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华表奖刚刚结束,外界的评论声就纷至沓来。
在一众官媒的笔下,今年的华表奖是成功的,多元的,代表了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同的电影作品相互同台竞争,促进了电影行业的交流和发展,是一届圆满的盛会。
而在其他媒体口中,就变成有针对性的点评了。
在肯定奖项的同时,比较含蓄的指出了奖项的不足。
比如用了“外强中干”这个形容词,400多位明星的驾临确实让人感慨,论国内奖项的号召力,无人能出其右,但具体的含金量却让人质疑。
粉丝们看明星看得很爽,但奖项基本上的营养欠佳,本届的华表奖似乎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有些得过且过。
而轮到网友们,可就没有那么多的委婉了。
“花样百出的提名,高到离谱的获奖率、无休无止的双黄蛋,真的就是大放送。”
“没有激烈的角逐,没有严谨的评选,没有喜极而泣的悲欢,只剩下模式化的官腔和虚伪的嘴脸,离真实太远,离观众太远,仿佛时下的内地电影一般在随波逐流。”
“满天星光的典礼,明星看到确实很爽,但这个结局也确实不伦不类。很像一场虚有其表的表彰大会。”
“.”
不多,对于具体的奖项,网友们反倒没有什么特别的评价。
不像其他颁奖典礼,结束后第一时间往往都是,“怎么某某电影没拿奖”、“怎么让她得了最佳女演员。”“谁谁谁演的多好啊”等等之类的不同意见。
关于这一点,也不难理解,所有观众心目中的候选人,都得奖了嘛。
当然就从源头上消灭了所谓的不同意见。
孙羿在参加完颁奖典礼后,可没跟网上的这股风,连带着刘艺菲也没多说话,只是在人人微博上日常地晒了一下某人的奖杯,当成是自己的荣誉一样。
这时候,孰轻孰重,还是要拎得清的。
有些想法可以认同,但不能说出来。
时间进入到9月,孙羿难得闲了下来。
《地心引力》的导演剪辑版已经交到了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委员会,入围消息还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公布。
而电影的正式上映版完全可以由公司的剪辑师负责,有他的导演版本做参考,基本也用不上他,只要最后负责审核就可以。
《火星救援》交给郭凡了,这个货正在大西北考察拍摄场地,既然说了交给他全权负责,那就不能事事都插手。
至少在筹备阶段,相信郭凡还是没问题的。
至于新电影,还没有拿定主意。
他的第一选择还是《明日边缘》,据说约翰那边的消息说,跟华纳的谈判应该快结束了,具体结果也就是这一两天的事。
所有的事情都在等待阶段,孙羿就难得的给自己放了个小假期。
专门负责起家里小祖宗的后勤工作来。
这天清晨(本章未完,请翻页)