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两更啦,雪漂码好尽量发,喜欢的兄弟请收藏、推荐,谢谢啦】
之后的几日,李继的船队又去了温州府几回,带回来这批铁匠的一部分优秀的徒子徒孙还有家眷,对于这些铁匠来说,李继给的待遇真是幸福到极点,无需产出,无需固定出勤,无需亲自打造,唯一的要求是每天都要到铁匠铺上工。
而这些迁移过来的工匠,让李继也更为放心的让他们进行自己的后续的实验,毕竟本地的工匠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李继对于自己的研究外泄的担心还是很关注的。
对于对于这些老实巴交铁匠,一旦或者这优厚的待遇,反而变得更加兢兢业业了,从骨子里,他们还是一个铁匠,如果不呆在铁匠铺里叮叮当当的操作一番,反而觉得不踏实,对于这点,李继在听到汇报后,感到很满意。
之后李继的生活被彻底的圈在了这个庄园,前番计划好的招募船长、海员的事情完全扔给了柳平,唐义、韩豪则负责海员的训练,不过让唐义奇怪的是,韩豪这厮,每天总要拉着一队长枪兵去码头练习长跑。
上回李继留下的三个课题,炼钢术、铸铁术、火绳枪的问题,张铁生跑来说已经有了一些成果,这时代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灌钢术和炒钢术,但是效率差,杂质高,李继有一些现代高炉炼铁的概念,这高温和高效还原剂是关键,不过具体的东西还需要铁匠们提供思路。
同样是由于原铁的纯度问题,李继的第一支火绳枪,最多算是一个烟火筒,上回海上用过几次后,发现内膛腐蚀严重,这也是火器早期的通病之一,毕竟火药在内部燃烧后产生的硫化物质,对铁的氧化作用是很明显的,照李继估计,那支火绳枪的寿命也就是几十发子弹,这让李继很不满意,这玩意制造周期这么长,使用周期实在太短了。
张铁生这回来说的是改良过的炒钢术,这钢铁生产的进步是现代工业的催化剂,李继自然格外关心,几天功夫,铁匠们已经自己动手在实验区新建了一个小型的炼钢设备,李继上下查看了一番,看不出啥名堂,觉得这更像一个大灶。
一群老少铁匠围在旁边,看李继这个东家似乎对这个研究成果不甚满意,张铁生忙跑出来,还拿着一块熟铁给李继看,这是他们在温州做实验的产物,李继看看这块熟铁,其实他也看不出这跟生铁的区别,毕竟百分几的含碳量,不是肉眼能发现的。
“老张,你就先在演示给我看看吧,练一炉炒钢要多少时间?”
“李公子,以前炒钢是要先练成生铁,然后再用生铁炒钢,我们这个炉子,直接用煤粉合着铁矿石粉,分层铺放,然后以煤炭火熔炼,这是个小灶,约莫一个时辰能出铁。”张铁生非常得意的解释着。
说罢,指挥铁匠们开始往炉子里装入矿石和煤粉,一层一层的铺匀。
李继想了想,“这火头上铺的是什么砖头?”
“是粘土的制成的,炒钢的炉子都以粘土为内壁,火再旺也不化。”
李继琢磨着,这倒是跟历史上欧洲亨茨曼坩埚炼钢法有些相似,都是以耐火砖为基础冶炼矿石,不过现在铁匠们直接获得的是熟铁块,而亨茨曼坩埚炼钢法获得的是铁水,这直接的原因应该是炉火的温度和耐火砖的耐温程度。
李继让人拿来纸张,就着现代的小高炉画了起来,李继解释道:“这燃烧炉子的烟囱越高越粗,炉内的温度就越高,火力经过四壁的反射会叠加温度。”
“李公子,你这意思是说炉子高度越高,炉子里的火力越猛?”张铁生对于高炉这奇怪的玩意有些惊讶。
“基本上是这个意思,还有就是加大进风,这个应该都知道,你们用的那个鼓风的大气囊,可以继续做大,风越大越好。”
“还有就是这用的煤粉,全部可以改成用煤焦,就是把煤放在砖窑里封闭起来,跟烧砖头似的烧制后的玩意。”
“还有,这炉子旁边要有炉门,可以打开后,放出钢水……”
“钢水!”铁匠们齐声惊呼,要知道这时代根本不存在液态钢以及铁浇铸技术,一切的东西都靠铁匠手工打制,四川曾今发行的铁质钱币,是铅铁锡的混合物,熔点很低才能用来浇铸铁钱。
李继听到铁匠们的惊呼,干咳两下,“这是我猜想的,还需要诸位多次试验才行,煤粉和铁粉使用的数量和比例,要精确的记录,这事我会让让人来进行记录。”
“老张,这炉子的重点在于炉子底部的耐火砖和鼓风设备,这些你找刘掌柜,让他在华亭找些个窑工和木匠来帮你们改造,炉子底部的耐火砖也是用粘土,不过光粘土不行,还要用铁矿石冶炼后的矿渣、煤炭少炼后的煤石烧制,其他的可以参照你们做的这个炒钢炉子。”
随后张铁生自然追问了不少问题,有些李继能说上个一二三四的,有些李继也并不是很清楚,就让老张自己去研究。
不过对于张铁生汇报的这次对炒钢技术的改进,李继还是给予的大力的表扬,对于这炼钢炉的制造,李继让张铁生领导一组人,而委派这次炒钢技术中表现出色的另一个铁匠刘进领导另一组人,两组同时开工,依据图纸进行建设,竞争机制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的手段嘛,这个自然不能不用。
现在让李继有些纠结的就是动力的问题,这时代比较完善的动力应该是水力的驱动,不过对于这玩意,李继自然是一窍不通,唯一见过的水力设备估计就是以前去农家乐看到的水力灌溉设备,好在这时代水力的应用还是蛮普及的,李继现在花得起钱,就怕请不动高手。
李继亲自跑去实地查看了几个村庄的水力磨坊和水力灌溉,询问之下,发现这些机械都是华亭侯家集方木匠打造的,招募的事情自然交给刘远河。
方木匠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一张饱经风霜的黑脸,双手粗糙而且显得有些僵硬,不过让李继惊讶的是,一旦做起木工活来,这双手确是十分的灵活,使用各种刨刀、凿子几样有限的工具,就能做出各式各样的木头部件来。
方木匠这两天都以为自己一直在做梦,这些年来一直拖家带口的过得很是辛苦,木匠活除了帮人做做家具,修修房屋外,这工作的收入实在有限的很,自己带了四个徒弟,最小的两个因为这活太苦而且养不活自己最终放弃了,方木匠因为手艺确实不错,四邻八坊的人缘也不错,勉强养家糊口。
前几天,成立的刘家掌柜的来询问自己是不是愿意去他们那里做工,开出的条件是每月5贯钱,刘掌柜见他还有两个徒弟,额外又加了两贯钱,附加的条件最好能搬去刘氏的庄园里住,对于这点,方木匠毫不犹豫的同意了,第二天就先搬去了庄园,让自己婆娘和女儿整理好东西后也搬进去。
这个在七里庄外面的庄园显然是新建的,方木匠在里面看到不少穿着整齐的船员,私下打听了会,说那是东家免费发的衣服,在西边一大片房子里,方木匠分到一座带院子的小屋,比自己本来住的那间要强上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