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京都派出御史,搜集三府十二县的民意。
总算是把事情暂且压下去。
但让内阁没想到的是,原本逐渐平息的事态,却被李天又掀了桌子。
“什么?百姓不肯搬迁?”
李天听到小魏子的汇报,才知道出了这样的乱子。
“百姓安土重迁,不愿意搬迁也属正常。陛下不必担心,内阁各位大人会妥善处理的!”小魏子说道。
“内阁是怎样处理的?”
“回禀陛下,内阁申斥了知县知府,又贬谪了三名带头抗议的县令。”
李天立马说道:“贬谪?”
“把那三人的履历给朕拿来看看!”
小魏子立马派人去吏部拿来了三人的履历。
这三人里,一名是跟吕为宾一样的同榜进士。
只是这个叫做雷铮的进士名次靠后,没有跟吕为宾一样进入翰林院。
他补了一个知县的空缺,一直做到了现在。
由此可见,这个雷铮应该是没什么背景的人。
若是有背景的进士,一定可以授一个大县的官儿。
起码不会是小池底周围这种穷地方的知县。
雷铮算是愣头青,那另两名知县就是典型的不得志了。
薛志清是另一个县的知县,他乃先皇时期的举人。
一路从主簿,花了近十年的功夫,才做成了知县。
虽然举人的起点低了一些,可是薛志清这种没有犯错,升迁依然这么缓慢的举人,也证明他的仕途坎坷。
还有一个徐刚林,就是得罪人的典型了。
这家伙也是举人出身,可是做了二十年,这才做到了穷县的县令位置。
徐刚林刚刚步入官场,就开罪了顶头上司,然后被人一脚踹到了黔南做主簿。
到了黔南以后,徐刚林又因为仗义执言,再一次得罪上司。
这次他被贬谪到了钦州。
在先皇时期,钦州是帝国的最南边,也是贬谪官员的地方。
徐刚林在钦州当了六年的主簿,后来因为平定离乱的功劳,终于升迁了。
没想到升迁还是去了小池底这个穷县。
这三名仕途坎坷的知县,也因为种种原因结识在一起。
他们一同反对李天建造小池底水坝的国策,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
“这样忠贞为民的好官,内阁怎么可以随意贬谪!”
“岂不是寒了所有官员的心?”
“这以后,谁还会为百姓为朝廷做事?”
李天立马说道。
这下子小魏子傻眼了。
内阁不是为了实行陛下建造水坝的国策,才贬谪他们的吗?
怎么在陛下嘴里,反倒成了内阁的过错?
陛下决定召见这三位抗议的知县。
此事很快传遍了朝野。
雷铮、薛志清、徐刚林三人,原本已经收拾东西打算去东辽了。
没想到居然等到了朝廷的使者,要带他们去京都面圣。
雷铮和薛志清有点紧张。
三人在驿站里碰头,作为一起发起抗议的知县,三人先前并没有什么联(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