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寒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医院。
-------------------------------------------------
“呵呵,你们倭人做菜,就知道跟鱼摽劲,什么蒸鱼片、烤鱼片、炸鱼片、鱼片汤……岂能望我天朝美食之项背。做法儿就更甭说了,满打满算才五种,你知道我天朝有多少种吗?”
“愿闻其详!”
我……昊天犯愁了——他也不知道啊!“算啦,就甭提这茬儿了,你们倭国最大的宴会一次上多少道菜呀?”
“那得有个四、五百道吧!”
“四、五百道?都不重样儿?”
“那倒不是,我国幕府将军宴请诸位大名,菜要上四、五百道,种类吗,总有三、四十种之多。”
“三、四十种?嘿哟嗬,连点儿边儿都挨不着啊!你可知我天朝最大的宴会有多少道菜吗?我说说,你听听,再想当初——永乐十九年,三宝太监下西洋,带回了番邦几十位国王,朝拜我天朝成祖皇帝,成祖龙心大悦,设国宴招待各国国王与随行的臣子,参加者共二万六千多人。当时国宴连开一个月,中、晚每餐十道菜,共六百道不重复的菜肴,你们比的了吗?”
“比不了!”
“甭说这个了,春秋时期,你们还尚未立国,我中华一诸侯举行的宴会,有记载的菜肴便有一百四十七道之多!由此可见,你们在饮食方面,比我中华天朝落后少说得有三千多年!”
“张大人,此事是哪部典籍所载,下臣倒有些不敢置信啦!”
“你不用去查是哪部典籍,那书中的记载,本官一字未忘,便是那一百零七道菜的菜名,本官还能说得上来呢!”
还没等小野四郎说话,天启皇帝答茬了:“张爱卿,快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天启今天可高兴坏了:今天这国宴可算举办着啦,新鲜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他都快把他的木匠活儿给忘啦!
“微臣遵旨!这位使臣,未知你贵姓高明啊?”
“下臣小野四郎!”
“呃,小野大人,你不是不信吗,便请为本官记个数目,看看到底有多少道菜!”
“下臣遵命!”
“想当初,那楚庄王乃春秋五霸之一。周定王元年,庄王率兵北上,征伐陆浑戎人,旗开得胜,并借大胜之威在周室都城镐京外‘陈兵问鼎’。不料祸起萧墙,楚军回军途经擂鼓台,伏兵四起,乃是郢都令尹斗越椒,图谋不轨,发动叛乱,要夺取王位。楚庄王大怒,亲自擂鼓,指挥大军与斗越椒一场血战。因楚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渐不能敌,堪勘败北。幸有小将养由基挺身而出,一箭射死斗越椒,叛军大败。
庄王大喜,回至郢都,设‘太平宴’犒赏三军。席间,庄王与众将推杯换盏,好不痛快,他还请出宠妃许姬为众将把盏劝酒,以示犒赏。那许姬美艳异常,更为众将平添了十分酒兴。这顿酒由午时直喝至掌灯,君臣兴致未减。
忽然,一阵狂风骤起,大厅内外灯火尽灭。黑暗中,不知是谁捋了许姬一把。许姬大怒——臣戏君妃乃不赦之罪!她一把扯下此人盔樱,快步来到庄王面前,请庄王速点灯捉拿此人。
庄王闻言,当即传喻:‘不许点灯!今日君臣同乐,做一游戏,众将都将盔樱折去,再点灯痛饮。’
庄王下旨,无人敢违,席间众将折去盔樱,庄王这才命人点亮灯烛。如此‘太平宴’便改作了‘绝樱会’。
到后来庄王伐晋大败,被困阵中,堪勘丧命。一将唐狡舍死忘生,闯重围救出庄王。庄王脱险,要重赏唐狡。唐狡跪倒不受,言道:‘当年‘绝樱会’,乃是我酒后失德,捋大王爱姬一把。蒙大王活命之恩,方有今日微臣救主!’
