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署搬迁的事情,让朱由检推行的坊巷调整,更加顺利起来。
尤其是与会的群臣已经认识到,这是皇帝之前设置三城区后,对京城的重大调整。
这次调整完成后,京城的格局很长时间都不会发生改变。就像嘉靖年间修建南城区后,京城的格局到现在基本没变化一般。
他们想要在这个调整中占据先机,就得主动参与,配合皇帝的命令——
这是之前九寺、五院等方面的调整中,他们得出的结论。
之前还不愿对朝堂制度进行大改的他们在五院、六部、九寺等衙门磨合顺畅后,纷纷感受到其中的好处,对新制度更加支持。
这也是被削权最多的刑部虽有不满,却无法闹起来的原因。
群臣们在看到刑部的遭遇后,这次纷纷主动支持皇帝对坊巷的改造,把督导的衙门搬迁到自己衙门附近。
在坊巷道路调整中,他们也纷纷提出建议,积极进行讨论。
礼部尚书成基命道:
“《说文解字》曰:‘街,四通道也’。”
“前后左右皆通,是城邑中通行的道路,所有人都能走动。”
“因此行人、车辆众多,陛下设置专门的人行道和车道,符合古人之意。”
赞扬了皇帝对行人和车辆分流的做法后,成基命继续说道:
“不同于街为邑中道,巷有里中道之意。”
“古时的里就是现在的坊,坊中道路为巷。”
“它的一种写法是衖,被蒙古人讹传为胡同,现在改写为衚衕。”
“江南所谓的弄,也是巷的俗语。十七史言弄着,皆即巷字。”
(巷的异体字,其中一种加“行”字变成衖。古人大概读hong,南方演变成long弄,北方蒙古人读作胡同,这是胡同来源的一种说法,还有火巷讹传等说法,以及胡人大同、胡人大统之意,明朝加“行”字成为衚衕,意为胡人北徙)
这样一番解释,让朱由检点头赞许,问他道:
“成卿学问精深,不愧为礼部尚书!”
“卿的意思要把当前的胡同,全都改回巷吗?”
这个他曾想过,但是所有的胡同都改名,变动实在太多了。
估计就算名义上改了,民间仍旧会称为胡同。
就像齐化门在正统四年改名为朝阳门后,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称它为齐化门。
而且朱由检也不觉得那些胡同,能担得起小巷的称呼——
毕竟他定下的小巷标准,宽度是十六米。
成基命闻言回道:
“并非全部改为巷,而是只改达到巷子标准的胡同。”
“前元胡人讹传的读音,只能用在最窄的道路上。”
“只有十米以上宽度的,才能称为某某巷。”
这让群臣赞同,认为胡同这个名字即使继续沿用,也该作为最低等级道路。
朱由检同样也是这个观点,所以他把达到十米或旧制三丈宽度的胡同,定名为了火(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