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们听见宋子玉说道:“你们的现金少了,是一定的。”
“毕竟你们也许不知道,但其实,现在的股市已经吸纳了三亿五千万两银子。”
“三亿五千万两银子!这可占据了大周总存量快四成的数字。”
“一口子少了这么多银两,你们当然缺现金流了。”
四成的银两?
众人闻言,倒吸了一口凉气。
虽然他们知道许多人在股市进行了投资。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
人们在股市里的投资总量居然会如此恐怖,足足占据了大周四成的银两。
但没等他们反应过来。
宋子玉就继续说道:“但这只是大周总存量的四成,而非大周市面上流通的四成。”
“我想你们也知道,从商鞅变法萌生了地主贵族开始,地主豪绅这个群体就很喜欢把银子储藏在家中地窖。”
“就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
“这部分银两,并没有在大周市面上出现流通。”
“朝廷估算过这部分银两,觉得这些银两的总额,应该在三亿六千万到四亿两千万之间!”
“也就是说,大周市面上流通的银子,只有不到五亿两!”
“而减去股市吸纳的银子,也就剩下一亿多!”
“这是什么概念?”
“这个概念就是……当大家把三亿五千万两白银投入股市以后,大周市面上的银两,直接少了七成!”
“这是一场恐怖的钱荒!”
嘶!
七成的银两。
这么可怕的吗?
听到宋子玉公布的数据,众人全倒吸了一口凉气。
在场的工商业主全是参与大周经济活动最重要的个体。
他们对市场的敏感度,要高出普通人很多。
实际上,他们有些人在刚才听到宋子玉说股市吸纳了大周快四成的银两时。
就感觉不对劲。
因为他们在家中算账时,他们发现,自己银两的数额,少了可不止四成。
七成!
虽然这个数字听的人心跳一停。
但的确是一个符合现实的数字。
场上众人听到这话,面面相觑。
许多人的眼神里带着惊恐。
但除了惊恐以外,他们还有一点迷茫。
看见许多年轻工商业主问“这可如何是好”时。
有的老人开始冷哼了。
“一群没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大惊小怪!”
他们说道。
此话一出,年轻的工商业主没有气恼,反倒好像在瞬间找见了主心骨。
他们全部看向那群老人,试图让老人家们分享经验。
只见一名老人起身说道:“你们这群年轻人啊,还是太年轻了。”
“也难怪,毕竟你们从出生以来,就没见识过钱荒。”
“当初我老人家刚离家经商时,这样的事情可没少见。”
另一名老人闻言,也附和道:“没错,我们年轻时,钱荒可没少见。”
“有三十年以上从商经验的人,应该都记得那是什么样的场景。”
“只是没想到(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