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说,常某倒有些明白过来。”这个常飞陷入沉思之中,“常某数年前去过山南,本是仗义出手从一伙山贼手里救下一众妇孺,殊不知自报姓名后,她们立刻翻脸,情绪激动,拿起石块、树枝和常某拼命。这样的事遇到好几例,常某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从此不敢去山南。经你一说,常某心中多年的疑团方始解开。”
众人均感惊叹。世事无奇不有,在山南那边有一位和他同名同姓、年纪相若、同使单刀,甚至身材相貌都有几分相似的常飞,只是那个常飞坏事做尽,恶名遍山南。山南百姓大多只闻其名,未见其人,当山北常飞来到山南,人们便根据日常的描述对号入座,把他当作过街老鼠。同样,常飞之名誉遍山北,人人敬仰,山南常飞路经山北边界借宿投栈,主人家不但毫无戒心,还热情招待,反被山南常飞洗劫一空。山南常飞轻易得手反莫明其妙,还道山北民风淳朴、愚钝可欺。
丁驰告别了常飞,一路不断胡思乱想,在他们生长的这个时代,消息的传递不能在天上飞,也不能在水中游,都是依靠过往众生的悠悠之口,一个人、一件事传到一千里、一万里之外是否还是真实?这里面又添加了多少个人主观?在这方圆百里,一条山脉如巨龙横卧,切实阻隔两地百姓往来,他们尚且不知山南常飞为流寇,山北常飞为游侠。只有过往行人以讹传讹,人云亦云,道听途说,莫衷一是,天下人又怎么分得清这常飞是寇是侠?到最后,大家都只会简单而错误地认为常飞是一位亦正亦邪、或悲或喜的怪人,而不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人。然则,这世上还有多少被这样误导得不明不白的人?不明不白的事?
丁驰感到纳闷,为常飞,也为许多人。
丁驰出现在董玉案面前的时候,董玉案非常惊讶。太史门十分隐秘,真不知这个年轻人是如何找得到他的。董氏一脉据说是春秋直笔董狐传人,为首的人称“武林太史官”,近百年来都在编撰一部庞大《武林史记》,里面记载着江湖中大大小小的人和事。
丁驰打量着董玉案这间密室,只见一排排书架上面摆放着一卷卷书册。董氏传人躲在这卷帙浩繁的书卷丛背后,默默地记录着古今江湖的一页又一页。
“请帮我查查常飞。”
“查常飞,得五百两。”董玉案摊开手掌开价。
“我没有银子。”丁驰答道。
董玉案看着这神秘的年轻人,只见他气度不凡,背后箭囊金光闪闪,不可小觑。但依然大声地道:“董氏修书,工程浩大,若是人人都看书不给钱,董氏子孙得统统饿死。这是规矩,至死不渝。”
丁驰从箭囊取出一枝羽箭来,道:“此箭乃纯金打造,我看书后,此箭便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