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这个名字,给朱由检出了一个难题。
因为海瑞是靠劝谏皇帝成名的,朱由检如果把他列为紫阁功臣,岂非在鼓励臣子骂自己?
而且以海瑞的功业来说,他最大的功绩是在担任应天巡抚时整修吴淞江等水利工程,以及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等事。
这个功绩,作为紫阁贤臣是佼佼者,但是距离紫阁功臣,还有一些差距。
若非海瑞的名气太大,他可能根本不会被提起。
朱由检犹豫的原因,也在于海瑞的名声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比于谦还有名。
把这样的名臣列为紫阁功臣,能够让紫阁功臣更受认可。更容易宣传给百姓,进而让百姓了解其他人。
像是宋朝的昭勋阁,如果把包拯列进去,它的名气一定会变得非常大,而不是少有人知——
毕竟包拯可是以一己之力,把龙图阁变得妇孺皆知的人。
海瑞在民间的名声不亚于包拯,他成为紫阁功臣之后,能够极大地提高紫阁功臣的知名度,让百姓知道紫阁功臣。
所以朱由检面对这个名字,一时陷入犹豫。
没有等着皇帝做决定,方才帮皇帝把陆炳列入紫阁功臣的袁可立道:
“海瑞官至南京右都御史,《治安疏》更是堪为奏疏典范。”
“陆炳是锦衣卫榜样,被陛下列入紫阁。”
“臣以为海瑞是三法司榜样,同样应该成为紫阁功臣。”
推官出身、还曾被皇帝任命为协理三法司大臣,袁可立这番话语,影响到很多三法司官员。
左都御史王永光、右都御史成基命、左副都御史李邦华、刑部尚书苏茂相、大理寺卿张九德等三法司大臣,纷纷出言附和。认为海瑞确实是三法司榜样,应该成为紫阁功臣。
吏部添注右侍郎李若星,更是认为以海瑞的清廉,可以作为天下所有官员表率。
佥都御史刘宗周,甚至拿海瑞和著名谏臣魏徵相比,认为他的《治安疏》等奏疏,不亚于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等名篇。魏徵能名列凌烟阁功臣,海瑞当然能列入紫阁功臣。
这番话打动了很多臣子,群臣纷纷附和,认为皇帝把海瑞列入紫阁功臣,是虚心纳谏的表现。
想要用海瑞这个人物,否定嘉靖皇帝后期的作为。并且让当今皇帝引以为戒,不要学嘉靖皇帝的缺点——
否则大明的臣子中,还会出现海瑞。
这番隐隐的君臣角力,朱由检即使最初不明白,在看到群臣几乎全都赞同海瑞列入紫阁功臣后,也能看出来了。
不过他对海瑞是否列入紫阁功臣,本就是无可无不可。既然群臣都赞同,他就把海瑞列进去。
毕竟他即使贵为皇帝,若是在这件事上和群臣争起来,天下人议论的时候,也会非议自己——
百姓可不会觉得海瑞不够资格成为紫阁功臣,他们只会认为皇帝小心眼,容不下这样(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