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确实不赖
作者:孤单路上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010

刘龙和邓伯别过了王永宜,就直接跟着邓伯回到了罗城诊所,正式开始跟着邓伯学习医术。.

说到中医,恐怕老一辈子的人的印象还是停留在走方郎中或者是开了店面然后一个老头子坐在里面帮人把脉看病的那种记忆之中,而更多心术不正不学无术的游方郎中还把中医当成了一个幌子,去一些民风淳朴的村子里欺骗老百姓,曾经一段时间里一些正规的中医也被人看成是骗子。

而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也开始对中医重视了起来,中医也正式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学科,通过整理和努力,成立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着力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宏扬先人的心血和文化结晶。而中医在华夏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也有另一个叫法:“中医药学科的专业职业队伍”,即国家认可的中医师。

中医一说,也分两种。广义的中医,指的是中国境内所有的民族医学和宗教医学。如汉医、藏医、蒙医、苗医等,佛医、道医等等。狭义的中医,指的则是汉医。1949年之前,汉医一词比较普遍。清后民国,也用国医来称呼。汉医,一是来自日国之称,一是来自清代的称呼。日国的汉方医学,寒国的韩医学,朝国称的高丽医学、越国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的一支。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刘龙和邓伯回到了罗城诊所,可能由于是午餐时间吧,诊所里面并没有什么病人,只有童至晖和罗城双珠在服务台里聊天。邓伯和他们打过招呼,然后交待了童至晖一些事情,然后就带着刘龙上了三楼一间专门的教室,开始了对刘龙的授医之途。

邓伯虽然对于中医有着不用置疑的权威,但却并不象一些老中医那样因此就看不起西医,在他看来,中西医各有千秋,只要是对病人好的医术,能让病人得到更好更安全的治疗,就不必分得太清楚了。而他也致力于研究着如何能让中西医的有机和有效的全面结合,让医术可以更好的发展。就是以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治疾病的医学形式。

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国家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也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工作方针。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通过邓伯的专业教道,刘龙对于中医和古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对混沌诀下篇所记录的很多东西也有了全新的体会,让他所学更为坚实了。中医药是传统医学,西医学是在西方传统医学与生物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近现代医学;因而,在现代生物科学、医学与中医学的基础上将发展起来的是系统医学,也就是基于后基因时代的系统生物学与技术的个性、转化与基因组医学。

而邓伯还告诉刘龙,其实在疾病的诊治中,只要由一个医生开中、西药就行了,而不要看完了一个西医后,又即去看另一个中医,前提是这个医生对于中西医学的掌握和了解能让他有这种能力。可惜的是,不少病人还是这样中西医轮流地看,混合地治,以为这就是中西医结合。国家提倡中西医结合,它的精髓是在坚实地掌握国际先进的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上,如有必要,再结合使用传统医学治疗。这样才会源于西医,高于西医;源于中医,高于中医。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而到了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三国时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扶桑、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高丽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口气说了两个多小时,邓伯这才停了下来,看着还是神彩奕奕专心在听着自己讲解的刘龙,邓伯不禁在心里暗暗点头。他心情大好的道:“好了,我们先歇一下吧,等会你和我一起下去下面看看,有病人时跟着学点实际的东西吧,学医最重要的是临床经验和实践,还有就是应变能力。要做一个好医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但要有资质,更加重要的是医德,一颗医者的心比医术更能帮助人。”

刘龙郑重的承诺道:“师父你放心吧,我一定会用心去做一个真正的医生。”

“好,好,好!看来我真的没有看错人。实在不赖,只要假以时日,我也相信你以后一定比我这个老头子的成就还要高。”邓伯倍觉欣慰的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