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了陈奇瑜的成绩后,朱由检又问道:
“东西两侧城门,规划开在哪里?”
陈奇瑜指着街区图道:
“张侍郎以为,除了南北中轴线外,可以再建一条东西中轴线,方便陛下出行。”
“这条中轴线建成后,陛下可以在出承天门左转,经长安左门向东,沿着东长安街,直接抵达城外。”
“这条街道,可以称为东大街。和西侧的西大街、钟鼓楼一带的北大街、正阳门外的南大街,并称为京城四大街。”
“它的宽度,将按现在的长安街标准,达到一百米以上。”
这是陈奇瑜投皇帝所好,临时增加的宽度。
本来他和工部、太仆寺官员商议的是四十米宽度,和以前的大街标准一样。
但是在皇帝提高了大街、小街标准后,他很快就认识到:
皇帝喜欢宽阔的街道。
所以他很快转变标准,把以东长安街延长的东大街,定为百米宽度。
其它三大街也是如此,定为百米标准。
朱由检确实喜欢宽阔的街道,因为他知道这次改建之后,以后再改建可就难了。
这次趁着京城卫所迁移开发城外,能腾出一些土地置换城内的房屋。以后再想置换,根本不会找出这么多地方来。
尤其是在水泥发明后,土木砖瓦房屋,正在逐步变成水泥混凝土房屋,高层永久房屋也会逐渐多起来。
那时候再想拆迁和改造,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他宁愿现在显得空旷点,也要留下足够的街道宽度。
避免京城人口增多后,想扩建道路也来不及。
四大街百米宽度,确实符合朱由检的心意,他指着群臣笑道:
“方便出行的可不止是朕,还有你们这些人。”
“以后住在东面的官员,在上朝时可就方便多了。”
“甚至能在城外置庄园,拥有更大的宅邸。”
群臣发出了一阵笑声,没有人提出反对在东西两侧开城门的言语。
因为这两个城门,确实是方便他们。以后他们可以直接沿长安街出城,不用再绕道北上,从朝阳门或阜成门出去。
而且皇帝那番话,还有些意有所指。
那就是房产税政策实施后,城内一亩以上的宅院,除了赐宅都要征收房产税。
城外则提高到五亩,只有高于五亩的宅院才会征收房产税。
那些没有被赐宅、又喜欢大宅子的官员,在东西两侧城门打开后,就能在城外置办宅邸,不用担心绕远路误了上朝时间。
所以在东西两侧开城门的提议,没有遭到反对。
兵部尚书薛凤翔还凑趣道:
“陛下,东、西、北三个城门的名字,还没有被定下来。”
“何不赐下名字,以让官民同喜!”
朱由检微微点头,没有拂了他的好意。他想着后世的名字,知道这里是建国门和复兴门,是北京城墙未拆时,开辟的两个城门。
如今当然不(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