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高筑墙,广积粮
作者:凤凰北斗      更新:2025-02-05 19:56      字数:1098

正月的寒风,仍旧凛冽刺骨。

就在京城的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氛围时,京西的工匠已经开始复工。

作为皇帝最看重的工程之一,京西的棱堡虽小,却集中了能工巧匠。

整个大明最擅长土木营造的一群人,都集中在这里。

吕祥作为当今的木匠之首,自然参与了此事。

他率领文思院营造研究所的工程师,参与棱堡建造。

虽然被皇帝调去制造火器、主要精力不在土木营造上,吕祥仍旧发挥了他的智慧。

仿照皇帝让他制作的木质火器模型,吕祥为京西棱堡同样制造了模型。

而且因为棱堡的设计发生了几次变化,他按照皇帝的提点创造性地发明了积木,能够很方便地拆装,改变模型样式。

也因为此,主持棱堡修建的徐光启等人,利用这些积木试验了很多想法。

最终在大明的城池建造基础上,参考西方的棱堡样式,再用上水泥、混凝土等技术,定下了棱堡最终的设计图。

整个新年期间,徐光启等人都忙在这件事情上。并且在正月六日,就让文思院匠官和巡捕营工兵复工,开始棱堡修建。

地址之前已经选定了,甚至地基都打好了,砖块、木石、水泥也都运了过来。

但是因为棱堡设计的改变,一些地基需要重修,需要的建筑材料,也需要重新计算。

所以徐光启让巡捕营的工兵,暂且只修建不用改变的部份,其它部分重新打地基,之后才会修建。

作为大明传统城池建造的延伸,京西棱堡自然采用的是夯土城墙,也就是用夯土版筑的办法建造城墙。

这种城墙历史悠久,在大明还发生了变化,那就是外面包上一层砖,成为夯土包砖城墙。

太祖朱元璋所说的“高筑墙”,就是建造这种夯土包砖城墙。

它既有夯土厚实的防御力,也能用外面的砖块防范雨水侵蚀,使城墙固若磐石。

后世中国留存的古城墙,大多是明代修建,奠定了中国数百年的城墙形制。

京西棱堡的修建,也保留了这种城墙建造方法。相比纯粹用砖石来说,夯土包砖城墙的成本更低,而且厚实的夯土也更能抵御炮击,仍旧能够沿用。

但是城墙的外形却发生了变化,从之前四四方方的城墙,变成星型棱堡。以便能形成交叉火力,更便于火器发挥威力。

(北京城墙和热兰遮城对比,一个四四方方,一个有棱有角)

巡捕营的工兵,在土木工程师的指挥下,先是在地基上铺设了石块,以便能在上面夯土。在下雨和积水的时候,城墙也不至于泡坏。

这一步因为混凝土的出现,是可以用混凝土代替的。只是现在是冬天,混凝土结冰化冻后强度会受损害,所以这次还是用石块。

然后就是用版筑技术,在上面建造夯土墙。

夯土料是用黄土和稻草、石灰等混(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