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作者:澶州居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526

上中学时,老师讲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说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脑海里只是一种哲学概念。上高中时,等到老师再讲哲学时,也有了一定的思维分析的能力,我们学会了用哲学的观点来解答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上大学时,我们对哲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但对哲学家的观点也有了疑惑和质疑,联系当时现行的政策和现实问题,总认为我们所学的*主义哲学还有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我们的思维中,在我们的视野里,并不是物质决定意识,并不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我们看的是,很多东西和现象都是人们想象和设计,再出现一种我们构想出来的东西,也就是精神变物质,好像还有一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设想,而作为经济基础是否决定上层建筑,我有了自己的怀疑,因为那时候有了什么样的意识意态才有了什么样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模式,作为意识型态的法律、政策、文化对经济基础起着决定的作用,我们信奉的就是*主义,我们的法律政策文化以及领导人的讲话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模式和社会分配原则,只要上边出一个文件,领导做一次讲话,基层的经济模式,生产方式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没有看经济基础的作用,所以在讲师、教授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时无法让我们口服心服,只不过为了哲学课程的成绩我们只能随着老师的思路和试卷的试题人云亦云罢了。

当我走上社会的坎坷的人生道路有了丰富的阅历之后,才猛然发现,二十多年前老师讲的哲学并没有错,错的是人类自己制造的违背客观规律的社会现象,多年之后,我对哲学淡化了兴趣,也不愿纠缠那些繁琐的哲学概念和辨证原理,但我们无法逃避这个充满哲学的世界,我们无法回避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实,虽然我不想用许多哲学的道理解释这个社会的种种现象和谜团,但我对老师当年讲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一个清醒深刻的认识,如果我们整天浑浑噩噩对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事物不感兴趣,不来一个认真的梳理,虽然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但仍然徜徉在这个哲学世界里。

当年老师讲的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哲学原理并没有错,而是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人类的历史是这样,我们所处的现实也是这样。当年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因为没有财力的支撑,没有经济基础作后盾,才被扼杀在摇篮里,中国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革命成功后,因为没有财力的支持,没有银行,资本家做后盾才把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列宁懂得这个道理,胜利后首先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懂得这个道理实行了“一化三改”、“和平赎买”,有了自己的银行和财力,才让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联系我们所处的现实也是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君子,一个手无分文的雅士,是没有朋友的,一个既没有权势也没有钱的君子,说的再有道理也没人听从和欣赏,一个腰缠万贯的无耻小人,无赖地痞他可以呼风唤雨。俗话说有钱可使鬼推磨,钱多可让磨推人,只要有了钱可以让别人给自己评功摆好,可以让人把稻草说成金条,也可以把金条说成稻草,有了钱可以雇人行凶,钱可以扭曲人们的心灵,钱可以改变人们的意识,一个无赖他到处给别人送钱,尽管他无恶不做,恶贯满盈,但接了钱的人可以说他大方仗义,义气,他们 可以为无赖做假证,做伪证,这就是有钱可使鬼推磨,钱多可使磨推人的道理。我们应该明白,政治家本身并没有钱,他要站稳立足,要靠银行家、资本家、企业家的相助和无私的支持,银行家、企业家、资本家也需要政治家的庇护、保护和支持,所以政治家与经济家在一起,各有所需相得益彰。说物质决定意识表现在实业家、企业主通过物质的手段,让政治家形成一个好的意识,博得政治家的好感,如果企业主资本家面对政治家像铁公鸡一样一毛不拔,政治家不但不会保护他反而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法律使他们倾家荡产,置他们于死地。我们常见的是政治家权贵们常傍的是大款、大腕而不是教师理发师手工业者,政治家与企业主资本家在一起娱乐玩耍特别有兴趣,而与没钱的底层人士或者是有一定社会威望的名士仅仅是礼节性的问候,政治家权贵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往往是资金雄厚的单位,接触的是为人大方的大款。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有时候又反过来,意识对物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作用,有了什么样的意识,可以改变物质的形状形态,上层建筑也可以通过政策法律手段调整经济基础,调整经济形式,改变生产关系,调整利益分配原则,这一点不用赘述也是人们可以看到的,几十年的政策变化,利益调整和改革开放,使许多红的发紫的单位和部门跌入深谷,使许多被人冷落了多少年,历来受人歧视的职业和部门突然走红,一路攀升,成为炙手可热人人向往的单位,这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与影响。

我曾在县供销社工作了四年,刚调入供销社时,整个系统已经几乎倒闭,在我以前的几十年里供销社是个大单位,是国营商业的主渠道,也是国家物资的主要命脉,那时候供销社的主任是县委常委,或者是副县长,到供销社探望的领导络绎不绝,我当县社主任时除了几千万的外债外几乎所有财产资不抵债,在几年里,没有领导来光顾,没有他人探视,因为供销社已失去了他原来的经济地位,在上层建筑中也失去了席位,听许多要好的朋友讲,领导不光顾的单位很多,不是供销社一家,那么领导经常下基层调研到底去什么地方呢,文化局长说多少年领导没来过一次,还有体委的,商业局的物资局的、宗教局的、党史办的他们都有这种感觉,领导从来不光顾这些地方,业内人士说,领导经常走动的是有钱的乡镇,火红的企业和有权有钱的局委,社会现象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社会现象也印证了哲学原理的正确性,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之后,我不再怀疑当年老师的哲学原理,老师,讲师教授讲的千真万确,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谁不信奉这个基本原理就会步入误区,就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