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都不是外人
作者:夹袄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222

“姐,吃饭了没?”

傍晚,桑田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张寅,突然接到平阳县zhèng fǔ办公室主任张卯的电话。

“顾不上。”张寅随口应了一句,就要挂掉电话。这正忙着整理专著呢,哪有空吃饭。

电脑中正在录入的,是三百多页的文字及图表,题为《银杏农用杀菌活xìng及仿生杀菌剂的研究与应用》。这是研究中心的重大课题,由张寅负责最后统稿润sè,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且不说张寅是研究中心乃至全校最年轻的副教授。更重要的是,别人都有家有口的,就张寅是个大龄女光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长期以来,农药对防治病虫害保证农林作物稳产高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因残留高毒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药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深入的关注。

该项研究为银杏农用活xìng证实及先导化合物模板的筛选和农药创新品种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组历经十六年的潜心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并证实,银杏之根茎叶果实外种皮和果仁中均含有丰富的杀菌抑菌物质。经论证,工业合成流程简单,原料易得成本低,化学xìng质稳定,三废少并可有效治理。

因此,这个研究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可是,社会意义显而易见,经济价值却是难以实现。毕竟,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姐,别挂啊!我跟你说,我可能给你们实验室找到投资者了哦!”张卯的语气很急,对老姐的脾xìng自是再了解不过。除此之外的任何理由,都不可能喊动老姐出来吃饭。

“哦?”张寅果然有了兴致,声音也提高了八度。

找到投资者,以恰当的形式和权益比例合作生产,对研究中心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大事。研究中心有近二十名教授副教授,俱是实验室里的大能,走出实验室却是不能。因此研究中心积累下来的成果着实不少,转化率却是聊胜于无。

这些事情本来也轮不到张寅头疼。张寅不过是顺嘴给张卯说过几句,张卯也就是顺耳听听,貌似到不了心里去,甚至一直想着把张寅调出学校。

没承想,这小子还真是当个事办了?张寅知道,弟弟虽然在姐姐面前保持了顽皮,却也只是在姐姐面前而已。在人前,弟弟早已是权柄在握的县府办主任,副处级实职领导。

凭心说,即使在姐姐面前,弟弟也不曾胡说八道的。更何况这种大事,张卯决不至于信口雌黄。

“哈哈!你马上到zhèng fǔ招待所,跟前台说找我!”张卯却又卖起了关子,笑了两声就挂掉了电话。

听筒里传出忙音,张寅无奈地摇了摇头,清汤挂面式的齐耳短发也随之晃动。

一根油笔在掌心里滴溜溜地转。

张寅和张卯是双胞胎,姐姐却比弟弟大了一个小时。正是这一个小时,断送了营养不良的母亲的生命。也就是这一个小时,跨过寅时到了卯时,当时正带着“走资啊派反动学术权威”帽子的父亲张远山,给姐弟俩如此命名。

张远山再也不想自绝于人民,打算顽强地活下去。无论多难,也要把两个孩子带大。

遗憾的是,张远山并没有活到摘帽子的那一天。

自将提高到55%,预期产量为4550万吨。也就是说,我国杀菌剂生产正酝酿着一次大规模历史xìng的升级换代,以期应对食物安全和农产品入世贸易的双重挑战,市场潜力巨大,前景诱人。”

“目前,国际上仅有两类典型的仿生杀虫剂,即人工模拟合成的沙蚕毒素类,和拟除虫菊酯类。这两类杀虫剂现均已取得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据检索,尚未见采用人工模拟技术获得仿生农用杀菌剂的报道。也就是说,我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是划时代的产品。”

“因此,我实验室规划了一条产、学、研三结合的科学道路,为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开辟一条新途径。”

张寅终于说完了一长串台词,包间内却陷入了沉寂。不过张寅也不在意什么,只顾端起酒杯,低头饮了一口,像是口渴了。

短发垂下来,遮住了圆圆的脸蛋,张寅也没有抬手去拢。从王思平这边看过去,倒是有一个浅浅的酒窝,很是可爱。

“咳咳!”王思平打破了沉默,挠了挠头才正sè地看着张寅。

“张教授,不知道生产这种银杏仿生杀菌剂,初期投入概算多少?多长时间能够生产成品?预计多久可以回收投资实现盈利?我需要一个完整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