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把朱允炆和朱允熥的继承顺序拿出来说事,自然不是毫无目的。
群臣也知道结果多半对建文君朱允炆不利,一些人尝试着抗争道:
“建文君为太祖所封皇太孙,继承顺序自然在吴王朱允熥之前。”
“此事早有定论,何必再次商议?”
朱由检对此摇头道:
“不然!”
“若不把这件事情理清,如何对建文君臣重新定论?”
“就从朱允炆上位说起,探讨其中得失。”
“朱允炆和朱允熥的继承顺序,有人能说清楚吗?”
群臣看向刘宗周,希望他出来说两句。
这是天下间最负盛名的儒者,对方孝孺也很推崇。
他们认为刘宗周做出的结论,最能说服众人。
刘宗周负责重制礼乐,面对众人的目光,自然当仁不让,说道:
“大明皇子、亲王、郡王、宗室、贵族继承礼法,并未规定元配和继配子嗣的继承先后。”
“但是文官荫叙之法规定,先立嫡长子及其子孙。如无,立嫡长子同母弟。如无,立继室所生。如无,立次室所生。”
“按此办法,继配所生嫡子,继承顺序在元配所生嫡子之后。”
“但不知是否可用于皇室继承?”
这个答案,让与会群臣哗然,嗡嗡之声大作。
因为刘宗周的回答并未偏袒朱允炆,而是认为如果按文官荫叙办法,朱允炆的继承顺序,在元配嫡子朱允熥之后。
这点一些文官是知道,但他们实在不愿承认朱允炆不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刑部主事李若愚道:
“文官荫叙办法,怎么能用在皇位继承上呢?”
“臣以为建文君和吴王同为太祖嫡孙,建文君年长于吴王,继承顺序当在吴王之前。”
朱由检闻言似笑非笑,盯着群臣说道:
“这么说来,你们认为皇室是特殊的,不用遵守为文官制定的礼法?”
这个说法,群臣更不接受。如果承认了皇室特殊论,他们更没办法限制皇帝,连用礼法约束皇帝的理由都没有了。
一时间,他们陷入了矛盾之中。不知是继续支持朱允炆的继承顺序在前,还是承认皇室特殊论。
礼部尚书温体仁,此时趁机说道:
“《晋书·礼志》有云:先嫡后继,有自来矣。”
“元嫡高于继嫡,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大明礼法也是如此规定,臣以为建文君朱允炆身为继嫡,继承顺序当在元嫡朱允熥之后。”
“太祖之所以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是受当时一些臣子的蒙蔽。”
这个说法,更让群臣哗然。一些支持建文君的臣子,更是对温体仁怒目而视,认为他在毫无底线地迎合当今皇帝。
右都御史成基命委宛地道:
“太祖英明神武,怎么会被人蒙蔽呢?”
“文官荫叙之法,是洪武十六年所定。吕妃在洪武十一年就被册封为继妃,建文君也被升为嫡子。(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