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人通过控制埃及,掌握了地中海-红海的通道。但因为波斯的存在,无法掌控地中海-波斯湾通道,那真是看在眼里恨在心中,这才是赤果果的仇,比什么宗教派别争端纯多了。
“遵命!学生即刻去苏伊士港,鼓动皮雅利准备起事!”
千里马遇到了伯乐,这就是王大头此时此刻的心情。只要能让才干发挥出来,奔波之苦和被当细作抓住丧命的危险就都不算事儿了。
而做为一名细作,能辅助皇帝左右国家大事,并深度参与其中,成就感也是满满。最可贵的是每次献计献策,都不用顾忌说错话受到处罚,也不用担心万一失败背负责任。
有功劳了,皇帝都是忙不迭的推给下属享用;轮到担责任的时候,皇帝又张开臂膀,把尽心尽力完成工作的属下全护在身后。有这样的领导罩着,干劲儿不可能不足。
“慢着,朕给你起个代号,就叫阿拉伯的劳伦斯。凡是牵扯到这次行动的事情都以此代号表露身份,无论海军陆军统计司,亦或总参谋部,必须予以全力配合。
另外要注意自身和属下安全,帝国还没到无计可施的地步,也就不用以命相搏。牢记朕说过的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不可为不要强求,留着小命继续为帝国效力才是真的为朕分忧。”
看着王大头满脸兴奋,浑身干劲儿,洪涛不得不给他降降温。为了拖住奥斯曼进攻巴格达城的步伐,付出一些经济上的代价划算,损失手下大将就赔本了。
“谢万岁爷恩典……阿拉伯的劳伦斯,这好像是个西番名字?”
皇帝的关心和提醒王大头心领了,也深以为然。但对于这个代号有点摸不着头脑,好端端的为啥要起个欧洲人名字呢?
“少打听,代号而已,就是得八竿子打不着才能混淆视听!”洪涛当然不能说你此时干的事儿,很像后世里一位英国人的所作所为。
景阳三十三年(1637)夏,奥斯曼苏丹穆拉德四世,亲率大军12万大军从小亚细亚出发,经历了三个多月的长途行军,抵达巴格达。
三个多月,即便波斯人再孤陋寡闻也该早就知晓了。此时的巴格达城已经成了一座大型要塞,城墙上架起上百门火炮,守城的波斯士兵也装备了大量从英国、荷兰人手里购买的火枪,严阵以待。
要问穆拉德四世为什么选择此时东征,四个字,前赶后错,机缘巧合而已。
首先是内部,别看奥斯曼帝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实力强横,以一己之力对抗欧洲众多基督教国家毫不落下风,但其国内的矛盾也是很尖锐的。
穆拉德四世成年亲政以来,一直都在忙着处理不稳定因素,以免再出现上次那样前方打仗后方叛乱的被动局面。
远的不说,光是小亚细亚地区此起彼伏的叛乱,(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