带;我们不甘心,就罚她跳“忠”字舞,她坚决不从;我们仍不罢休,又让她站在马路边低头认罪,她还是执拗地不予理睬。当我们无计可施时,便强行要她当面认错才能放行。在推推搡搡中,老太太跌到在地,好半天没能站起来。我们一看,顿时慌了神。

此时,有位过路的中年男子大约明白我们是在采取革/命行动,他赶紧上前察看老太太并无大碍,便走过来向我们连声赔不是。我们几个同学见此情景,就好像遇到救星,也不管老太太伤情如何,就像得到皇恩大赦,拨开围观的人群,迅即逃之夭夭、作鸟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