庄王叹曰:‘当日孤念众将酒醉,偶有失态之事,不足为怪,方令折去盔樱。不想昔日种因,今日得报,一念之仁,反救自家性命,看来,孤真乃一‘幸运’人也!’
这就是‘太平宴’的来历,在这儿就不多说了,咱们还是来说说这菜……”
大伙儿一听:这还叫不多说呀?你废话不少啦!
别人烦,天启皇帝可是听得津津有味:这个张爱卿可是真能白活啊!看来我以后在干活儿之余,应该多诏他进宫给朕讲讲故事!
昊天也没理别人的反映,他接着说道:“那‘太平宴’,先上的乃是压桌儿的甜点,有四干、四鲜、四蜜饯、四冷荤、三个甜碗、四点心,分别是四干——黑瓜子、白瓜子、核桃蘸子、糖杏仁儿;四鲜——北山苹果、申州蜜桃、广东荔枝、桂林马蹄;四蜜饯——青梅、橘饼、圆肉、瓜条;四冷荤——全羊肝儿、溜蟹腿儿、白斩鸡、炸排骨;三甜碗——莲子粥、杏仁儿茶、糖蒸八宝饭;四点心——芙蓉糕、喇嘛糕、油炸荟子、炸元宵。呃,小野大人,这些个都不是正菜,你都不用记!”
啊?你倒是早说呀,我白费劲啦!
“上完了压桌儿的甜点,真正的大菜马上就来了。第一道大菜是蒸羊羔,后边儿还有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炉猪、炉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氽三样儿、爆三样儿、烩银丝儿、烩散丹、熘白杂碎、三鲜鱼翅、栗子鸡、尖氽活鲤鱼、板鸭、筒子鸡!呵呵,小野大人,一共是多少道哇?”
“呃,我不知道啦!我日本料理确是不及中华美食多矣!张大人,您的博闻强记,小野四郎五体投地佩服!”
从此,昊天广闻多知的名声不胫而走。但令他十分郁闷的是,这场国宴以后,伴随着他广闻多知名声一同流传的,是不知哪位给他起的个外号——堂倌儿翰林!
除了证明了自己的血统并非出自武大郎,倭人的其它言论被全面驳倒,一点儿面子也没找回来。可今天这场合,他们又不敢乍刺儿,只得强作笑颜,连声称赞天朝文化博大精深,人才济济。
大明的君臣,除了昊天,倒是谁也没觉得有多了不起——不过是拿番邦小国找了一把乐儿。拿他们就酒儿,喝的倒是挺痛快。
又喝了一阵,天启皇帝见天色不早,觉得差不多了,自己那儿还有俩沙发腿儿得刨呢,便传旨——散席啦!
诸位大臣各自回府,倭人使臣也返回驿馆,不必细表。
这场招待东瀛使臣的国宴,最终变成了有史以来,中日双方的第一场论战。而且凭借着参与人员学识、地位的不对等,以中方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其间,昊天注意到——众倭人使者虽然哑口无言,躬身敬服,但从他们眼神中还是偶尔闪过一缕凶厉的光芒。
看来,能获胜的关键,还是在于国力呀!一个国家,国力不足,就像人的底气不足,连说话都不敢大声啊!更何况这帮能如豺狼般隐忍的家伙们!这要是换了在清末的朝堂上,恐怕就会是截然不同的结果了吧!满朝的文武,又有谁能想到,两、三百年后,这些低声下气的家伙会踩在炎黄子孙的头上!哼,我既然到了这儿,别的做不到,起码不能让这样儿的事情发生!
昊天的注意力全集中在这上面了,他没发现——自始至终,那魏忠贤未发一言。他一会看看天启,一会儿瞧瞧倭国使臣,一会儿又瞅瞅昊天,目光闪烁间,不知在思虑些什么!
-------------------------------------------------
说明:上面一段儿“太平宴”是俺根据历史故事自己写的,整段儿文体形势模仿的什么,您也肯定能看出来,所以全搁在这儿啦,别说俺凑字数哇!后边儿的“报菜名”是引用,所以点到为止,您想看全文的话,俺已经在作品相关贴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