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收到奏疏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月。
看到朝鲜君臣屈伏,愿意把豆满江南岸还回来,还愿意在清川江以北分封,和建虏断绝联系。他连说了几个“好”字,对洪承畴称赞不已——
能办成这件事情,洪承畴在他心中地位直线上升。即使对这个人的忠心还有怀疑,却不妨碍运用他的能力。
朝鲜那边的安排完成后,去年他规划的对建虏的封锁线,已经基本成形:
这条封锁线以宣大、蓟辽和山海关一带的防线为依托,西边是林丹汗的察罕部,东边是东江镇和朝鲜。
而且北至黑龙江,可以顺着河流打击建虏的盟友科尔沁等部落。
在这个封锁线包围下,建虏的活动空间会越来越受限制。即使能打破一路,大明也能够凭借雄厚的人力物力,继续和它耗下去——
之前建虏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面对这个策略已不管用。
即使建虏能消灭一路,大明也能用其它路补充,甚至迅速重建。
可以说,只要宣大、蓟辽和山海关一带的长城不被破,大明就能和建虏长期僵持。即使偶尔遭到挫败,也于大局无损。
但是建虏若失败一次,就可能迎来灭顶之灾。
它必须节节胜利,才能维持住当前的势力。
这是战略上的困局,也是朱由检极力构造的。
他这一年多看似没有进攻建虏,把精力放在西南、西北、东南。
其实却让袁可立等人尽力构筑这条封锁线,意图把建虏困死在里面。
如今,这条封锁线初步成形,朱由检高兴地邀请袁可立等大臣去西苑,君臣之间畅饮。
袁可立同样十分高兴,相比他没有参与多少的消灭奢安主力来说,这条封锁线的完成,才是他真正的大功绩。
有这个功绩在手,他将来执掌枢密院,也没有人能说什么。因为他为大明,建立了一条包围建虏的封锁线。
而且更妙的是,他在前两天听到一个想法,感觉可以尝试:
“通政司右参政杨嗣昌,提出了一个构想。”
“臣以为来年对建虏作战,可以尝试一二。”
朱由检闻言大奇,不知杨嗣昌提出什么构想,竟然连袁可立都专门对自己提出来。
他对这个人的名字有印象,所以微微颔首,说道:
“既有想法,那就让他上奏。”
“朕在看到奏疏后,会酌情采纳策略。”
袁可立却说道:
“事关军情机密,臣以为当让杨嗣昌亲自为陛下讲解。”
“此人天分极高,是一个可造之材。”
对杨嗣昌极是称赞,话里话外有把他拉进枢密院的意思。
他能听到杨嗣昌这个构想,事实上也和杨嗣昌意图加入枢密院有关——
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朝野上下都认为,应该设立政务院和枢密院。
甚至黄宗羲等学生还高喊着恢复丞相制度,认为大明之所以没能治(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