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中解元
作者:裳星河      更新:2025-02-09 00:24      字数:1092

初场考试通常不会偏离儒家经典的范围,都不用秦扶清做预测,这是肯定的。

每个立志科举的都会把儒家经典背的滚瓜烂熟,至于各家经典翻译,也都有所了解,可以儒家经典为文,又与照抄或是翻译儒家经典不同,而是需要写出自己的见解来。

从乡试开始,科举就不考死记硬背了,而是考随机应变,考考生对学问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除了要熟悉儒家经典以外,还要求考生平日里有自己的想法,能用先贤之风表达出来。

这对秦扶清来说并不算难,做诗和经义都没有太大的限制,时间有三天,他无需着急,养精蓄锐,先在草纸上答题,再细心腾挪,这才是取得高分的秘诀。

前世高考时,老师们总是谆谆教诲,提点字体在高中中的重要性。

实际上在古代科举考试里,字迹和字的正确率,也会影响成绩。

试想啊,把两份相同答案的试卷放在皇帝面前,一份写的如鸡走狗爬,一份写的工整干净,皇帝会选哪一份呢。

秦扶清一直都很注重练字,为了科举,他还特意练了楷书,力争做到正而有型。

其实对他来说,三天时间就答这么些题,还没有前世高考两个半小时答完试卷还要写一篇八百字的作文来的紧急。

不过毛笔字和后世的字不一样,写不快,文章也没那么好作,有的人花了两天半时间做好文章,剩下半天闲着时又想到了更好的答案,改不改心里都有遗憾。

秦扶清用前两日答好题,其他时间用来修改,改到确实找不到可改的地方了,他才静心休息片刻,养好精神,开始抄写。

考完第一场,就来到了第二场,第一场考四书,那第二场就考五经,以五经一道,试诰、表、诏、判一道。

时间依旧是三日。

这三日,秦扶清依旧如同第一场那般,前两日作答,改到极致,然后抄写。

考到第五六日时,就有人开始绷不住了。

在号舍这么大点活动空间,吃喝拉撒睡都有人专门盯着,吃不好睡不好,还要浪费脑细胞,一些身体不太好的读书人,被昼夜温差击倒,上吐下泻,压根无法再答题。

这样的人,就会被官兵给带下去,当然,并不会赶他们出考场。

考试一日不结束,贡院大门就不会打开。

别说人了,就是一只苍蝇飞出去,都要被检查三两遍。

秦扶清为生病的伙计默哀三秒,再一次担心起二哥的身体。

他倒还好,除了有些着急,身体感觉良好,这么多年锻炼身体的习惯可不是白养成的。

就是平日里活动空间大,如今猛地被关在狭小空间里,实在难受。

等到第三场考试时,大家精神又松懈了些,想到快要出考场了,再怎么不舒服也要咬牙把最后一场考完。

第三场考试,是五道结合经学理论对时下发生的(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