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悼词的联想
作者:澶州居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45

每个人一生中要经过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人给自己的表现有一个评价。读书时,每学期、每学年、每学段,老师、学校都会给自己的表现在档案上填一个评语,这是对在学校时的表现下了一个结论,做了一个评价。走向社会前,参加工作时,都有某人、某单位给乙方出示一个推荐信。参加工作后,晋级提升时,都有大伙或领导给一个优秀、合格、称职、不称职的格次。不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工作时期,或是提拔前,其结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足几个方面,不管这结论符合不符合实际,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否则,别人或组织就有不可信的感觉。光优点不可能,光缺点也不符合实际,于是,都有优点、缺点或不足,甚至有待努力的方面,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评价,才是上级取舍的依据。

然而,人死后的悼词不是这样,当一个人被别人念完了悼词,便宣告了此人一生的结束,凡是参加过追悼会的人都应该感觉到,每一个人死后的悼词都是至善至美的。面对死者的亡灵,面对亡灵的亲朋好友,那悼词写的感人至深,写的让亲友声泪俱下,生前的善举,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每一字每句都体现出致词者的深切怀念。那阴阳顿挫的声调让亲友不时的哽咽,那统篇洋洋洒洒的致词,是对亡灵追念与安慰,是对亡灵亲友的安抚与慰藉,让亡灵在一片赞扬声中安息,让亲友在高度评价声中荣幸。这是人之常情,人死了,值的怀念的很多,缅怀是生者的余伤,也是生者的责任,对死者的感伤也是生者应有的情怀,更是亡灵亲友的面子。

的确,悼词是对死者的悼念之词,如果说盖棺定论的话,在悼词中把死者做为一分为二的评价,无论对死者还是对死者的亲友或者第三者,都会感到不妥。亲友们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把死者生前的缺点毫不保留的陈述于悼词之中,人们会有“尸骨未塞”的感觉。所以,我们在参加追悼会时,听到那所有的悼词都是对死者生前的赞扬与讴歌,没有一个悼词在为死者做一分为二的评价,即使死者生前无恶不作、恶贯满盈,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碍于多数生者的面子,东揍西拼也会找出一些优点与好处来。一是人已死了,还有活着的亲人,二是不能在伤口撒盐。让他人觉着过份,轰轰烈烈将死者送走,评价让世人议论。

与悼词相反的是那*的檄文,揭发材料与上告信。在*檄文,揭发材料与上告信中,人们很难找到当事人的优点与功绩,始作俑者也不会把被告的优点、成绩写进檄文。揭发材料和上告信中,因为上告人只有一个目的,搜集材料、罗织罪名,就是想把对方告倒,扔进监狱或是置之死地而后快。因此,在*檄文、上告信中,多半发现的是被告人的恶行、丑事。问题之大、罪状之多,顷东海之水难以写尽,对丑事描绘的有声有色,对问题夸大的超过十倍百倍,捕风捉影。听说的、发现的、怀疑的、猜测的,张冠李戴的举不胜举,有真的有假的难以分辨。其声讨揭发的语气也感人至深,令人动容,否则,不会起到置人死地的效果。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缺点,成绩和过错,为什么在*檄文中,在上告信中见不到被告人的正面的东西呢?因为这里不是填写优点和成绩功劳的地方,他的优点与功劳都填在了提拔的推荐表上了,那里也不是填写罪状与问题的地方。好的评价与坏的材料都有自己落脚的地方,不该写的不能乱写,写错地方都没有好的效果。

于是,我也理解了那动听的悼词和愤怒的*檄文,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在生活中,需要什么就光找什么,与自己目的无干的事,摆在面前也视而不见,因为自己不需要的都是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