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外公、外婆和母亲
来到南京后,外公先是在家乡人办的木器社里干活。随着时间推移,外公出众的智慧和能力充分显露出来,木工技艺居然突飞猛进。1939年秋,外公竟然自己也办起木器加工厂,起名为南京春华木器厂。外公开办工厂,使他的同行感到意外和哗然,令他们不得不刮目相看。
外公和所有创业者相同,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创办木器厂,其中所经受的艰辛一言难尽,真可谓是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创业伊始,因资金短缺,他只雇佣几个工人做帮手,并和他们一道起早带晚地辛苦劳作;为集聚资金,外公处处省吃俭用,把所有可支配的有限资金都用于扩大再生产。外公经常走访用户、更新产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经过几年发展,凭借着优良的信誉和适销对路的产品,以及外公一手炉火纯青的木工技艺,春华木器厂的利润和规模,似滚雪球般地迅速增长和壮大起来,经营收入颇丰。当外公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本家后,便在南京汉中路上购买一座“洋房”,购置小轿车等家产。
最值得外公骄傲的是,木器厂业务拓展迅速,信誉逐渐远播。不仅南京市民选购精致实用的“春华牌”木器产品,而且还销往南京周边好几个省份,就连坐落在上海国际饭店也定购外公的家具。南京春华木器厂从此声誉鹊起、誉满金陵,外公也因此被一些老南京市民尊称为“活鲁班”。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外公逝世的前几年,这些市民只要提起外公的木工技艺和他生产的产品,仍是赞不绝口、夸奖有加。
这是外公一生的荣耀。外公因此而无比欣喜和自豪,也因此而极度失望和遗憾。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后,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以空前未有的革命与建设热情,不遗余力地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人民/政/权作出艰苦努力。在相继建立和完成全国各地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重大历史任务后,1953年9月,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执行这条总路线,意味着中国革命转入汹涌澎湃的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执行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为解决好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必须无条件服从于国有经济加快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着力缓解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削弱国营经济和资本主义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相互斗争,消除对国家经济生活的所有不良影响,为今后有计划的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并打下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
1955年下半年开始,按照**同志部署,新中国着手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场运动发展迅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滚滚向前、锐不可当。经过全国上下的艰苦努力,“三大改造”任务终于在1956年基本完成。在全部实行改造过程中,中央一再强调,积极实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任务,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思想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真正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为他们积极创造重新做人、奉献社会的机会。
通过采取这些改造措施,国有经济、合作经济、公私合营经济的比重占,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借用经济学家的眼光判断,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伟大理论,极大地促进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新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国**完全能够领导经济建设的预言,标志着我国历史已经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阶段。
外公的春华木器厂属于当时国家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列。实行改造后,外公只占有少量股份。1962年下半年,外公仅有的股份也全部上缴给国家。1956年7月,春华木器厂被划为国有,更名为南京市某木工机械厂,产品是简单的木工工具和木工机械。在这家工厂运转10多年后,又转向生产加工机械产品,更名为南京市某机械厂。这个厂名一直沿用到九十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全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时。因工厂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沉浮几年后,即宣布倒闭歇业。从此,外公一生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便付诸东流。
在八十年代,我去外公家探望时,好多次他都不在家。按照非亲外婆提示,在离家不远的工厂找到他后,我意外地发现,满头白发的外公佝偻着腰,驻足在已很不景气的厂区里,目光混沌的双眼,正对着因萧条冷落而显得空荡荡的厂房凝视,无可奈何地长吁短叹。在他因病卧床不起和行将就木时,直到他去世时的1989年夏季,我还不时地听到,外公在垂危中念叨起他那座曾给自己带来欢欣和失落的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