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章推销
而今德国人才市场上,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十分抢手,所以像夏利尔安这样的东非留学生被德国企业截胡并非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德国化工业起步时间其实并不算早,大多数都是六七十年代后,而德国化学工业兴起也就是近些年的事,而德国高等教育进入化学工业也就是七十年代以后才开始的普遍现象。
所以德国的化学领域的教育,实际上是滞后于化工产业发展的,人才市场也就形成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这个时候,德国的化工企业就将目光盯上了庞大的东非留学生群体,目前德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就是东非人,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每年东非前往德国留学生人数维持在四千人以上。
作为对比,同期日本赴欧美留学生数量才一千多人,直到1890年才刚刚超过两千人。
而这仅是东非在德国的留学生数量,加上奥匈帝国和瑞典,法国,荷兰等东非留学生,光1892年东非留学生数量就突破一万多人,而同期东非本土大学生数量才七千多人。
等于说东非高等教育大部分是借助国外高等教育从而实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东非高等教育人才,能担任教职工的放在这个时代,在任何国家都无例外属于顶尖精英。
而之前,东非的投入又主要集中在钢铁,铁路,电力等领域,对化工产业投入并不算高,化工业又是非常烧钱的行业。
没错,东非的工业区和沿海城市也存在化学工业,不过因为发展历史短的原因,还无法和早几十年时间的欧美国家形成竞争力。
“只需要再等两个月,哈拉雷—贝拉铁路就将完全竣工,我想夏利尔安先生应该对哈拉雷市有所了解,哈拉雷市是东非目前仅次于姆贝亚的工业城市,同时哈拉雷所在的马塔贝莱省更是东非工业第一重地,等同于德国的鲁尔区,汇聚了东非钢铁,金属冶炼,铁路装备制造,机械加工,化工,材料等全产业的第一工业强省。”
要知道这二成能被德国企业看中的留学生群体,显然也不是庸庸之辈,而是在校期间就凸显出真才实学的。
“不要看贝拉市现在不如蒙巴萨和达累斯萨拉姆,但是近三年来,我国政府对贝拉市的投入高居榜首,超过全国其他城市。”
“真是便宜德国了!”伯利兰在了解夏利尔安的经历后感叹道,东非对留学生的群体的投入可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间和精力成本,别的不说光是十年的义务教育成本就相当惊人。
就比如化工业,这个行业归国人才比例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但是也奠定了东非各个工业区化学工业的极大提升。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现在德国和欧洲远比东非发达,东非又不能靠着强硬手段让这些人才强(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