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拿捏一个群体的需求,从而控制这个群体。
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从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只是,此时此刻,还有个问题摆在众人面前。
怎样让豪绅们乖乖的交出来自己的银子?
“如果是从前,豪绅勾结着官僚,即便有英明的圣上从中调和。”
“可我们想强行撬开那些豪绅的地窖,也不容易。”
“咱们只能通过商品输出,通过交易的形式一步步逼迫豪绅把钱拿出来。”
“但那些豪绅毕竟是凭借土地吃饭的,别看他们好像很有钱的样子,可这些人全都抠门到令人发指。”
“一些家产十余万,甚至上百万,家中良田万顷的豪绅,平时在家吃饭都是喝粥吃咸菜的家伙。”
“想忽悠他们出来花钱消费,是十分困难的。”
听到宋子玉的话,场上一些过去和豪绅有关联的工商业主全不禁点头,深以为然。
确实,封建时代的豪绅有钱归有钱。
可他们除了买地非常积极外,平时基本都很抠门。
明明腰缠万贯,可平时吃饭不见油腥的行为,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现象。
这听着很离谱。
可豪绅的习惯,其实也是身为凭借农业经济吃饭的家伙,在经济层面共同的表现。
虽然与普通农民不同。
从事农业经济的豪绅在运转农业社会经济方面。
与前者扮演着相差极大的角色。
前者:生产者。
后者:剥削者。
但其实,他们的前端,却有着一个不为二者意志所转移的存在:大自然。
大自然的条件很难更改。
随便有点灾害,就可以让田间的粮食颗粒无收。
在这种前提下,农民虽然注定只能卖儿卖女的过活。
而身为买下农民儿女,顺道还兼并了自耕农土地的豪绅。
他们看似是赢家。
可这个赢家,也得遵循自然的规律。
他们在灾荒年间赚取佃农和自耕农利益的同时。
也得面对一个难以挽回的事实,田地,的确绝收了。
这个事实,是他们买多少佃农子女,兼并多少的自耕农土地,都难以回避的事实。
所以,他们在灾荒到来时,从事实层面看,是得大量付出,大量消费的。
这种经济模式,注定了豪绅跟农民一样,需要在丰收时多收获财富和粮食。
以备在灾荒时获取更多抗风险的能力。
这种经济模式,注定了他们在经济层面有共同的特点,注重稳定。
而在具体表现上来看。
则意味着豪绅跟农民一样,相对于工人,市民跟工商业主而言,非常抠门儿。
通常,一个住在城市里的市民,生活条件都比一个住在乡下的豪绅要好。
这并非豪绅比市民要穷。
而是他们更加抠门儿。
那些知道这些情况的工商业主,在听到宋子玉的话后,先是点点头。
旋即,他们意识到宋子玉可以说出这(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