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愿意听从朝廷指导,这让朱由检很高兴。
想到张真人和衍圣公一样属于正二品,朱由检道:
“给衍圣公和张真人加资政大臣衔。”
“他们在京的时候,允许参加资政院会议。”
这个命令,让管理诰敕的翰林院编修蒋德璟吃了一惊。
因为资政大臣这个加衔,并非完全的虚职——
按照朝廷的规定,资政大臣是可以参加廷推廷议的。
皇帝给衍圣公、张真人加资政大臣衔,代表着他们在廷推廷议上也有发言权。而不像以前空有正二品职位,其实在朝堂事务上却没有多大权力。
衍圣公是儒家门面还好说,但是张真人属于道家。蒋德璟作为儒家士子,对此当然不太认同。
只是,他作为翰林院编修,只能听从皇帝命令拟旨。和皇帝讨论朝堂事务,需要成为大学士才行。
就算再不认可,蒋德璟也只能拟了旨意。看着这条圣旨,被颁布了出去。
目睹了圣旨的快速下发,蒋德璟又想到了这些日子皇帝不断颁布的旨意。
相比戒严之前,皇帝下达的旨意,比以前多了何止数倍。内容也无所不包,涉及各方面调整。
想到这里,他心中就是一叹,在结束一天的忙碌后,去拜见老师袁可立。
提到这些日子拟定的中旨,蒋德璟有些忧心道:
“陛下这些日子,似乎习惯了以中旨下发旨意。”
“学生担心这样下去,陛下会习惯用中旨,撇过朝堂大臣。”
袁可立同样眉头紧皱,有些这方面的担心。思考之后说道:
“明日朝会之时,为师会上奏戒严令实施情况,请求陛下确定戒严日期。”
“这次京西的乱子,已经基本平复。没有再发生叛乱的苗头,戒严应该结束。”
蒋德璟欲言又止,最终在袁可立的询问下,向自己老师说道:
“这次实施戒严,朝野上下多有非议之处,对老师也多有责难。”
“学生以为,老师当顺应民意,重定戒严制度。”
袁可立对此如何不知道,但是他也有自己的考虑。
面对弟子的不解,袁可立斟酌之后,语重心长地提示道:
“陛下愿意按照规矩用中旨,我等臣子应该顺从才是。”
“否则陛下放出不守规矩的人,那就像先帝年间一样了。”
“这个考虑,你要向同僚提示点。”
“不要逼得陛下再放出一个魏忠贤,用不守规矩的办法夺权。”
蒋德璟闻言“啊”的一声,才明白自己老师的考虑。
明明魏忠贤刚刚倒台一年多,就连审判阉党的逆案还没有完全结束。朝堂上许多臣子,却觉得阉党得势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他们习惯了皇帝和他们商讨朝廷事务,甚至对皇帝独揽大权表示不满。
但是在皇帝和朝堂大臣看来,阉党的事情远远没有结束。甚至一些大臣还在担心,当今皇帝会不会又放出(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